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作者一展其“迷惘的一代”的文风,该部小说在叙事策略上不以情节取胜,而是着重表现在战争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特征等,本文就是对《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小说;叙事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在美国文坛上以“硬汉”形象著称,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精神丰碑。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太阳照常升起》是其代表向作品之一,主要阐述的是战后美国人民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特征,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一、《太阳照常升起》小说概述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在192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开辟了海明威独特的文风。小说主要以1924年到1925年时期的在巴黎的一群在战争过后,因情感上遭受到重创的英美青年男女,战争过后的他们,在心理上都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迷惘,不知所措。作者将这样的不知所措表现出来,小说似乎就像是作者的自传,这也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太阳照常升起》讲述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受伤,而使得自己失去了性能力,战争后他在巴黎做记者期间认识了阿施利夫人并相爱,但是阿施利夫人却沉心于享乐,这让他无比的压抑。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后来迷恋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后,阿施利夫人发现她与这名年纪较轻的斗牛士青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年龄的悬殊,并且她也不想毁掉青年的前程,所以这段恋情就这么告终了。最后阿施利夫人还是回到了巴恩斯的身边,虽然他们表面上是在一起的,但是他们自己却清楚,他们没有办法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所以巴恩斯显得沮丧异常,身体上和精神上都饱受一定的煎熬,尽管深处太平年间,但是却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战后的生活平淡,每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不会有新的变化,隐形的伤痛残留在像巴恩斯这样的青年身上,导致他们对于生活的“迷惘”。尽管如此,太阳还是会每天照常升起,不会因为他们的迷惘与痛苦而变得有一丝改观,所以小说充满了痛苦与悲哀的心境。
这部小说创作的背景是在美国正在高速工业化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呈现出一种喧嚣之气,资本的扩张,消费逻辑的转变,使得美国成了充满了享乐气息,这就让转型期时的美国人民在精神上出现一种空虚与迷惘。海明威的这部《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策略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事的艺术直接决定小说作品的优劣。《太阳照常升起》作为海明威较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其中所采用的叙事策略无不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笔者就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话语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叙事策略。
从叙事视角上看,作者所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但是读者同时也能够看到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读者也与主人公一样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也与作者拉近了距离。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主人公的同情。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所处的时期是战后美国工业化转型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人们的生活状态空虚,精神迷惘,在寻求刺激的享受中哀伤。这样一种情愫,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更加的增加了小说的悲情叙事色彩。这样的悲情是精神上的悲情,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算得上是一种全知视角,我们能够看到主人公好像就是作者自己,读者跟随主人公去感受所有的情绪,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叙事视角的全知性,叙事的话语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主人公是一个颓废的战后美国青年記者,他在战争中受伤,使得性能力受到影响,生活因而空虚与迷惘,这就直接的表现在他的语言中。这一代人所有的梦想、信念和单纯都已被战争和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人生的目标已经死亡,他们在毫无节制的酗酒和纵乐中品尝着内心的绝望和悲哀。小说中的巴恩斯集中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征:他虽然头脑冷静、性格沉稳,但他已变得漠视一切,不再相信任何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一切都变得颓废不堪,在叙述话语上充分的表现出小说中的这一代人的迷惘。叙事的话语,让读者体会到海明威创作的艺术特色,让读者对海明威的作品有了一个比较深印象。
所以,海明威的这部《太阳照常升起》总体上而言,在叙事策略上有自己的特色,采用全知视角,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对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不仅着力表现了“迷惘的一代”在失落中放浪形骸,向醉生梦死寻求刺激和慰藉的精神状态,在为寻找新的出路所做出的努力,我们还是能够通过海明威颇具特色的叙事,看出其对那些坚韧不拔地追求自由、公正、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实质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齐林意.《太阳照常升起》中所体现出来的小团体价值观——探讨造成科恩局外人身份的根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2] 洪洁.一个“硬汉”世界诞生的前夜——重读《太阳照样升起》[J].文艺争鸣,2000(06).
