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后闭塞”到“宜居宜业”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ry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寨镇是革命老区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下辖27个行政村,4个村委会,全镇总面积221.5平方公里,总人口71328人。
  在彭寨镇党委委员叶志猛的印象中,十年前的彭寨镇是十分闭塞、落后的,那时候,因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镇里的街道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没高楼,没商业街,店铺少,基础设施差,完全不像是一个镇。“那时候老百姓住在这里十分憋屈,环境不好,商业不繁荣,配套设施不健全,就连孩子读书都没个好的学校。”从叶志猛的话中,我们大概能想像到彭寨镇当时的状况。
  如今的彭寨镇,街道面积有9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商业异常繁荣,城区环境越发优美,高楼多了,人口多了,城区也扩大了,配套设施更是越来越完善了,俨然一个小县城的样子。
  “这几年,彭寨镇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叶志猛说。据了解,彭寨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随着河洋线、骆米线两条穿城而过的省道以及环市大道的改造升级,彭寨镇成为了江西、广东两省边界的物流集散地,其饮食、建材、房地产等行业彻底被带动了起来,“以前镇里有地老百姓都没钱买,房地产业更是没起一点水花,如今不同了,就连‘江西老表’都来这边买房了。”叶志猛告诉记者,如今,不但本地的外出乡贤陆续回来投资兴业,外地人也纷纷进来投资开发房地产。“人气旺,百业旺,现在镇里的一些好的楼盘,已经要两千多块一平米了。”叶志猛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为促进镇域经济发展,镇委、镇政府积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致力于打造城镇化,建设示范镇,对城镇化建设进行高规格规划,在带动老城区改造和商业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推进工业区建设。同时,致力于提升圩镇品位,充分利用有效资金优化投资环境,改善社会民生。2011年,彭寨镇荣获“河源市宜居城镇”称号。
  该镇在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外,还积极致力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重视之下,特别是在省出台扶贫“双到”政策后,彭寨镇全部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自然村道硬底化达80%以上,道路硬底化总里程达123公里。
  “这几年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幸福感也提升了,扶贫‘双到’给全镇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叶志猛告诉记者,到2013年底,彭寨镇全镇人均年收入达5500元,几年来增长率达7%以上。
  据了解,在上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中,彭寨镇全镇省定8个贫困村,全部由深圳市福田区有关单位挂钩帮扶。经过努力,8个村全部脱贫,顺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第一轮扶贫“双到”帮扶为彭寨镇投入了帮扶资金总额6363万元,使8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整体生活水平上了新台阶。新一轮扶贫“双到”中,彭寨镇有6个村列为相对贫困村,分别由省直单位及福田区挂钩帮扶,目前扶贫项目已基本确定,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可以说,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还是民生事业等各个方面,镇委、镇政府都十分重视,我们没有什么先天条件,我们只能拼命干。”叶志猛的话很能代表革命老区镇干部群众的心声,他们为了建设富裕美丽的家乡,非常努力,也一直在努力。
  尽管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彭寨镇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工业基础薄弱,资源比较匮乏,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希望上级部门能给予彭寨老区镇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希望有更多大型的科技含量高的能起到带动作用的企业进驻彭寨,为彭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多的财富。”叶志猛表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之下,特别是近几年,在扶贫“双到”这股春风的带动下,彭寨镇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彭寨镇的未来会更好。”叶志猛对彭寨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他文献
打开地图,在广东省东北部,和平县像一片桑叶娴静地落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  春秋战国时期,和平属南越之地,当时已有客家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片古老的土地,置县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如今的阳明镇。据史载,明正德十三年,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率师平叛。其督兵镇平现和平属浰源(浰头)、上陵等处农民起义,遂奏朝廷,添设和平县治,经核准割龙川县属和平、仁义、广
