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彤这个人长得文文静静,从不多言多语,身材高挑、五官端正。只要您对她讲话,她一定首先回报给您一个亲切的微笑。
水资源研究,乐此不疲
1984年,怀揣着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证书的蒙古族姑娘张彤,放下书包,穿上工装,走进了首都水务建设的队伍当中,开始了水资源的规划工作。
俗话说,“现实永远是理想的挑战者”。
光阴似箭,一晃就是近30年。张彤回忆她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时任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老主任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只有具备全面知识,广泛了解项目,规划才能高瞻远瞩。”这些话她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并把从事的每一项工作,甚至每一次校核都看作是锻炼自己的过程,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遇到困难不畏缩,面对压力勇承担。
张彤深知,搞水利规划,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二要坚持与时俱进,三要具备忘我的敬业精神。以此为信念,她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基础越发坚实,技术越发成熟,一个个科技成果因此应运而生。
1989年,设计院承接了亚洲开发银行(ADB)和国家科委合作的“北京-天津水资源研究”技术援助项目中最大的子题“北京市水资源研究”,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联合调度模型的研究,其主要成果由中方来完成,任务艰巨,成败关系重大。
开题会上,老院长将最难啃的骨头交给了还不是工程师的张彤,这无疑是对她寄予了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她深深感到担子重、压力大,一切都要从头做起。那时编程计算机要到外单位租用,单位离家很远,她却要每天第一个走进机房,最晚一个离开单位。
当时张彤的儿子只有两岁,她无暇顾及。她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腰痛难耐时,她怕大家看出她的疼痛,就勒上宽腰带以此支撑起身体,坚持工作。
那个时候,困难如座座大山似的压在了她的头上。但她坚信:天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克服一个困难就离成功靠近了一步。她严格按照外方专家的工作时间表推进工作,与时间赛跑。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她完成了模型改编等数十个方案计算分析,与水文地质公司和自来水集团数据整合等工作,提出实现地表水、地下水与自来水厂进行联合调度的既科学又经济的技术方案。
成果表明,通过联合调度,可使中心区2000年枯水年2.39亿立方米的缺水得到满足。该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彤用她的智慧、勤恳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赢得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国际合作,也使她在水资源研究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彤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她的潜能被不断激发,先后多次参加北京市重大的水资源规划与研究。她在市水利局的重大项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为保北京市城市供水安全,需要密云水库留有11亿立方米备用库容的科学成果,成为目前应对连续干旱的措施之一。
她主持完成了《缺水型大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该项目是科技部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项目,为国家《“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能源、资源与环境”重点合作战略。该项目以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缺水型大城市水资源供水安全的难点问题,建立供水网络智能型调度仿真模型,研究可持续能力和水管理综合策略。
作为《南水北调北京市市内配套工程总体规划》的总负责人和规划编制人,在规划之初,张彤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要用好千里之外的宝贵水资源,必须抓住两个“机遇”,通过规划实现两个“战略性调整”和三个“提高”。即紧紧抓住南水北调引水入京和城市空间向郊区拓展的难得机遇,实现全市水资源配置和供水系统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外调水与本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源与应急水源联合调度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提高大型自来水厂双水源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完善生活生产供水条件;全面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遏制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她带领本单位项目组,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来水集团、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团结协作,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26213”的总体布局、投融资方案和各项保障措施。目前该规划已成为配套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她还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应急备用水源地管理保护政策研究》《北京市水资源经济社会评价体系研究》《“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水资源保障及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等,完成省部级项目50余项。
为此,张彤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其他省部级奖项9次。2001年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荣获2006-2007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获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优秀建设者银质奖章……
政协委员工作尽职尽责
张彤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职工作是政协委员并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常委。
张彤与水结缘,在第十、第十一届政协期间,张彤利用业余时间挑灯夜战撰写的政协提案共计29篇,大部分提案都是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例如《尽早建成城市环路供水系统》《建议尽快编制北京市城乡供水管理条例》《抓紧建立北京水博物馆》等。
2011年,张彤在参与完成了市政协《关于首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的某一天,对我感慨地说:“目前北京市的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不仅牺牲了生态环境,还使保障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承载压力巨大。解决资源问题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强化水危机意识,严格水管理,提高水效率,实现量水发展。”
我说:“是啊。近期的暴雨,再度暴露出北京城市排涝功能的缺陷,以及排涝措施过于简单的弊端。您作为专家,有什么高见?”
她没有了往日的腼腆,而是胸有成竹地说:“要解决城市排涝问题、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控制雨水径流污染、营造良性的城市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
我说:“怎样弥补目前城市排涝功能缺陷?”
