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包公的真实人生

来源 :小福尔摩斯·上下五千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tan0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拯这个人物,在中华人地上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在读这本杂志的你,一定在小说或影视剧中看过关于他的故事。故事里的包人人刚正不阿,断案如神,执法如山,堪称古代官员楷模。而在民间传说中,包拯甚至被奉为神明,不仅是文曲星转世,死后还成了阎罗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会被后人如此尊崇?
  “宅男”孝子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的一户包姓人家诞生了一个胖小子,取名为包拯。包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28岁那年他考取了进士甲科,立马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乡亲们都以为包拯从此会踏上仕途,平步青云,谁知没过多久,他居然辞官回家,当起了“宅男”。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包拯远离家乡去做官,一想到父母在家无人照料,便觉得无比酸楚。连尽孝都做不到,又如何去做百姓的父母官呢?于是,包拯毅然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几年后,包拯的父母先后去世,朝廷又召他去做官。然而,包拯认为,尽孝应该尽到底,于是他拒绝了朝廷的美意,又为双亲守孝三年!
  就这样,从28岁到38岁的宝贵十年,包拯一直待在家乡做“宅男”,为父母尽孝。和官场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相比,他真的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啊!
  清正廉洁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38岁的包拯重返官场,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担任“一把手”。到了那里,他巧断牛舌案,展示了自己的机智果断。人们对他“善断狱讼”的评价,很可能就是从此时流传开来的。不过,除了牛舌案之外,史书上再没有别的关于包公断案的事迹。
  任满后,42岁的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的端砚是一绝,石质细腻,雕刻精美,驰名天下,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前几任端州知州,都会借着给皇帝进贡的名义,大肆征收端砚,趁机占为己有,并拿去巴结上司。可包拯从不这么做,他只征收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连一块砚台都没有拿过。
  包拯不但严格要求自己,同样如此要求子孙。他写了一篇《家训》,规定“后代子孙做官贪污的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祖坟中”。其实,包拯这种清正廉洁的品格,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当时包拯还在庐州读书,有位富豪摆下酒宴,邀请他和一位李姓同学去做客。李姓同学想去,包拯却严词拒绝说:“现在接受邀请去吃吃喝喝,等我们考取功名后,如果来这里做官,要是他犯了事,我们还能秉公执法吗?”李姓同学被包拯说服,也推辞了邀请。
  不盘剥百姓,不与有钱人拉关系,兢兢业業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包拯这样的好官,百姓怎么会不爱戴呢?
  不畏权贵
  后来,包拯被调到京城,担任监察职务。对于那些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无论地位有多高,就算是皇亲国戚,包拯都毫不留情地进行弹劾。
  有个叫张尧佐的人,才能平平,可就因为有个侄女是贵妃,所以他一个人竟然霸占了好几个重要职位,这非常不合规矩。于是,包拯就上书给宋仁宗,要求照章办事。宋仁宗不愿意改,包拯就在上朝时继续说,甚至和皇帝当面吵了起来。
  后来,宋仁宗虽然心里不乐意,还是听从了包拯的意见,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当时还有一个人叫王逵,势力很大,作恶多端。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拼命盘剥百姓,手段残忍。后来人们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逃进山中,联合起来反抗王逵。就是这样一个坏人,后来居然又被调到江南西路做转运使。在那里,王逵依然为非作歹,残害百姓。包拯得知这些情况,非常气愤,他连上两道奏折,弹劾王逵的恶行。可是奏折递上去如同石沉大海,王逵换个地方,照样做官。
  包拯没有退缩,他继续上奏折,还向宋仁宗反映了王逵另一桩重大罪行。原来,王逵在做江南西路转运使期间,怀疑当地一名官员告发他,就反咬一口,把那名官员给抓起来,制造了牵连几百人的大冤案。包拯在奏折中发出责问:“难道皇帝您就忍心让这样的人继续祸害百姓吗?”为了这件事,包拯连上七道奏折。最后宋仁宗也觉得王逵太过分了,免去了他的官职。
  青史留名
  公元1057年,58岁的包拯就任开封府尹。这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官职,因为大部分的包公故事都是围绕开封府展开的。不过,其实包拯只在这里做官一年多,他的身边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全都出自小说《三侠五义》。
  虽然包拯在开封府任职的时间不长,但他的政绩斐然,获得一致好评。后来,包拯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国防部副部长,至此,他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官员的行列。而这时的包拯已经是位62岁的老人了。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城里的百姓听闻消息,莫不悲痛。宋仁宗亲自赶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从38岁正式踏足官场,到63岁去世,包拯在25年的为官生涯中,担任过20多种职务。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展现了杰出的才能,获得了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信任和称颂。正因如此,后世的小说作者才会将包拯塑造成一位近乎于“神”的人物,给他编织了那么多传奇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对包公有了全新的认识?卸去传奇的光环,从史书中走出来的更加真实的包大人,是不是也很有魅力呢?
