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内蒙古电视台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切实转变新闻工作作风,坚持“三贴近”原则,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诉求。推进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提升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充分认识加强电视新闻传播力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电视新闻宣传怎样才能更加提升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收视率,成为各级电视媒体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现在,电视新闻传播力建设,是电视新闻在媒体竞争和舆论传播中赢得收视率、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是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的工作大局、宣传内蒙古、扩大内蒙古知名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对自治区文化产业做出应有贡献的必由之路。
首先,紧抓导向不放松,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导向是我们的生命线。
一是所有播出的内容都有导向,所有新闻节目、所有新闻都要讲导向,包括思想导向、价值导向、文化导向、传播导向等等。二是所有人、所有环节、节目上的从业人员都要有很强的导向意识、讲导向。三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热点、焦点问题,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明辨是非,适度而不失度,妥善应对处理。四是不断做强引导力,从而做强传播力,要认识到通过正确的导向、鲜明的导向、有力的导向做强媒体传播力。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三贴近”,不断提升媒体的吸引力。“三贴近”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宣传思想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二、各频道新闻节目的功能、分工及定位明确,强化专业建设,提升内蒙古电视台新闻宣传的传播力
(一)在今年的新闻传播力建设中,卫视频道的定位是内宣、外宣并重,卫视频道新闻更加适合全国观众、具有全国传播价值的新闻。以全国收视率评价卫视新闻品质的优劣,判断传播力建设是否有成效。同时,卫视新闻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新闻综合频道、经济频道等新闻节目加强舆论监督的功能。
(二)加快提升新闻综合频道《今日观察》《法制专线》节目改版、节目结构调整和编排,进一步做强新闻节目,依靠各类新闻节目做强传播力,做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把新闻综合频道打造成区内传播的强势媒体。
(三)把专业建设作为传播力建设的根本,加强和提高所有新闻采编制播环节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专业化水平。在各部门、各节目、各环节形成很强的专业氛围、专业环境,每个人都要有很强的专业意识,对新闻宣传、新闻报道,都要有专业要求,要有专业标准,并且严格执行标准,做到全员专业水平、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四)引入收视率评估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员工业绩评价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传播力建设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五)制定完善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组建锻炼一支应对突发事件的记者编辑队伍。要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做强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使更多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成为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做强新闻传播力。
三、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加强内蒙古电视台传播力建设
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要求各新闻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内蒙古电视台作为自治区的主流媒体,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最前沿,担负着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的光荣使命,承载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艰巨任务。通过这次“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电视工作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群众立场、反映群众心声、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诉求,推进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内蒙古电视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战线加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今年,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中心继续认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年伊始,就推出了记者“新春走基层”栏目,记者编辑深入到边远农村牧区、基层单位体验生活,反映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精神文化需求,采制播出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新闻,为春节新闻报道增添了清新的气息。之后,又陆续推出了“走基层看科技”“走基层进校园”“走基层垄上行”等走基层专栏,采制播出了《冰雪日记》《带孩子来创业》《冬羔圈里的劝奶歌》等一批优秀的新闻报道,反映了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踏实的工作作风。后来又陆续开辟了“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和“党员干部在一线”、“走基层看文化”等走基层专栏,着力报道了自治区有关地区和单位的党员干部,如何深入基层为基层百姓排扰解难的生动故事,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肯定。
通过走基层,记者们在基层一线体验记录感受,用心践行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职业要求,并在实践中转变着新闻工作的作风,塑造着沾着泥土气息的清新文风。
事实证明: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到了一线,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会、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也只有到了一线,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
(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当前,我们正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不说、晚说或说的不到位,就有可能被边缘化、被淘汰;我们正迎来矛盾交织的时代,许多热点问题绕不开、躲不过,你不深入研究,不切中要害,就会渐渐丧失权威、丧失影响力。如果不深入基层,不到达田间地头,不去“接地气”,两眼一抹黑,新闻报道哪来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又从何而来?当前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是增强新闻核心竞争力、电视新闻传播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媒体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媒体必须要着力进行的一项工作,只有记者走下去,稿件才能上水平;只有深入基层,方能培养好作风,形成好文风;只有真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才能得到增强。
电视新闻传播力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台所有新闻人的共同努力。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扎实推进、取得实效,随着内蒙古电视台新闻采编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内蒙古电视台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建设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内蒙古电视台新闻报道、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会得到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责任编辑:邰山虎
