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过分强调实用性,忽视思想性
一些学校把大学语文看作是单纯的基础课和工具课,强调大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交往和公共关系等需要。因此忽视大学语文中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而单独从实用的角度开展课程讲授。如讲语言,则专讲人际交往语言;讲写作,也只讲公文写作。教材中那些学生思想教育和对审美意识培养有积极作用的内容被删除了。
2.过分强调功利性,忽视科学性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能说会道就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一些教师也这样认为。因而教学中只强调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为服从“现代社会需要”的功利性,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规律被任意地肢解、破坏了。结果大学语文课变成“演讲与口才”课,教师不再顾及大学语文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
3.过分地强调外在表达,忽视内在知识的充实
由于单纯地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说”与“写”的方法、技巧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不被重视,有的教师甚至不主张强调学生阅读,认为那是传统教学,不能体现改革的新意。这种教学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性增强了,但言之无物,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内容,培养了华而不实的文风。
二、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人文精神培育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由徐中玉新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教材,我们发现其十二个方面的体例安排,就是有意识地按照人文作用编选作品。这几个方面是: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德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情、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等,前十项都体现着语文的人文性。
2.做人以及人格力量的巨大作用
这方面的问题,是通过先哲先贤的至理名言和作品形象表现的。如《孔子论修身》和《民贵君轻》,孔子的不为富贵违仁、从善如流、松柏后凋、身正令行、杀身成仁等思想和品质,孟子的为民父母、推善及人、与民同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民贵君轻等思想,富有真知灼见,令人信服,成为至理名言,铭刻在心,可受到做人和人格修养的教育。
3.突破思维定势,启迪创新意识
高职类学生,往往形成一种习惯的逻辑思维定势,不易改变。文学作品反映的广泛复杂变化的社会生活现实,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容易深入人心,文学创作中的浪漫想象、幻想、灵感等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突破,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左右脑都得到发育,进而培养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4.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意识
优秀作品的精彩描写,状物写人,对学生产生美感、愉悦和精神享受提供了生产审美情趣的条件,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质的层次。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交叉学点文学欣赏的作品,也是对所学专业的一种补充,能得到美的
陶冶,形成一种高雅的气质。
三、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
1.运用课本蕴藏的“以民为本”的仁爱精神和“兼济天下”的进取思想,对学生进行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人生理想教育和高尚人格教育
《大学语文》(第八版)中的《民贵君轻》、《君子安而不忘危》、《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修身》、《以修身为本》、《好学、力行、知耻》等,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句句闪烁真理的光芒,应当成为青年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以松柏不畏严寒来比喻人应当有不屈的品格。孔孟推崇的这种由善而美的人生境界,为当代青年追求美好人生提供了精神源泉。
2.运用课文中所体现的蔑视富贵、淡泊名利的“豁达”精神,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
了解和领悟古代优秀作家的心路及其历程的思想内涵,会使人们拨开生活的迷雾,看到一片澄明的天空。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才能最全面、文学成就极高、开创豪放词派的一代文豪。但我们在看到他的荣耀和显赫时,也不可忽视他又是遭受磨难最深的文人,他的生活中,总是悲多欢少,阴多晴少,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却能以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这种旷达的态度,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3.运用课文中所弘扬的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审美与欣赏一些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文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理应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只要重视素质教育,切实采取措施,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改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作者单位: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摇?摇景德镇陶瓷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
1.过分强调实用性,忽视思想性
一些学校把大学语文看作是单纯的基础课和工具课,强调大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交往和公共关系等需要。因此忽视大学语文中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而单独从实用的角度开展课程讲授。如讲语言,则专讲人际交往语言;讲写作,也只讲公文写作。教材中那些学生思想教育和对审美意识培养有积极作用的内容被删除了。
2.过分强调功利性,忽视科学性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能说会道就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一些教师也这样认为。因而教学中只强调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为服从“现代社会需要”的功利性,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规律被任意地肢解、破坏了。结果大学语文课变成“演讲与口才”课,教师不再顾及大学语文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
3.过分地强调外在表达,忽视内在知识的充实
由于单纯地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说”与“写”的方法、技巧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不被重视,有的教师甚至不主张强调学生阅读,认为那是传统教学,不能体现改革的新意。这种教学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性增强了,但言之无物,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内容,培养了华而不实的文风。
二、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人文精神培育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由徐中玉新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教材,我们发现其十二个方面的体例安排,就是有意识地按照人文作用编选作品。这几个方面是: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德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情、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等,前十项都体现着语文的人文性。
2.做人以及人格力量的巨大作用
这方面的问题,是通过先哲先贤的至理名言和作品形象表现的。如《孔子论修身》和《民贵君轻》,孔子的不为富贵违仁、从善如流、松柏后凋、身正令行、杀身成仁等思想和品质,孟子的为民父母、推善及人、与民同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民贵君轻等思想,富有真知灼见,令人信服,成为至理名言,铭刻在心,可受到做人和人格修养的教育。
3.突破思维定势,启迪创新意识
高职类学生,往往形成一种习惯的逻辑思维定势,不易改变。文学作品反映的广泛复杂变化的社会生活现实,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容易深入人心,文学创作中的浪漫想象、幻想、灵感等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突破,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左右脑都得到发育,进而培养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4.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意识
优秀作品的精彩描写,状物写人,对学生产生美感、愉悦和精神享受提供了生产审美情趣的条件,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质的层次。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交叉学点文学欣赏的作品,也是对所学专业的一种补充,能得到美的
陶冶,形成一种高雅的气质。
三、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
1.运用课本蕴藏的“以民为本”的仁爱精神和“兼济天下”的进取思想,对学生进行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人生理想教育和高尚人格教育
《大学语文》(第八版)中的《民贵君轻》、《君子安而不忘危》、《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修身》、《以修身为本》、《好学、力行、知耻》等,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句句闪烁真理的光芒,应当成为青年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以松柏不畏严寒来比喻人应当有不屈的品格。孔孟推崇的这种由善而美的人生境界,为当代青年追求美好人生提供了精神源泉。
2.运用课文中所体现的蔑视富贵、淡泊名利的“豁达”精神,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
了解和领悟古代优秀作家的心路及其历程的思想内涵,会使人们拨开生活的迷雾,看到一片澄明的天空。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才能最全面、文学成就极高、开创豪放词派的一代文豪。但我们在看到他的荣耀和显赫时,也不可忽视他又是遭受磨难最深的文人,他的生活中,总是悲多欢少,阴多晴少,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却能以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这种旷达的态度,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3.运用课文中所弘扬的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审美与欣赏一些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文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理应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只要重视素质教育,切实采取措施,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改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作者单位: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摇?摇景德镇陶瓷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