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樊波先生多年从事美术教育与研究,以及书画创作,以山水、人物画见长,在书画美学研究方面成就斐然,著有《董其昌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时间与存在》《画中历史》《中国水墨·樊波卷》《中国人物画史》《中国绘画风格论纲》《书画美学与文艺评论集》等多本著作。樊波先生不仅在理论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同时也醉心和沉迷于书画实践中。据樊波先生说,在进行枯涩艰深的学术研究之余,往往挥墨于古宣卷本之上,虽颇费精力,但在执笔创作之后,心绪往往能复归平淡、宁静而惬意,由此可以说,如同对待学术研究一样,他亦把绘画当作一生的心灵挚友。
其实,在樊波先生的少年时代,就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迷恋,他曾临仿过诸种古画谱,很早就掌握了国画的基本法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怀着一腔“变革”的热情,参与了中国现代艺术活动,尝试摆脱传统中国画的成法,意欲为中国艺术的走向与发展提供新鲜而自由的思想元素,并在当时已然崭露头角。毫不夸张地讲,樊波先生既是一位理论家,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经常会与朋友或学生一起观画、品画、评画,或感叹作品中的妙笔,或讲诉自己的作画历程。兴致所到,当场挥毫,潇洒地赠予大家,以期激励学生,并以实际行动告诫学生,在做理论研究的同时,不能忽略绘画实践的亲履,否则难以体悟绘画中特有的韵味。
我曾细细品味过樊波先生的山水画作,从风格上看,他主要效法沈周、文征明、董其昌及四王,气质古雅,笔墨秀润,画面气息似柔非柔,将江南山水湿润之感倾泻于尺幅之中。但其用笔却又干脆爽健,复又遒劲缠绵,画中所贯之“气”不输古人。据我了解,樊波先生早年对董其昌进行过深入理论研究,由此而倾心于南宗派系的山水风格,对其实践手法了然于胸,同时旁涉元四家,浸染八大、石涛之风调,最终形成一种圆柔舒散、平淡静穆却意趣浓厚悠长的绘画风格。一个时期以来,樊波决意重新回归传统,但同时力求充沛的内心情感能无碍地于笔锋中流现,务使胸中迷人的思想波动以墨韵展现而出,追求一种虚和萧散、淳秀天真的境界。樊波还十分讲究绘画意境的表达和无限的诗意的融合,追求“直抵天性,了无障碍”的禅悟机趣,希望观画者能够在观赏作品时,在瞬间之中,褪去理性思维的层层包裹与束缚。
樊波先生还总结出一种“扭锋”或称“绞锋”的手法——运笔同时转动笔肚,保持中心笔锋骨势,周边发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柔中带骨的笔墨语言,这不仅在山水作品中有所体现,并进一步运用到人物画之中。他近期以中国传统笔墨描画了一些西方人物,颇具意趣。如《法兰西英俊青年》,画中一位俊朗的法兰西小伙儿,单手插腰站立,另一只手拿着自己刚刚摘下的礼帽,动作潇洒,这一瞬间的动作被巧妙地捕捉下来,似乎带着一股青春且自信的贵族风貌。线条刚健洒脱,造型精准,幽幽的眼神似乎让人沉迷于这位英俊青年内心的世界。
他的人物画有时会点染些许色彩,但以水墨为主。与“传神与阿堵之中”的传统理论不同,他还将点睛之笔安排在由色彩装点的项链或耳饰、微笑的嘴唇、紧裹的衣领以及一些物品上。可以说,画家笔下描绘的人物不一定都是俊美的,但一定是妙趣横生的,观者品味的视角也多起来。
樊波先生人物画的创作不是没有来由的,他曾洋洋洒洒地写过《中国人物画史》。可以反映他对人物画理论及实践钻研的精深。他的人物画线条既从山水画中化取而来,又收摄了安格尔和荷尔拜因等西方大师的素描画法,中西方表现手法在他笔下浑而合一,人物依象而呈现之。他笔下的西洋人物有一种来自远方的风情,画中人物的姿态和眼神,飘溢出浓浓的情味和风韵,樊波时常会与大家回忆起他在巴黎的那段悠闲却又充实的学习时光,这段异国他乡的经历,使他那难以磨灭的梦一般的眷念融入到了这些人物之中。在同樊波先生交往的时候,他有时会说:“你这姿态很优美,可以入画!”由此可见其艺术家的天然之情和心性。 他认为,中国水墨进入新时代,在思考表现现代题材的同时,又能保持传统之不可抛弃的经典品质,既使当现代人看到高古的水墨作品时,当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在对这由历史积淀而成的新的篇章流连忘返,为其裹挟感染时,仿佛可以穿越到那高古純净的时代,又能返照当今的繁华世界。这大约就是樊波先生对于中国画身体力行的探索与实践的意旨所在吧。
