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8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车队驶进故宫西华门。3点半到7点半,世界两大经济体的领导人,共同从宝蕴楼走到太和殿,一路又从中和殿、保和殿、故宫文物医院直到敬胜斋。
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它其实有两个名字,一个名叫故宫博物院,90岁了;一个名叫紫禁城,再过三年,整整600岁了。特朗普显然对这一安排非常赞赏,当晚他的推特不仅更新了封面,还直抒胸臆:“感谢中国美好的欢迎方式!梅拉尼娅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
生活化博物馆
故宫,又名紫禁城。长期以来,故宫被冠以各种名目的“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世界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收藏了世界最多的中国文物,同时也是来访量最多的一个博物馆。
故宫有1500名员工,其中750人每天都要和古建筑、文物藏品打交道。一类人建造了一座城,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座城又影响着一代人。在日夜与故宫为伴的故宫人看来,故宫俨然已经成为家一般的存在,他们在这里亦工作、亦生活,解答着来访游客的问题,成为传播故宫文化的一线先锋。
从午门办公室出来的苏子义最喜欢和人侃大山,他说故宫员工不完全等同于平时见到的保安,故宫里面的部门分成几种:业务部门、开放保卫部门、行政管理、资信部、宣教、科研处、院刊、出版社、文化服务中心。这里面直接接触游客的只有开放部(内保)和保卫部(外保)。业务部门是保管、研究文物的,掌管库房钥匙,还负责策展;另外还有专门的修复文物的部门,是故宫里面最核心的部门。
毕竟宫里嘛,办公环境绝对星级。故宫不主张加班,5点之后开始清人,该走的都得走。但临近年末,展览很多,业务部门和开放部门都很辛苦,加班到深夜,据说是因为清明上河图。说到这里,苏子义呵呵一乐,用一个“你懂的”眼神便不再细说。理论上非业务部门的人不能碰文物,任何有要接触文物的情况都要打起12万分的精神。在故宫文物安全大过天,不是说说而已。
不过最辛苦的是院办,因为故宫现任院长,精力出奇的旺盛,所以院办的同事们都被折腾惨了,经常在加班。苏子义笑道:“听说院长秘书之前有过一个月没回家的经历,什么时候看见他们都是紧张忙碌的样子。”
加班加点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过去紫禁城的门前广场是商业化的广场,卖全国的小商品,跟故宫文化没有关系。经过全部清理,广场变得清新、庄重、典雅、干净;过去人们买票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能挤到窗口,进门还得排三个队:验票、安检、存包,黄牛满地跑。如今故宫30个窗口每天全开,加上60%的观众是网上预约,人们到故宫博物院只需要三分钟就可以买到票;过去门前广场没有一个凳子、一把椅子,所有人都要席地而坐才能休息,现在故宫设立了1200人能坐下的有尊严的休息空间;过去, 成千上万万买票的观众只能走两边的小门,贵宾才走中间的大道,甚至还可以开车进去,如今奥朗德总统来的时候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会客气地把大门关上了,要求其必须得下车,从那以后故宫中间的门任何车辆都不许开进去。
进入大殿,495塊标识清晰指路,凡是被游客问过路的地方都竖起了标识,东边、西边、前面、后面,有什么样的展览和活动都在信息牌上有所显示,并且有电子标识,手机可以连接。
古建筑不能通电,灯光长期照射文物会老化。但没有光照,游人被挡在殿外,黑黢黢的内景让慕名前来的的观众很是失望。为了看得真切,许多老人、孩子都往里面挤,很危险,于是故宫开始设计LED冷光源,不直射,反射、衍射,不发热,把灯架脱离古建筑1.5米。只要灯一开,至少两个安保人员就在两边监控。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点亮了紫禁城。
过去太和殿,天越亮,大殿越暗。改造之后,太和殿亮了、中和殿点亮了、保和殿点亮了、乾清宫点亮了、交泰殿点亮了。过去人们要趴着窗户往里看,看不清楚,冬天一有哈气,手再一摸,窗户总是花的。现在清楚了。
怎么融入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种有尊严的欣赏方式,反倒添堵。
故宫越冬
时值冬日,家家户户都已经供上了暖气抵御寒冷。偌大的故宫如何御寒成了一些人感兴趣的话题。据传在没有成熟水暖系统的过去,炭火盆是比较常用的取暖设备。