期刊
位于和平县阳明镇东山路南面山坡。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血战淞沪,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  为纪念淞沪抗日的和籍烈士,1933年5月,十九路军团长黄汉廷,倡议全县各界募捐,在和平县城东山南坡创建一座“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该纪念碑建筑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碑身呈方塔形,高10米,尖顶,碑体四面塑有30厘米见方的文字。在2米高的碑座四面,镶
期刊
位于阳明镇先烈路。始建于1957年2月,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占地面积36630平方米。塔座每边长2.5米。塔台680平方米,纪念碑建在平台中央,山石砌成,塔身为六棱体形、弹头形尖顶。烈士碑(塔)高14.6米。近年来,烈士纪念碑内新建了四座凉亭,铺设了四周阶梯,进行全面绿化,对碑身进行了维修。2001年兴建了南大门。1985年被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5月,被定为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期刊
林镜秋(1914-1998),又名林惊秋,和平县古寨镇人。1939年入党。早年任小学教师、校长,曾领导组建古寨民众抗日自卫大队,任副大队长。协助创建四联中学。1939年,任中共东水区委书记、和东县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等职。1943年,调入东江纵队。抗战胜利后,随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山。东三支北撤后,奉命留守九连山坚持斗争。新中国成立前,任粤赣边支队六团团长兼政治处主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六团团
期刊
早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就开始在和平县开展活动。1925年冬,周恩来出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时派曾任粤军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的共产党员刘哑佛到和平,宣传革命思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纲。和平县的进步青年张觉青、黄惊白、卜恨生等人在刘哑佛的引导下,发起成立“新和平青年团”组织,有80多人。1926年春,张觉青、黄惊白、卜限生等人在刘哑佛的引导下,在城乡发动工人、商贩等成立各种工会组织,发动组织工人示
期刊
位于和平县热水镇中兴村罗姓祠堂。1934年,罗响在此创办东华小学,开办农民夜校宣传抗日,唤醒民众,成立农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38年3月,中共南方工委派麦任(麦文,东莞人)到东江上游龙川、和平等县开展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工作。经老隆的黄用舒介绍,麦任认识进步青年罗响,并随罗响到热水考察,先介绍罗响入党,再由罗响介绍张觉青入党。6月,在热水成立党小组。8月,在热水东华小学成立中共和平县支部(
期刊
和平县是全省22个重点老区县之一,全县有17个老区镇,145个老区村,477个老区村庄,老区总人口38.8万。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和平的发展特别是老区镇村的发展,十分滞后。  据了解,截至2012年,和平县人均GDP只相当于邻省江西定南县的75%,只有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定南县的37%。和平县总人口有54万,但总人口少了足足10万、县域面积也少了
期刊
曾源(1917-2008),原名曾镜湖,和平县大坝镇人。1938年10月在中山大学加入共产党。早年曾任中共和平县委书记,东江纵队第六、第七支队政委,护航大队政委兼惠东县委书记,大亚湾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政委。1945年10月东纵三支队政委,并率部挺进九连山开辟游击根据地,任九连山人民自卫总队总队长。1946年6月,北撤山东烟台。1949年9月南下,任两广纵队第三、第四团政委,独立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
期刊
位于和平县青州镇永丰村河洞围。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尹林平任司令员兼政委,黄松坚任副司令员,梁威林任副政委,左洪涛任政治部主任,严尚民任参谋长。下辖北一支、北二支、东一支、东二支、东三支和湘南、赣南等7个支队。原粤赣边支队编为东江第二支队,郑群任司令员,钟俊贤任政委。东二支活动范围主要在和西、和东、河西、河东、川北、赣南一带。
期刊
“退休以后,我的生活很悠闲,县领导曾多次邀请我到老促会工作,那时我还不太想来呢。可是当我来到老促会,并全身心投入到老区工作之后,才发现,帮助老区群众,原来是这么让人感到快乐的。”这是和平县老促会会长吴国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淳朴而动人。  近年来,和平县老促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老促会的指导下,投身于老区事业,在加强老区建设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该县老区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采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