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初中学生在作文时,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笔者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深入的思考。探索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即在作文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观察为先导,安排不同学段学生完成不同的观察提纲,并对观察提纲予以评价,从而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找到写作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作文 指导观察 观察提纲 观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2-02
写作是一种积极的主体创造,是主体的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活动。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1]
作文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作文本身是对生活的模仿。笔者对所在学校(苏州景范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写作状况调查。为了了解目前初中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了解学生是否关注自己的生活,以及能否将写作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10月。以下是结合写作状况所做的部分调查:
另外,实际上,学生对其周边发生的事情留意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笔者也进行了一些调查。
为了了解其中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我对学生的“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从表1-5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在“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上,认为有困难的是前者。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写作环境是沉闷、压抑的。
在日常的习作中,学生就不知道该写什么,那么到了考试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必然写作的难度就越来越严重了,这一事实从表1-6中可以看到。
我们应该在作文课上来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的人和事。在作文过程中应该形成互助的氛围,学生之间应该积极地讨论上至国家,下至自己身边的事。《萌芽》组织的“新概念作文比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就只缘于宽松的、自由的、舒畅的征文形式。我们应得到启发,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
而根据表1-1、表1-2、表1-3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就关注范围而言,学生的视野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有必要开设相应的专门的作文素材积累课,来引导学生关注其周边的世界。
另外,表1-4告诉我们,学生对其周边发生的事情,留意程度也是有着明显差异的。笔者认为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不善于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
社会科学的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要观察和比较社会生活及现象,人物外貌和性格特点等。不少学生怕写作文,这与他们不善于观察事物有关;有的学生错字迭出,也往往是他们不认真观察字的细微之处造成的。观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教师首先要教授观察的一些要求、方法、步骤。训练学生观察力的第一任务是激发观察兴趣。第二,观察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具体任务。第三,学生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在写作观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做好相应的文体知识准备。第四,制定观察计划。第五,掌握观察的方法。
掌握了这些观察的要求、方法和步骤后,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将观察到的东西“变成作文”。笔者就观察的步骤以及具体的执行也提出一些设想,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用列提纲的形式来体现观察的步骤、要求和作文素材的积累。初中作文教学所教的主要是基础写作,所教作文基本上分写人、写物、写景、写事(过程),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这四类在提纲的设计上有所调整。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3]
观察提纲,是作文的一种形式;而进行观察积累的课也是作文课的一种形式。它改变作文课单一的形式。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精神。
让我们给学生一双慧眼,教他们养成观察的好习惯,使他们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给他们的作文注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
[2] 李福灼:《中学生作文心理障碍探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2001年)第四部分评价建议。
【关键词】初中作文 指导观察 观察提纲 观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2-02
写作是一种积极的主体创造,是主体的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活动。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1]
作文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作文本身是对生活的模仿。笔者对所在学校(苏州景范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写作状况调查。为了了解目前初中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了解学生是否关注自己的生活,以及能否将写作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10月。以下是结合写作状况所做的部分调查:
另外,实际上,学生对其周边发生的事情留意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笔者也进行了一些调查。
为了了解其中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我对学生的“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从表1-5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在“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上,认为有困难的是前者。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写作环境是沉闷、压抑的。
在日常的习作中,学生就不知道该写什么,那么到了考试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必然写作的难度就越来越严重了,这一事实从表1-6中可以看到。
我们应该在作文课上来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的人和事。在作文过程中应该形成互助的氛围,学生之间应该积极地讨论上至国家,下至自己身边的事。《萌芽》组织的“新概念作文比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就只缘于宽松的、自由的、舒畅的征文形式。我们应得到启发,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
而根据表1-1、表1-2、表1-3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就关注范围而言,学生的视野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有必要开设相应的专门的作文素材积累课,来引导学生关注其周边的世界。
另外,表1-4告诉我们,学生对其周边发生的事情,留意程度也是有着明显差异的。笔者认为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不善于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
社会科学的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要观察和比较社会生活及现象,人物外貌和性格特点等。不少学生怕写作文,这与他们不善于观察事物有关;有的学生错字迭出,也往往是他们不认真观察字的细微之处造成的。观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教师首先要教授观察的一些要求、方法、步骤。训练学生观察力的第一任务是激发观察兴趣。第二,观察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具体任务。第三,学生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在写作观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做好相应的文体知识准备。第四,制定观察计划。第五,掌握观察的方法。
掌握了这些观察的要求、方法和步骤后,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将观察到的东西“变成作文”。笔者就观察的步骤以及具体的执行也提出一些设想,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用列提纲的形式来体现观察的步骤、要求和作文素材的积累。初中作文教学所教的主要是基础写作,所教作文基本上分写人、写物、写景、写事(过程),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这四类在提纲的设计上有所调整。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3]
观察提纲,是作文的一种形式;而进行观察积累的课也是作文课的一种形式。它改变作文课单一的形式。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精神。
让我们给学生一双慧眼,教他们养成观察的好习惯,使他们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给他们的作文注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
[2] 李福灼:《中学生作文心理障碍探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2001年)第四部分评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