在大殿也是用火盆,御寒效果有限(起居型建筑内取暖效果好),也确实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清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历12月),皇帝御太和殿武举传胪后下了一道谕:本日朕御太和殿,内安设火盆过多,后面三槽隔扇俱开,又遇风吹,火星满地,经御前大臣侍卫等纷纷踹灭。并不御寒,竟为开销地步,徒费无益,此皆内务府大臣漫不经心所致。嗣后每遇保和殿筵宴、太和殿受贺筵宴、及御太和殿,俱在地平二层两角安设炭火二盆,盆内炭火用灰掩盖,两边隔扇俱不准开,仅开中隔扇。每遇看祝版,中和殿、太和殿勿用安设火盆,两边隔扇亦不准开,永著为例,并著内务府大臣一人每次查看。如有违例多安火盆,不掩两边隔扇者,司官革责。本日查看之内务府大臣,即时降级不贷。(《清仁宗实录》卷三六三)
嘉庆二年十月乾清宫太监贪图方便将熏殿火盆放在穿堂未灭埋炭烬,夜间炭火复燃熏灼木装修发生火灾,乾清宫交泰殿全部烧毁,坤宁宫前檐损坏,小小火盆酿成清代紫禁城一次大型火灾。
在北京居民陈达所了解的史料中,清代宫中冬季取暖设备除了火盆外,还有地炕,也就是地暖,即室内地面下砌筑有火道,在室外地炕口内烧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到室内地面,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没有烟灰污染,多用于生活起居的宫殿。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乾清宫大殿……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十月……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可见明代宫中就已建造有此设施。去故宫游览,细心的游客能在很多建筑台基上见到地炕口和排烟口。
此外宫殿内的门帘、软硬博缝(用以填塞门窗缝隙,现在在故宫内还能见到)、手炉等是宫内冬季必不可少的防寒保暖之物,在宫殿内用板壁隔出的套间称为“暖阁”也是因减小室内面积便于保暖而得名。 多元化传播
为了将故宫文化传播得更接地气,故宫人可谓煞费苦心。APP、微信、VR、网站,凡是当下流行的元素,故宫都开始尝试,甚至创造出引领文化潮流的故宫风。
有人说,自从故宫淘宝招了波有活力的设计师,本宫整个人都不好了,调侃中满满的都是认可。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雍正剪刀手”“这就是朕为你打下的一盆江山”,卖萌乾隆、魔性道光以及顶戴花翎官帽伞,走心的设計和大开脑洞的文案让故宫收获了百万量级的活跃粉丝,满足了人们“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愿望。
据了解,故宫有故宫出版社,人们坐在蒲团上可以听新书发布会、故宫故事,然后可以在琴棋书画的环境中阅览故宫图书,把故宫图书带回家。故宫也为家庭主妇、孩子们准备了小商品生活馆,还为幼年儿童准备了儿童文化创意馆,孩子们可以领着爸爸妈妈到这里来,给他们挑选礼物,还可以在这里做手工,把礼物和手工一起带回家。
除此之外故宫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新近开发的“每日故宫APP”每天都推荐一件(套)故宫藏品的信息,新版官方“数字故宫社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全建成,公众有了电子商务、学术交流、社交广场、休闲娱乐、资讯传播、参观导览、文化展示、公众教育的场所。
1500块地毯,通过数字技术便可以参观;7.5万件书法,通过调阅书法作品自己临摹;数字绘画所展现出的写生珍禽图,均请科学院动物所的专家给每个鸟都配备了真实的叫声,人们点击鸟就会叫、会飞、会吃食,再点击还可以看到它的羽毛、身材。
故宫还设计制作了数字长卷,展示古代画卷中每个人表情、服装、职业。同时为喜欢器物的观众准备了“数字多宝阁”,这样观众挑到喜欢的器物,可以点击放大来看,可以旋转各个角度来看,甚至还可以分解来看,比如把壶移开,把火点上,把壶移回来,壶还会冒热气。特别是故宫制作的VR影片、VR剧场,通过数字技术给人的生活增加很多过去没有的体验。
单霁翔说:“我们要求故宫所有商品必须自己研发。2015年故宫的研发产品达到了8700种,2016年达到了9170种。很快,研发出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元。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产自销故宫的文创产品,所以我们成立了文化创意馆,将丝绸店叫丝绸馆,展示故宫的丝绸文化;服装店也是展厅,展示故宫的服装文化,如果游客喜欢某款服装,可以穿回家;瓷器店叫御窑馆,展示御窑文化;影像馆就是书画展览。游客喜欢哪幅书画,通过一台电子设备5分钟就可以复制出来。高清晰的摄像数据都存在电子设备中,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对文化艺术品的需求。故宫的木艺馆传播故宫的木艺文化,陶艺馆传播故宫的陶艺文化,铜艺馆传播故宫的铜艺文化,凡此种种,不仅得到了游客的好评,同时也将故宫文化融入其中,真正让游客把故宫带回了家。”
