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语文是“熟读、精思、博览、多作”。写的任务如果完全靠作文课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达到顺畅表达的高度也是困难的。我们的阅读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针对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本资源,以课文为支点,通过丰富的训练方式,磨快学生的笔。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以课文词语为触媒训练写作
朱作仁教授说:多数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表达出来未必恰当、恰到好处的,那么可否用文字来曲折显微地传情达意呢?在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描写爱因斯坦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女孩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整整齐齐”到底是怎样一副面容,学生心中自有形象。于是我就让学生想爱因斯坦变化后穿戴是怎样的,再刻画写出。徐盛写道:“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只见他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打着黑色的领结,穿着一件合身而笔挺的燕尾服。脚上踏着一双乌黑发亮的皮鞋。哇,俨然是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整个人年轻了10岁!”这样写的训练,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训练了学生人物外貌描写,可谓“一箭双雕”。
二、以课文空白处为挈机训练写作
好的文章如中国画常常留白,给人的思索空间很宽很长。作者留白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读者想象最丰富,思考最有韵味的地方,是勘察一个人文字领悟能力的地方。教师就可适时抓住这些空白由学生来填补。《郑和远航》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我设计了不同的人对郑和功绩的评价这一习题。让学生分别以明朝皇帝、各国君臣、沿途百姓的口吻来评价郑成功。徐嘉婕以皇帝口吻这样写道:“郑成功果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辱使命,为我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七次下西洋,促进我大明朝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朕要重重奖赏他!”读写结合,环环相扣,学生胸中之情自然流露,有机渗透写作。
三、以课文插图为凭借训练写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彩插图。这些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虚实相济,令人耳目一新。教学中,如果巧妙利用好插图,图文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二泉映月》一文配备了一幅月夜阿炳在二泉池畔演奏的情景。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月夜”“阿炳”“琴声”一组词组描述图意。金懿写道:“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静影成璧。阿炳又一次来到二泉池畔,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微风轻轻吹拂,吹皱了平静的湖面。叮叮咚咚的水声清纯悦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阿炳的眼睛却再也看不见了,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到自己的师傅,想到师傅说过的话,不由得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来倾吐心声。琴声时而委婉连绵,时而升腾跌宕,时而步步高昂,如泣如诉……”图文有机结合,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走近阿炳,触摸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乐曲的精妙。
四、以课文情感为支点训练写作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饱含强烈的感情,学生在诵读之后,往往在心中能积累起满腔的感情。教师就可紧抓住这一点来阐发深入,让学生心中的情自然地流泻而下。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写读后感、演讲稿、广告词等。
1.读后感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了。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例如,在学完《海伦·凯勒》一文后,同学们被海伦·凯勒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动,于是,我就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陈昕瑗写道:“……我被海伦·凯勒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拼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我是一个健全健康的人,学习上却不思进取,在海伦·凯勒面前很惭愧。我一定会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好好学习,有所作为。”……学生的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2.广告词
在学完课文时,可根据一些文章的特点,让学生编写广告词。学完《水》后,让学生创作节水的公益广告“水,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学完《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创作出:“世界的瑰宝,中国的明珠——秦兵马俑”。广告词的特点:语言简洁,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我们在欣赏时,不妨冷静地思索一下精品广告词的写法,定会收益匪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写诗、导游词、格言、海报、倡议书等,形式多样,真正磨快学生的笔。
茅盾说:光读不写,眼高手低,光写不读,眼低手也低。其实,临摹、细描也好,留白也罢,都只是在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的点滴尝试,只要教师认真把握教材,在教学中有读写一体的这种意识,找准文本教学与习作练习的结合点,巧安排、勤练习,学生的写作就一定会出彩。有了平时课堂教学时的“厚积”,作文课或者考场上的“薄发”自然水到渠成,“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正是此理。只要我们巧妙凭借课文这一支点,一定会引来轻松写作这一源头活水!
一、以课文词语为触媒训练写作
朱作仁教授说:多数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表达出来未必恰当、恰到好处的,那么可否用文字来曲折显微地传情达意呢?在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描写爱因斯坦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女孩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整整齐齐”到底是怎样一副面容,学生心中自有形象。于是我就让学生想爱因斯坦变化后穿戴是怎样的,再刻画写出。徐盛写道:“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只见他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打着黑色的领结,穿着一件合身而笔挺的燕尾服。脚上踏着一双乌黑发亮的皮鞋。哇,俨然是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整个人年轻了10岁!”这样写的训练,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训练了学生人物外貌描写,可谓“一箭双雕”。
二、以课文空白处为挈机训练写作
好的文章如中国画常常留白,给人的思索空间很宽很长。作者留白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读者想象最丰富,思考最有韵味的地方,是勘察一个人文字领悟能力的地方。教师就可适时抓住这些空白由学生来填补。《郑和远航》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我设计了不同的人对郑和功绩的评价这一习题。让学生分别以明朝皇帝、各国君臣、沿途百姓的口吻来评价郑成功。徐嘉婕以皇帝口吻这样写道:“郑成功果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辱使命,为我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七次下西洋,促进我大明朝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朕要重重奖赏他!”读写结合,环环相扣,学生胸中之情自然流露,有机渗透写作。
三、以课文插图为凭借训练写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彩插图。这些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虚实相济,令人耳目一新。教学中,如果巧妙利用好插图,图文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二泉映月》一文配备了一幅月夜阿炳在二泉池畔演奏的情景。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月夜”“阿炳”“琴声”一组词组描述图意。金懿写道:“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静影成璧。阿炳又一次来到二泉池畔,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微风轻轻吹拂,吹皱了平静的湖面。叮叮咚咚的水声清纯悦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阿炳的眼睛却再也看不见了,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到自己的师傅,想到师傅说过的话,不由得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来倾吐心声。琴声时而委婉连绵,时而升腾跌宕,时而步步高昂,如泣如诉……”图文有机结合,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走近阿炳,触摸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乐曲的精妙。
四、以课文情感为支点训练写作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饱含强烈的感情,学生在诵读之后,往往在心中能积累起满腔的感情。教师就可紧抓住这一点来阐发深入,让学生心中的情自然地流泻而下。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写读后感、演讲稿、广告词等。
1.读后感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了。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例如,在学完《海伦·凯勒》一文后,同学们被海伦·凯勒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动,于是,我就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陈昕瑗写道:“……我被海伦·凯勒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拼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我是一个健全健康的人,学习上却不思进取,在海伦·凯勒面前很惭愧。我一定会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好好学习,有所作为。”……学生的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2.广告词
在学完课文时,可根据一些文章的特点,让学生编写广告词。学完《水》后,让学生创作节水的公益广告“水,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学完《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创作出:“世界的瑰宝,中国的明珠——秦兵马俑”。广告词的特点:语言简洁,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我们在欣赏时,不妨冷静地思索一下精品广告词的写法,定会收益匪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写诗、导游词、格言、海报、倡议书等,形式多样,真正磨快学生的笔。
茅盾说:光读不写,眼高手低,光写不读,眼低手也低。其实,临摹、细描也好,留白也罢,都只是在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的点滴尝试,只要教师认真把握教材,在教学中有读写一体的这种意识,找准文本教学与习作练习的结合点,巧安排、勤练习,学生的写作就一定会出彩。有了平时课堂教学时的“厚积”,作文课或者考场上的“薄发”自然水到渠成,“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正是此理。只要我们巧妙凭借课文这一支点,一定会引来轻松写作这一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