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拯这个人物,在中华人地上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在读这本杂志的你,一定在小说或影视剧中看过关于他的故事。故事里的包人人刚正不阿,断案如神,执法如山,堪称古代官员楷模。而在民间传说中,包拯甚至被奉为神明,不仅是文曲星转世,死后还成了阎罗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会被后人如此尊崇?
“宅男”孝子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的一户包姓人家诞生了一个胖小子,取名为包拯。包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28岁那年他考取了进士甲科,立马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乡亲们都以为包拯从此会踏上仕途,平步青云,谁知没过多久,他居然辞官回家,当起了“宅男”。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包拯远离家乡去做官,一想到父母在家无人照料,便觉得无比酸楚。连尽孝都做不到,又如何去做百姓的父母官呢?于是,包拯毅然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几年后,包拯的父母先后去世,朝廷又召他去做官。然而,包拯认为,尽孝应该尽到底,于是他拒绝了朝廷的美意,又为双亲守孝三年!
就这样,从28岁到38岁的宝贵十年,包拯一直待在家乡做“宅男”,为父母尽孝。和官场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相比,他真的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啊!
清正廉洁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38岁的包拯重返官场,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担任“一把手”。到了那里,他巧断牛舌案,展示了自己的机智果断。人们对他“善断狱讼”的评价,很可能就是从此时流传开来的。不过,除了牛舌案之外,史书上再没有别的关于包公断案的事迹。
任满后,42岁的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的端砚是一绝,石质细腻,雕刻精美,驰名天下,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前几任端州知州,都会借着给皇帝进贡的名义,大肆征收端砚,趁机占为己有,并拿去巴结上司。可包拯从不这么做,他只征收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连一块砚台都没有拿过。
包拯不但严格要求自己,同样如此要求子孙。他写了一篇《家训》,规定“后代子孙做官贪污的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祖坟中”。其实,包拯这种清正廉洁的品格,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当时包拯还在庐州读书,有位富豪摆下酒宴,邀请他和一位李姓同学去做客。李姓同学想去,包拯却严词拒绝说:“现在接受邀请去吃吃喝喝,等我们考取功名后,如果来这里做官,要是他犯了事,我们还能秉公执法吗?”李姓同学被包拯说服,也推辞了邀请。
不盘剥百姓,不与有钱人拉关系,兢兢业業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包拯这样的好官,百姓怎么会不爱戴呢?
不畏权贵
后来,包拯被调到京城,担任监察职务。对于那些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无论地位有多高,就算是皇亲国戚,包拯都毫不留情地进行弹劾。
有个叫张尧佐的人,才能平平,可就因为有个侄女是贵妃,所以他一个人竟然霸占了好几个重要职位,这非常不合规矩。于是,包拯就上书给宋仁宗,要求照章办事。宋仁宗不愿意改,包拯就在上朝时继续说,甚至和皇帝当面吵了起来。
后来,宋仁宗虽然心里不乐意,还是听从了包拯的意见,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当时还有一个人叫王逵,势力很大,作恶多端。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拼命盘剥百姓,手段残忍。后来人们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逃进山中,联合起来反抗王逵。就是这样一个坏人,后来居然又被调到江南西路做转运使。在那里,王逵依然为非作歹,残害百姓。包拯得知这些情况,非常气愤,他连上两道奏折,弹劾王逵的恶行。可是奏折递上去如同石沉大海,王逵换个地方,照样做官。
包拯没有退缩,他继续上奏折,还向宋仁宗反映了王逵另一桩重大罪行。原来,王逵在做江南西路转运使期间,怀疑当地一名官员告发他,就反咬一口,把那名官员给抓起来,制造了牵连几百人的大冤案。包拯在奏折中发出责问:“难道皇帝您就忍心让这样的人继续祸害百姓吗?”为了这件事,包拯连上七道奏折。最后宋仁宗也觉得王逵太过分了,免去了他的官职。
青史留名
公元1057年,58岁的包拯就任开封府尹。这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官职,因为大部分的包公故事都是围绕开封府展开的。不过,其实包拯只在这里做官一年多,他的身边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全都出自小说《三侠五义》。
虽然包拯在开封府任职的时间不长,但他的政绩斐然,获得一致好评。后来,包拯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国防部副部长,至此,他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官员的行列。而这时的包拯已经是位62岁的老人了。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城里的百姓听闻消息,莫不悲痛。宋仁宗亲自赶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从38岁正式踏足官场,到63岁去世,包拯在25年的为官生涯中,担任过20多种职务。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展现了杰出的才能,获得了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信任和称颂。正因如此,后世的小说作者才会将包拯塑造成一位近乎于“神”的人物,给他编织了那么多传奇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对包公有了全新的认识?卸去传奇的光环,从史书中走出来的更加真实的包大人,是不是也很有魅力呢?