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它其实有两个名字,一个名叫故宫博物院,90岁了;一个名叫紫禁城,再过三年,整整600岁了。特朗普显然对这一安排非常赞赏,当晚他的推特不仅更新了封面,还直抒胸臆:“感谢中国美好的欢迎方式!梅拉尼娅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
生活化博物馆
故宫,又名紫禁城。长期以来,故宫被冠以各种名目的“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世界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收藏了世界最多的中国文物,同时也是来访量最多的一个博物馆。
故宫有1500名员工,其中750人每天都要和古建筑、文物藏品打交道。一类人建造了一座城,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座城又影响着一代人。在日夜与故宫为伴的故宫人看来,故宫俨然已经成为家一般的存在,他们在这里亦工作、亦生活,解答着来访游客的问题,成为传播故宫文化的一线先锋。
从午门办公室出来的苏子义最喜欢和人侃大山,他说故宫员工不完全等同于平时见到的保安,故宫里面的部门分成几种:业务部门、开放保卫部门、行政管理、资信部、宣教、科研处、院刊、出版社、文化服务中心。这里面直接接触游客的只有开放部(内保)和保卫部(外保)。业务部门是保管、研究文物的,掌管库房钥匙,还负责策展;另外还有专门的修复文物的部门,是故宫里面最核心的部门。
毕竟宫里嘛,办公环境绝对星级。故宫不主张加班,5点之后开始清人,该走的都得走。但临近年末,展览很多,业务部门和开放部门都很辛苦,加班到深夜,据说是因为清明上河图。说到这里,苏子义呵呵一乐,用一个“你懂的”眼神便不再细说。理论上非业务部门的人不能碰文物,任何有要接触文物的情况都要打起12万分的精神。在故宫文物安全大过天,不是说说而已。
不过最辛苦的是院办,因为故宫现任院长,精力出奇的旺盛,所以院办的同事们都被折腾惨了,经常在加班。苏子义笑道:“听说院长秘书之前有过一个月没回家的经历,什么时候看见他们都是紧张忙碌的样子。”
加班加点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过去紫禁城的门前广场是商业化的广场,卖全国的小商品,跟故宫文化没有关系。经过全部清理,广场变得清新、庄重、典雅、干净;过去人们买票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能挤到窗口,进门还得排三个队:验票、安检、存包,黄牛满地跑。如今故宫30个窗口每天全开,加上60%的观众是网上预约,人们到故宫博物院只需要三分钟就可以买到票;过去门前广场没有一个凳子、一把椅子,所有人都要席地而坐才能休息,现在故宫设立了1200人能坐下的有尊严的休息空间;过去, 成千上万万买票的观众只能走两边的小门,贵宾才走中间的大道,甚至还可以开车进去,如今奥朗德总统来的时候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会客气地把大门关上了,要求其必须得下车,从那以后故宫中间的门任何车辆都不许开进去。
进入大殿,495塊标识清晰指路,凡是被游客问过路的地方都竖起了标识,东边、西边、前面、后面,有什么样的展览和活动都在信息牌上有所显示,并且有电子标识,手机可以连接。
古建筑不能通电,灯光长期照射文物会老化。但没有光照,游人被挡在殿外,黑黢黢的内景让慕名前来的的观众很是失望。为了看得真切,许多老人、孩子都往里面挤,很危险,于是故宫开始设计LED冷光源,不直射,反射、衍射,不发热,把灯架脱离古建筑1.5米。只要灯一开,至少两个安保人员就在两边监控。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点亮了紫禁城。
过去太和殿,天越亮,大殿越暗。改造之后,太和殿亮了、中和殿点亮了、保和殿点亮了、乾清宫点亮了、交泰殿点亮了。过去人们要趴着窗户往里看,看不清楚,冬天一有哈气,手再一摸,窗户总是花的。现在清楚了。
怎么融入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种有尊严的欣赏方式,反倒添堵。
故宫越冬
时值冬日,家家户户都已经供上了暖气抵御寒冷。偌大的故宫如何御寒成了一些人感兴趣的话题。据传在没有成熟水暖系统的过去,炭火盆是比较常用的取暖设备。
