生活在树上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专家点评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
  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點评专家:陈建新,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副教授)
  编辑有话
  此篇满分作文一出,即引起了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高考作文考的无非是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的逻辑演绎、遣词造句等等。这篇满分作文,在这方面是够格的。
  有人则认为,这篇作文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等,哗众取宠,辞不配位。
  作为准考生,我们当然无法左右专家和阅卷老师的评价,但从文中透露出的作者广博的知识面,严谨的逻辑思维,深度的思辨,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彰显个性,写出特色,一直都是高考写作脱颖而出的关键之一。“我手写我心”,被不断重复,但真正能深刻地用我手,诉我情,表我心的写作者,还是大大缺乏。诚如李银河所言,风格是刻在骨子里,无法模仿的。每个人都有自我风格,关键是,你是否用恰当的方式,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了呢?这也许是这篇文章最终获得满分的关键所在。
  (肖 尧)
其他文献
卞之琳曾写过一首小诗,一次夜乘火车,他躺在“睡车”上,夜不能寐,思绪万千。八十多年過去了,我们对诗人所描述的乘车体验却毫不陌生——敢问谁没有在夜行的火车里经历过几次失眠呢?而小编们在旅途中的故事,同样精彩……
期刊
原诗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 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1.芙蓉:长在水里,这是水芙蓉,即荷花的别名。  2.兰泽:这是一个复合词,“兰”是“兰草”,“泽”是“沼泽”,把两个词义关联起来理解,即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读“wèi”,赠送的意思。  4.还顾:这是一个复合词,“还”是“回,回
期刊
所谓创意诗,即对一个特定的名词进行定义、解释,且是有创意的。换言之,概念诗是一种语言的大胆探险,因为它需要大家对一些习以为常的名词来一个创造性的叙述,甚至颠覆它。  如,北岛《自由》一诗:  飘  撕碎的纸屑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出概念诗的三个特点供大家参考:1.概念诗不是常规的下定义,不需要合常理;2.要想写好概念诗就要有点超现实主义格调,打破常规,用创造性的语言去创造这个“概念”;3.字数无要求
期刊
最近,一个名为“夸夸群”的“神秘组織”突然爆红。在这里,不管你说点啥,只要后面加上“求夸”二字,立马就有一大波赞美之词蓬勃而出。没有仇恨,没有教训,只有鼓励和表扬。和谐的“夸夸群”迅速扩展,还实现了商业化。一些媒体认为,“夸夸群”流行表明年轻人渴望被认可,但情绪不能依靠别人,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评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谦虚是美德,主动向熟人求夸,会担心别人觉得自己“迷之自信”;有了成绩向长辈
期刊
生活在一个变化动荡、充满不确定感的时代,当旧的价值体系渐渐崩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时,时代的表情必然是焦虑不安的。焦虑也是每个个体共同的情绪,虽然贩卖焦虑的“咪蒙”被彻底封号,但“5岁小朋友简历被刷屏、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等信息依然无处不在。我们从踏入小学那一刻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色彩斑斓的童年从那一刻起围上了灰色的帐幔,大量的补习班和课外作业最大程度缓解了老师和家长的焦虑,却无情地剥
期刊
名唤姚佳彤,可知性情——姚黄魏紫颜晏晏,佳木秀尔思无沿,朔风彤云运乾坤。我好著篇立说,嗜读文辩论,尤爱各项运动。蒙时光眷恋,成长路上赤脚追光。畅想光而不耀,与光同“晨”,永远在路上。  众人论今生使命总道初心,回望千年岁月,亿万余人也,皆有己命,不遗余力为命奔忙,终成一捧黄土湮灭于历史长河。今时光点滴皆成历史,试问何处是使命?不如回望过去,追寻千千万万者是如何做?念此,今谈使命,欲回首过去以“皓月
期刊
编辑推荐:  “月亮”既是个大题目,又是个小题目。说它“大”,是因为它是文学母题、经典意象;说它“小”,则是因为它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月亮。如何写?如何写好?这是一个大难题。在进入思路前,看到“千古一月”这个题目,就先猜想文章大致的写作路线:怀古论今,富含哲理,最后落脚于“我”。这算是在“阅程”范围内的。你看,阅读期待就已经是高的了。如达不到,断不会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期刊
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上海流浪汉沈巍最热的一個系列视频,标题就叫作“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网友也都叫他“大师”或“沈大师”,一些人甚至称其为“国学大师”。这位流浪的“大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评论:只要细看了视频,就会发现沈巍谈的东西相当杂,也并不怎么高深,再多看几段视频,你会发现,“大师”没有惊人之语,没有故作高深,一点也不装,事实上他是相当的谦虚。“大师”虽然不想成为“大师”,但想把
期刊
如果让你写一篇与地球有关的文字,你会如何构思,如何下笔?别着急,可以先看看有人提供的三种答案:1.写地球上人们的生活。2.写地球上飞来了异类生物。3.写地球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物体,成为宇宙中一个渺小的星球,可以离开,可以毁灭。  在三个答案里,你会对哪一个感兴趣?如果下笔,你觉得达成的效果如何?想象完之后,我们来看几个案例:1.电影《飞驰人生》讲述的就是地球上人们的生活,且是大部分人不可能拥有的生活
期刊
不久前,演员翟天临用一种他永远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了全民热点话题。事件源于翟天临在直播中回答粉丝提问时说,不知知网是什么东西。作为一名博士后,未曾听闻基本的治学工具,令人难以置信,也可见他文凭的含金量,随后他的学历、论文相继被质疑。学术不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广大学子对此又怎么看呢?我们看看太原市外国语学校学子的精彩评论。  高(1801)班 胡关梓暄  知识分子当是社会的良知,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