一、充分认识加强电视新闻传播力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电视新闻宣传怎样才能更加提升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收视率,成为各级电视媒体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现在,电视新闻传播力建设,是电视新闻在媒体竞争和舆论传播中赢得收视率、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是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的工作大局、宣传内蒙古、扩大内蒙古知名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对自治区文化产业做出应有贡献的必由之路。
首先,紧抓导向不放松,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导向是我们的生命线。
一是所有播出的内容都有导向,所有新闻节目、所有新闻都要讲导向,包括思想导向、价值导向、文化导向、传播导向等等。二是所有人、所有环节、节目上的从业人员都要有很强的导向意识、讲导向。三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热点、焦点问题,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明辨是非,适度而不失度,妥善应对处理。四是不断做强引导力,从而做强传播力,要认识到通过正确的导向、鲜明的导向、有力的导向做强媒体传播力。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三贴近”,不断提升媒体的吸引力。“三贴近”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宣传思想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二、各频道新闻节目的功能、分工及定位明确,强化专业建设,提升内蒙古电视台新闻宣传的传播力
(一)在今年的新闻传播力建设中,卫视频道的定位是内宣、外宣并重,卫视频道新闻更加适合全国观众、具有全国传播价值的新闻。以全国收视率评价卫视新闻品质的优劣,判断传播力建设是否有成效。同时,卫视新闻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新闻综合频道、经济频道等新闻节目加强舆论监督的功能。
(二)加快提升新闻综合频道《今日观察》《法制专线》节目改版、节目结构调整和编排,进一步做强新闻节目,依靠各类新闻节目做强传播力,做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把新闻综合频道打造成区内传播的强势媒体。
(三)把专业建设作为传播力建设的根本,加强和提高所有新闻采编制播环节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专业化水平。在各部门、各节目、各环节形成很强的专业氛围、专业环境,每个人都要有很强的专业意识,对新闻宣传、新闻报道,都要有专业要求,要有专业标准,并且严格执行标准,做到全员专业水平、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四)引入收视率评估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员工业绩评价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传播力建设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五)制定完善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组建锻炼一支应对突发事件的记者编辑队伍。要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做强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使更多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成为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做强新闻传播力。
三、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加强内蒙古电视台传播力建设
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要求各新闻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内蒙古电视台作为自治区的主流媒体,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最前沿,担负着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的光荣使命,承载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艰巨任务。通过这次“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电视工作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群众立场、反映群众心声、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诉求,推进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内蒙古电视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战线加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今年,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中心继续认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年伊始,就推出了记者“新春走基层”栏目,记者编辑深入到边远农村牧区、基层单位体验生活,反映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精神文化需求,采制播出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新闻,为春节新闻报道增添了清新的气息。之后,又陆续推出了“走基层看科技”“走基层进校园”“走基层垄上行”等走基层专栏,采制播出了《冰雪日记》《带孩子来创业》《冬羔圈里的劝奶歌》等一批优秀的新闻报道,反映了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踏实的工作作风。后来又陆续开辟了“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和“党员干部在一线”、“走基层看文化”等走基层专栏,着力报道了自治区有关地区和单位的党员干部,如何深入基层为基层百姓排扰解难的生动故事,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肯定。
通过走基层,记者们在基层一线体验记录感受,用心践行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职业要求,并在实践中转变着新闻工作的作风,塑造着沾着泥土气息的清新文风。
事实证明: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到了一线,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会、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也只有到了一线,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
(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当前,我们正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不说、晚说或说的不到位,就有可能被边缘化、被淘汰;我们正迎来矛盾交织的时代,许多热点问题绕不开、躲不过,你不深入研究,不切中要害,就会渐渐丧失权威、丧失影响力。如果不深入基层,不到达田间地头,不去“接地气”,两眼一抹黑,新闻报道哪来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又从何而来?当前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是增强新闻核心竞争力、电视新闻传播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媒体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媒体必须要着力进行的一项工作,只有记者走下去,稿件才能上水平;只有深入基层,方能培养好作风,形成好文风;只有真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才能得到增强。
电视新闻传播力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台所有新闻人的共同努力。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扎实推进、取得实效,随着内蒙古电视台新闻采编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内蒙古电视台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建设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内蒙古电视台新闻报道、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会得到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