  小知识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想打官司又没钱走后门的话,就去找和闹工爷一样不收礼的包拯。可见包拯真的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对各阶层一视同仁。
  “笑比黄河清。”——包拯性格峭直,从不拉帮结派,用时兴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没朋友”。由于他不苟苦笑,过于严肃,所以得了“笑比黄河清”的评价,意思是说,包拯的笑容和黄河水变清一样罕见。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贾岛在家里无聊地看着书,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朋友。于是,他收拾好行李,准备上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来到了隐士居住的森林。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花,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小虫子在青草上不时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小鸟在树上有的呼朋引友,有的昂首高歌,叽叽喳喳的声音回荡在森林里,好像到了天堂一样。  贾岛边走边看,不一会儿,就到了隐者的住处。  他很有礼貌地敲了一下门,一阵
期刊
“渔”是捕鱼的意思。甲骨文的“渔”字画的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条线正在钓鱼;演变到金文时,就变成两只手伸到水里去捉鱼了;到小篆时,就把下面的两只手去掉,只保留了“鱼”和“水”,变成今日所见的“渔”字。  【字里字外】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你们怎样的启示呢?我们一起去找找這个故事吧!
期刊
1.奇怪的邻居  当潘蓓顿太太的名片被送到福琼手里时,他正不情不愿地离开家里的暖炉,准备前往伦敦警察厅——据说警察们在肯辛顿花园里发现了一具男尸。  福琼走下楼,一位穿着考究、圆脸白发的老太太上前握住了他的手,说:“福琼医生,您肯接待我真是太好了。”  福琼打量了一下对方,发现她虽神情焦虑,但面色红润,精神尚好,便问道:“您是替谁来问诊的呢,潘蓓顿太太?”  “不不,福琼医生,”潘蓓顿太太摇摇头,
期刊
我家刚养了两只可爱的小鹦鹉。一只黄色的,一只白色的。它们小小的,很漂亮。黄色的鹦鹉身穿金黄色的“礼服”,我给它取名为“黄金”。白色的鹦鹉身披洁白的外衣,尾尖带着些淡蓝色,我给它取名为“寒雪”。它们的羽毛又细又密,蓬松又柔软,摸上去特别舒服。它们的小眼睛总是忽闪忽闪的,看上去特别精神。  它们还会“叽叽叽叽”地说话。早上的时候,它们会朝着天空“叽叽”地叫,好像在说:“哎,真想回到蓝天妈妈的怀抱。”
期刊
曹操把汉武帝接到许都以后,力量很快壮大起来,威胁到了当時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200年,袁绍派十万大军进攻许都,讨伐曹操。曹操采纳了谋士荀攸的计策,与袁绍的军队一交战就打了胜仗。袁绍虽然初战失利,但他仗着兵力上的优势,继续进攻曹军。曹军退到了官渡,与袁绍的军营相互对峙。  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马运送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开官渡四十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
期刊
嗨,我叫裴幽!想认识我吗?那就请看看我的自我介绍吧!  我今年9岁,我的头发乌黑光亮,大约有30厘米长,披下来时就像一条黑色的瀑布。我的脸蛋又白又嫩,大家看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摸!一对水汪汪的眼睛,就像两潭清澈甜润的水。红彤彤的小嘴像涂了一层口红,美丽极了。  别看我长得文静秀气,我可是个淘气的孩子。记得有一次,我跟妈妈去游乐场玩。刚到那里,我就一溜烟似的跑到一根柱子后面躲藏起来。妈妈转身没有看见我
期刊
嘻嘻——大货车里的司机冲我笑了。车窗半开着,我探出脑袋,许多经过这里的路人都会冲我笑,我也会礼貌地回笑。这些美好的瞬间每天都会发生,讓我陶醉,让我愉悦。  当我回过神儿时,车子已经进入了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小女孩儿,她们扎着朝天鬏(jiū)儿,已经跑得满头大汗,小脸通红。  下车了,我和妈妈往前走着,一群老奶奶扎着堆儿,牵着自家的小狗。狗狗们你争我斗,跑来跑去,撒欢儿地玩耍着,老奶奶们都快被它们
期刊
可怕的“恐龙鸡”  你们知道吗?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现有的家禽鸡是从一种史前肉食恐龙进化而来的,因为家禽鸡的DNA中包含着恐龙的基因记忆。  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组成的科学团队花了8年时间把鸡和恐龙化石的DNA进行对比,来研究恐龙演化过程中的奥秘。一旦这个基因记忆被“打开”,就将复苏处于长期睡眠状态的“恐龙特征”,也许会创造出一半像恐龙,一半像鸡的生物。  也许有一天,养鸡场里到处都是这种
期刊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师常说这句话。尽管我们早已把这句话背得滚瓜烂熟了,但它真正的寓意我们或许还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直到拜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我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刚读到这里的时候还以为是作者在惋惜春光的流逝,细细品味才明白,他是以复返的燕子、复青的杨柳和复开的桃花为例来衬托时光似箭,告诉
期刊
我的家乡在下石,那里有一条终年流水潺潺的小溪。几年来,它的变化可真不小哟!  一来到下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条引人注目的小溪。远远望去,溪水在阳光的亲吻下闪闪发光。走近一看,溪水清澈见底。瞧!鱼儿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偶尔翻个跟头或将头探出水面,看看人们的反应,真是调皮的小家伙!  前些年,邻村办起了养猪场,每天把洗猪栏的水排进小溪里。从此,小溪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溪水开始变黄、变黑,常常冒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