张彤斩钉截铁地说:“必须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城市排涝系统应统一规划,推广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好地面、地下空间,将雨洪控制利用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公共场所强制推行下渗、滞蓄、集雨设施蓄存雨水……”
在2013年1月21日召开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她除了提出有关生态环境“雨”“水”“雪”的老提案,还提出了关于“养老”和解决法院执行工作的新提案。
会下,她积极参加市政协组织的关于首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的调研活动。
她说,她会按照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吉林主席“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智慧,体现人民政协的责任和担当”的指示精神,不怕得罪某些人,发挥委员作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反映百姓的真知灼见,为政府建好言、献良策……
水务专家张彤有许多她对本职工作尽职、对政协工作热情的故事,曾经不止一次地感动着我。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
水资源研究,乐此不疲
1984年,怀揣着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证书的蒙古族姑娘张彤,放下书包,穿上工装,走进了首都水务建设的队伍当中,开始了水资源的规划工作。
俗话说,“现实永远是理想的挑战者”。
光阴似箭,一晃就是近30年。张彤回忆她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时任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老主任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只有具备全面知识,广泛了解项目,规划才能高瞻远瞩。”这些话她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并把从事的每一项工作,甚至每一次校核都看作是锻炼自己的过程,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遇到困难不畏缩,面对压力勇承担。
张彤深知,搞水利规划,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二要坚持与时俱进,三要具备忘我的敬业精神。以此为信念,她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基础越发坚实,技术越发成熟,一个个科技成果因此应运而生。
1989年,设计院承接了亚洲开发银行(ADB)和国家科委合作的“北京-天津水资源研究”技术援助项目中最大的子题“北京市水资源研究”,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联合调度模型的研究,其主要成果由中方来完成,任务艰巨,成败关系重大。
开题会上,老院长将最难啃的骨头交给了还不是工程师的张彤,这无疑是对她寄予了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她深深感到担子重、压力大,一切都要从头做起。那时编程计算机要到外单位租用,单位离家很远,她却要每天第一个走进机房,最晚一个离开单位。
当时张彤的儿子只有两岁,她无暇顾及。她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腰痛难耐时,她怕大家看出她的疼痛,就勒上宽腰带以此支撑起身体,坚持工作。
那个时候,困难如座座大山似的压在了她的头上。但她坚信:天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克服一个困难就离成功靠近了一步。她严格按照外方专家的工作时间表推进工作,与时间赛跑。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她完成了模型改编等数十个方案计算分析,与水文地质公司和自来水集团数据整合等工作,提出实现地表水、地下水与自来水厂进行联合调度的既科学又经济的技术方案。
成果表明,通过联合调度,可使中心区2000年枯水年2.39亿立方米的缺水得到满足。该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彤用她的智慧、勤恳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赢得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国际合作,也使她在水资源研究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彤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她的潜能被不断激发,先后多次参加北京市重大的水资源规划与研究。她在市水利局的重大项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为保北京市城市供水安全,需要密云水库留有11亿立方米备用库容的科学成果,成为目前应对连续干旱的措施之一。
她主持完成了《缺水型大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该项目是科技部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项目,为国家《“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能源、资源与环境”重点合作战略。该项目以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缺水型大城市水资源供水安全的难点问题,建立供水网络智能型调度仿真模型,研究可持续能力和水管理综合策略。
作为《南水北调北京市市内配套工程总体规划》的总负责人和规划编制人,在规划之初,张彤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要用好千里之外的宝贵水资源,必须抓住两个“机遇”,通过规划实现两个“战略性调整”和三个“提高”。即紧紧抓住南水北调引水入京和城市空间向郊区拓展的难得机遇,实现全市水资源配置和供水系统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外调水与本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源与应急水源联合调度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提高大型自来水厂双水源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完善生活生产供水条件;全面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遏制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她带领本单位项目组,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来水集团、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团结协作,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26213”的总体布局、投融资方案和各项保障措施。目前该规划已成为配套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她还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应急备用水源地管理保护政策研究》《北京市水资源经济社会评价体系研究》《“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水资源保障及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等,完成省部级项目50余项。
为此,张彤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其他省部级奖项9次。2001年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荣获2006-2007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获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优秀建设者银质奖章……
政协委员工作尽职尽责
张彤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职工作是政协委员并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常委。
张彤与水结缘,在第十、第十一届政协期间,张彤利用业余时间挑灯夜战撰写的政协提案共计29篇,大部分提案都是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例如《尽早建成城市环路供水系统》《建议尽快编制北京市城乡供水管理条例》《抓紧建立北京水博物馆》等。
2011年,张彤在参与完成了市政协《关于首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的某一天,对我感慨地说:“目前北京市的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不仅牺牲了生态环境,还使保障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承载压力巨大。解决资源问题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强化水危机意识,严格水管理,提高水效率,实现量水发展。”
我说:“是啊。近期的暴雨,再度暴露出北京城市排涝功能的缺陷,以及排涝措施过于简单的弊端。您作为专家,有什么高见?”
她没有了往日的腼腆,而是胸有成竹地说:“要解决城市排涝问题、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控制雨水径流污染、营造良性的城市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
我说:“怎样弥补目前城市排涝功能缺陷?”
张彤斩钉截铁地说:“必须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城市排涝系统应统一规划,推广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好地面、地下空间,将雨洪控制利用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公共场所强制推行下渗、滞蓄、集雨设施蓄存雨水……”
在2013年1月21日召开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她除了提出有关生态环境“雨”“水”“雪”的老提案,还提出了关于“养老”和解决法院执行工作的新提案。
会下,她积极参加市政协组织的关于首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的调研活动。
她说,她会按照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吉林主席“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智慧,体现人民政协的责任和担当”的指示精神,不怕得罪某些人,发挥委员作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反映百姓的真知灼见,为政府建好言、献良策……
水务专家张彤有许多她对本职工作尽职、对政协工作热情的故事,曾经不止一次地感动着我。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