小知识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想打官司又没钱走后门的话,就去找和闹工爷一样不收礼的包拯。可见包拯真的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对各阶层一视同仁。
“笑比黄河清。”——包拯性格峭直,从不拉帮结派,用时兴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没朋友”。由于他不苟苦笑,过于严肃,所以得了“笑比黄河清”的评价,意思是说,包拯的笑容和黄河水变清一样罕见。
“宅男”孝子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的一户包姓人家诞生了一个胖小子,取名为包拯。包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28岁那年他考取了进士甲科,立马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乡亲们都以为包拯从此会踏上仕途,平步青云,谁知没过多久,他居然辞官回家,当起了“宅男”。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包拯远离家乡去做官,一想到父母在家无人照料,便觉得无比酸楚。连尽孝都做不到,又如何去做百姓的父母官呢?于是,包拯毅然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几年后,包拯的父母先后去世,朝廷又召他去做官。然而,包拯认为,尽孝应该尽到底,于是他拒绝了朝廷的美意,又为双亲守孝三年!
就这样,从28岁到38岁的宝贵十年,包拯一直待在家乡做“宅男”,为父母尽孝。和官场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相比,他真的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啊!
清正廉洁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38岁的包拯重返官场,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担任“一把手”。到了那里,他巧断牛舌案,展示了自己的机智果断。人们对他“善断狱讼”的评价,很可能就是从此时流传开来的。不过,除了牛舌案之外,史书上再没有别的关于包公断案的事迹。
任满后,42岁的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的端砚是一绝,石质细腻,雕刻精美,驰名天下,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前几任端州知州,都会借着给皇帝进贡的名义,大肆征收端砚,趁机占为己有,并拿去巴结上司。可包拯从不这么做,他只征收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连一块砚台都没有拿过。
包拯不但严格要求自己,同样如此要求子孙。他写了一篇《家训》,规定“后代子孙做官贪污的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祖坟中”。其实,包拯这种清正廉洁的品格,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当时包拯还在庐州读书,有位富豪摆下酒宴,邀请他和一位李姓同学去做客。李姓同学想去,包拯却严词拒绝说:“现在接受邀请去吃吃喝喝,等我们考取功名后,如果来这里做官,要是他犯了事,我们还能秉公执法吗?”李姓同学被包拯说服,也推辞了邀请。
不盘剥百姓,不与有钱人拉关系,兢兢业業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包拯这样的好官,百姓怎么会不爱戴呢?
不畏权贵
后来,包拯被调到京城,担任监察职务。对于那些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无论地位有多高,就算是皇亲国戚,包拯都毫不留情地进行弹劾。
有个叫张尧佐的人,才能平平,可就因为有个侄女是贵妃,所以他一个人竟然霸占了好几个重要职位,这非常不合规矩。于是,包拯就上书给宋仁宗,要求照章办事。宋仁宗不愿意改,包拯就在上朝时继续说,甚至和皇帝当面吵了起来。
后来,宋仁宗虽然心里不乐意,还是听从了包拯的意见,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当时还有一个人叫王逵,势力很大,作恶多端。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拼命盘剥百姓,手段残忍。后来人们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逃进山中,联合起来反抗王逵。就是这样一个坏人,后来居然又被调到江南西路做转运使。在那里,王逵依然为非作歹,残害百姓。包拯得知这些情况,非常气愤,他连上两道奏折,弹劾王逵的恶行。可是奏折递上去如同石沉大海,王逵换个地方,照样做官。
包拯没有退缩,他继续上奏折,还向宋仁宗反映了王逵另一桩重大罪行。原来,王逵在做江南西路转运使期间,怀疑当地一名官员告发他,就反咬一口,把那名官员给抓起来,制造了牵连几百人的大冤案。包拯在奏折中发出责问:“难道皇帝您就忍心让这样的人继续祸害百姓吗?”为了这件事,包拯连上七道奏折。最后宋仁宗也觉得王逵太过分了,免去了他的官职。
青史留名
公元1057年,58岁的包拯就任开封府尹。这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官职,因为大部分的包公故事都是围绕开封府展开的。不过,其实包拯只在这里做官一年多,他的身边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全都出自小说《三侠五义》。
虽然包拯在开封府任职的时间不长,但他的政绩斐然,获得一致好评。后来,包拯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国防部副部长,至此,他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官员的行列。而这时的包拯已经是位62岁的老人了。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城里的百姓听闻消息,莫不悲痛。宋仁宗亲自赶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从38岁正式踏足官场,到63岁去世,包拯在25年的为官生涯中,担任过20多种职务。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展现了杰出的才能,获得了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信任和称颂。正因如此,后世的小说作者才会将包拯塑造成一位近乎于“神”的人物,给他编织了那么多传奇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对包公有了全新的认识?卸去传奇的光环,从史书中走出来的更加真实的包大人,是不是也很有魅力呢?
小知识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想打官司又没钱走后门的话,就去找和闹工爷一样不收礼的包拯。可见包拯真的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对各阶层一视同仁。
“笑比黄河清。”——包拯性格峭直,从不拉帮结派,用时兴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没朋友”。由于他不苟苦笑,过于严肃,所以得了“笑比黄河清”的评价,意思是说,包拯的笑容和黄河水变清一样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