其实,在樊波先生的少年时代,就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迷恋,他曾临仿过诸种古画谱,很早就掌握了国画的基本法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怀着一腔“变革”的热情,参与了中国现代艺术活动,尝试摆脱传统中国画的成法,意欲为中国艺术的走向与发展提供新鲜而自由的思想元素,并在当时已然崭露头角。毫不夸张地讲,樊波先生既是一位理论家,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经常会与朋友或学生一起观画、品画、评画,或感叹作品中的妙笔,或讲诉自己的作画历程。兴致所到,当场挥毫,潇洒地赠予大家,以期激励学生,并以实际行动告诫学生,在做理论研究的同时,不能忽略绘画实践的亲履,否则难以体悟绘画中特有的韵味。
我曾细细品味过樊波先生的山水画作,从风格上看,他主要效法沈周、文征明、董其昌及四王,气质古雅,笔墨秀润,画面气息似柔非柔,将江南山水湿润之感倾泻于尺幅之中。但其用笔却又干脆爽健,复又遒劲缠绵,画中所贯之“气”不输古人。据我了解,樊波先生早年对董其昌进行过深入理论研究,由此而倾心于南宗派系的山水风格,对其实践手法了然于胸,同时旁涉元四家,浸染八大、石涛之风调,最终形成一种圆柔舒散、平淡静穆却意趣浓厚悠长的绘画风格。一个时期以来,樊波决意重新回归传统,但同时力求充沛的内心情感能无碍地于笔锋中流现,务使胸中迷人的思想波动以墨韵展现而出,追求一种虚和萧散、淳秀天真的境界。樊波还十分讲究绘画意境的表达和无限的诗意的融合,追求“直抵天性,了无障碍”的禅悟机趣,希望观画者能够在观赏作品时,在瞬间之中,褪去理性思维的层层包裹与束缚。
樊波先生还总结出一种“扭锋”或称“绞锋”的手法——运笔同时转动笔肚,保持中心笔锋骨势,周边发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柔中带骨的笔墨语言,这不仅在山水作品中有所体现,并进一步运用到人物画之中。他近期以中国传统笔墨描画了一些西方人物,颇具意趣。如《法兰西英俊青年》,画中一位俊朗的法兰西小伙儿,单手插腰站立,另一只手拿着自己刚刚摘下的礼帽,动作潇洒,这一瞬间的动作被巧妙地捕捉下来,似乎带着一股青春且自信的贵族风貌。线条刚健洒脱,造型精准,幽幽的眼神似乎让人沉迷于这位英俊青年内心的世界。
他的人物画有时会点染些许色彩,但以水墨为主。与“传神与阿堵之中”的传统理论不同,他还将点睛之笔安排在由色彩装点的项链或耳饰、微笑的嘴唇、紧裹的衣领以及一些物品上。可以说,画家笔下描绘的人物不一定都是俊美的,但一定是妙趣横生的,观者品味的视角也多起来。
樊波先生人物画的创作不是没有来由的,他曾洋洋洒洒地写过《中国人物画史》。可以反映他对人物画理论及实践钻研的精深。他的人物画线条既从山水画中化取而来,又收摄了安格尔和荷尔拜因等西方大师的素描画法,中西方表现手法在他笔下浑而合一,人物依象而呈现之。他笔下的西洋人物有一种来自远方的风情,画中人物的姿态和眼神,飘溢出浓浓的情味和风韵,樊波时常会与大家回忆起他在巴黎的那段悠闲却又充实的学习时光,这段异国他乡的经历,使他那难以磨灭的梦一般的眷念融入到了这些人物之中。在同樊波先生交往的时候,他有时会说:“你这姿态很优美,可以入画!”由此可见其艺术家的天然之情和心性。 他认为,中国水墨进入新时代,在思考表现现代题材的同时,又能保持传统之不可抛弃的经典品质,既使当现代人看到高古的水墨作品时,当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在对这由历史积淀而成的新的篇章流连忘返,为其裹挟感染时,仿佛可以穿越到那高古純净的时代,又能返照当今的繁华世界。这大约就是樊波先生对于中国画身体力行的探索与实践的意旨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