作者简介:王皓,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小说;叙事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在美国文坛上以“硬汉”形象著称,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精神丰碑。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太阳照常升起》是其代表向作品之一,主要阐述的是战后美国人民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特征,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一、《太阳照常升起》小说概述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在192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开辟了海明威独特的文风。小说主要以1924年到1925年时期的在巴黎的一群在战争过后,因情感上遭受到重创的英美青年男女,战争过后的他们,在心理上都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迷惘,不知所措。作者将这样的不知所措表现出来,小说似乎就像是作者的自传,这也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太阳照常升起》讲述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受伤,而使得自己失去了性能力,战争后他在巴黎做记者期间认识了阿施利夫人并相爱,但是阿施利夫人却沉心于享乐,这让他无比的压抑。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后来迷恋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后,阿施利夫人发现她与这名年纪较轻的斗牛士青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年龄的悬殊,并且她也不想毁掉青年的前程,所以这段恋情就这么告终了。最后阿施利夫人还是回到了巴恩斯的身边,虽然他们表面上是在一起的,但是他们自己却清楚,他们没有办法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所以巴恩斯显得沮丧异常,身体上和精神上都饱受一定的煎熬,尽管深处太平年间,但是却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战后的生活平淡,每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不会有新的变化,隐形的伤痛残留在像巴恩斯这样的青年身上,导致他们对于生活的“迷惘”。尽管如此,太阳还是会每天照常升起,不会因为他们的迷惘与痛苦而变得有一丝改观,所以小说充满了痛苦与悲哀的心境。
这部小说创作的背景是在美国正在高速工业化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呈现出一种喧嚣之气,资本的扩张,消费逻辑的转变,使得美国成了充满了享乐气息,这就让转型期时的美国人民在精神上出现一种空虚与迷惘。海明威的这部《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策略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事的艺术直接决定小说作品的优劣。《太阳照常升起》作为海明威较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其中所采用的叙事策略无不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笔者就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话语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叙事策略。
从叙事视角上看,作者所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但是读者同时也能够看到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读者也与主人公一样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也与作者拉近了距离。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主人公的同情。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所处的时期是战后美国工业化转型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人们的生活状态空虚,精神迷惘,在寻求刺激的享受中哀伤。这样一种情愫,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更加的增加了小说的悲情叙事色彩。这样的悲情是精神上的悲情,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算得上是一种全知视角,我们能够看到主人公好像就是作者自己,读者跟随主人公去感受所有的情绪,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叙事视角的全知性,叙事的话语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主人公是一个颓废的战后美国青年記者,他在战争中受伤,使得性能力受到影响,生活因而空虚与迷惘,这就直接的表现在他的语言中。这一代人所有的梦想、信念和单纯都已被战争和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人生的目标已经死亡,他们在毫无节制的酗酒和纵乐中品尝着内心的绝望和悲哀。小说中的巴恩斯集中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征:他虽然头脑冷静、性格沉稳,但他已变得漠视一切,不再相信任何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一切都变得颓废不堪,在叙述话语上充分的表现出小说中的这一代人的迷惘。叙事的话语,让读者体会到海明威创作的艺术特色,让读者对海明威的作品有了一个比较深印象。
所以,海明威的这部《太阳照常升起》总体上而言,在叙事策略上有自己的特色,采用全知视角,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对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不仅着力表现了“迷惘的一代”在失落中放浪形骸,向醉生梦死寻求刺激和慰藉的精神状态,在为寻找新的出路所做出的努力,我们还是能够通过海明威颇具特色的叙事,看出其对那些坚韧不拔地追求自由、公正、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实质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齐林意.《太阳照常升起》中所体现出来的小团体价值观——探讨造成科恩局外人身份的根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2] 洪洁.一个“硬汉”世界诞生的前夜——重读《太阳照样升起》[J].文艺争鸣,2000(06).
作者简介:王皓,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