在大殿也是用火盆,御寒效果有限(起居型建筑内取暖效果好),也确实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清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历12月),皇帝御太和殿武举传胪后下了一道谕:本日朕御太和殿,内安设火盆过多,后面三槽隔扇俱开,又遇风吹,火星满地,经御前大臣侍卫等纷纷踹灭。并不御寒,竟为开销地步,徒费无益,此皆内务府大臣漫不经心所致。嗣后每遇保和殿筵宴、太和殿受贺筵宴、及御太和殿,俱在地平二层两角安设炭火二盆,盆内炭火用灰掩盖,两边隔扇俱不准开,仅开中隔扇。每遇看祝版,中和殿、太和殿勿用安设火盆,两边隔扇亦不准开,永著为例,并著内务府大臣一人每次查看。如有违例多安火盆,不掩两边隔扇者,司官革责。本日查看之内务府大臣,即时降级不贷。(《清仁宗实录》卷三六三)
嘉庆二年十月乾清宫太监贪图方便将熏殿火盆放在穿堂未灭埋炭烬,夜间炭火复燃熏灼木装修发生火灾,乾清宫交泰殿全部烧毁,坤宁宫前檐损坏,小小火盆酿成清代紫禁城一次大型火灾。
在北京居民陈达所了解的史料中,清代宫中冬季取暖设备除了火盆外,还有地炕,也就是地暖,即室内地面下砌筑有火道,在室外地炕口内烧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到室内地面,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没有烟灰污染,多用于生活起居的宫殿。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乾清宫大殿……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十月……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可见明代宫中就已建造有此设施。去故宫游览,细心的游客能在很多建筑台基上见到地炕口和排烟口。
此外宫殿内的门帘、软硬博缝(用以填塞门窗缝隙,现在在故宫内还能见到)、手炉等是宫内冬季必不可少的防寒保暖之物,在宫殿内用板壁隔出的套间称为“暖阁”也是因减小室内面积便于保暖而得名。 多元化传播
为了将故宫文化传播得更接地气,故宫人可谓煞费苦心。APP、微信、VR、网站,凡是当下流行的元素,故宫都开始尝试,甚至创造出引领文化潮流的故宫风。
有人说,自从故宫淘宝招了波有活力的设计师,本宫整个人都不好了,调侃中满满的都是认可。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雍正剪刀手”“这就是朕为你打下的一盆江山”,卖萌乾隆、魔性道光以及顶戴花翎官帽伞,走心的设計和大开脑洞的文案让故宫收获了百万量级的活跃粉丝,满足了人们“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愿望。
据了解,故宫有故宫出版社,人们坐在蒲团上可以听新书发布会、故宫故事,然后可以在琴棋书画的环境中阅览故宫图书,把故宫图书带回家。故宫也为家庭主妇、孩子们准备了小商品生活馆,还为幼年儿童准备了儿童文化创意馆,孩子们可以领着爸爸妈妈到这里来,给他们挑选礼物,还可以在这里做手工,把礼物和手工一起带回家。
除此之外故宫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新近开发的“每日故宫APP”每天都推荐一件(套)故宫藏品的信息,新版官方“数字故宫社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全建成,公众有了电子商务、学术交流、社交广场、休闲娱乐、资讯传播、参观导览、文化展示、公众教育的场所。
1500块地毯,通过数字技术便可以参观;7.5万件书法,通过调阅书法作品自己临摹;数字绘画所展现出的写生珍禽图,均请科学院动物所的专家给每个鸟都配备了真实的叫声,人们点击鸟就会叫、会飞、会吃食,再点击还可以看到它的羽毛、身材。
故宫还设计制作了数字长卷,展示古代画卷中每个人表情、服装、职业。同时为喜欢器物的观众准备了“数字多宝阁”,这样观众挑到喜欢的器物,可以点击放大来看,可以旋转各个角度来看,甚至还可以分解来看,比如把壶移开,把火点上,把壶移回来,壶还会冒热气。特别是故宫制作的VR影片、VR剧场,通过数字技术给人的生活增加很多过去没有的体验。
单霁翔说:“我们要求故宫所有商品必须自己研发。2015年故宫的研发产品达到了8700种,2016年达到了9170种。很快,研发出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元。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产自销故宫的文创产品,所以我们成立了文化创意馆,将丝绸店叫丝绸馆,展示故宫的丝绸文化;服装店也是展厅,展示故宫的服装文化,如果游客喜欢某款服装,可以穿回家;瓷器店叫御窑馆,展示御窑文化;影像馆就是书画展览。游客喜欢哪幅书画,通过一台电子设备5分钟就可以复制出来。高清晰的摄像数据都存在电子设备中,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对文化艺术品的需求。故宫的木艺馆传播故宫的木艺文化,陶艺馆传播故宫的陶艺文化,铜艺馆传播故宫的铜艺文化,凡此种种,不仅得到了游客的好评,同时也将故宫文化融入其中,真正让游客把故宫带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