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国内六个地区高等学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主要存在创意设计类成果的含金量、转化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向纵深发展,应着力加强与加快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与构建更为完善的转化机制与理论模型,保护与鼓励高校教师探索更多创新创意成果,同时打造服务于各方利益主体的互联网平台,打通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市场和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渠道,改善成果转化的整体环境与系统生态。
  关键词:高校;创意设计;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0-04
  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是指设计艺术专业教师、学生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原创性成果,类型包括各专业范围的著作、作品、设计、技术、专利、产品等。“转化”是指上述成果被社会采纳应用,完整意义上的“转化”还指成果走向市场化、产业化。为了解我国高等学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笔者对国内6个地区436名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及相关人员(其中教师360人,其他相关人员76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问卷调查的样本是借助国内最大的设计专业学者微信群“中国工业设计学者联盟”发放与回收。此次调查发放问卷436份,收回有效问卷436份,问卷的设计既有单选项,也有多选项,利用“问卷网”网络平台进行分类统计和汇总。回收的436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分布于华南、华东、华北、华中、西部和东北6个地区。其中华南和华东两个片区人数占比最高,分别为22.94%和23.39%;其次为华北、华中、西部3个片区,皆为15.14%;最后为东北片区,占比8.26%。调查对象所在高校性质包括8个类别,其中综合类与理工类为主体,分别占比48.3%和24.77%;其后依次为艺术类13.07%、师范类6.65%、职业类3.44%、财经类2.06%;其他类1.38%和法律类0.23%。
  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共360人,约占受访人群的82.57%;其余分别是企业、政府、传媒及其他行业,共76人,占比17.43%。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按调查的时间2017年计算)是18~68岁之间的50后至00后高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其中以28~38岁的80后为主体,占受访人群的48.17%;其次为38~48岁的70后,占受访人群的27.75%;其后依次为90后15.60%,60后6.19%,50后2.06%,00后0.23%。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相对较均衡,女性占比41.97%,男性占比58.03%。调查对象的学历覆盖大学前、学士、硕士、博士和其他5种类型,其中硕士占比最高,为57.11%;其后依次为博士21.79%,学士16.06%,大学前4.36%,其他0.69%。从本问卷调查样本的地域分布、来源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来看,本次采样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和相对的专业性、代表性。
  根据回收问卷统计结果,本文抽取了与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关联度较高的理论研究、实施情况、阻力和影响因素、机制建设、师生合作成果5个剖面进行定量分析,希望通过相对客观的数据反映现状与问题,并尽可能进行客观、概括的描述,因为“评价方法究竟是有主观性比较强,还是客观性比较强,取决于采用的是什么评价方法,如果采用的是专家调查法这类人为因素较多的方法,则主观性比较强;如果采用的是统计方法、数学方法等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方法,则客观性比较强”[1]。目的旨在为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和规律性的数据,并期许引发对策性的思考和建议。
  1 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1.1 对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类型的认识
  调查问卷共罗列出6种成果类型,受访者普遍认为产品设计(93.57%)、视觉传达设计(78.21%)、环境艺术设计(71.33%)、授权专利(70.41%)、动画视频(占比63.99%)等設计方案或作品(产品)都是创意设计类成果,占比都在60%以上,涵盖了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门类的成果。而选择“其他”类型选项的仅占0.05%。说明大部分受访者认同笔者对创意设计类成果所属范畴的定义,即各艺术设计类专业产出的成果。
  1.2 对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理论建设的评价
  统计结果表明,占88.08%的绝大多数受访者对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理论建设评价不高,其中回答“一般”的占比47.25%,回答“不满意”的占比40.83%。只有8.0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说明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理论建设存在明显不足,这可能与艺术设计类专业长期以来重实践轻理论的学术风气存在较大关联,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不利于创意设计类成果的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率的转化,也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2 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实施情况
  2.1 创意设计类成果通过高校转化的意愿与动因
  统计数据表明,60.7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通过高校转化自己的成果,21.33%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17.89%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的主要原因包含6个方面:一是高校政策允许,占比67.92%;二是成果转化机制有效,占比55.47%;三是高校与成果发明人的利益分配合理,占比55.47%;四是成果转化后高校的奖励很大,占比42.64%;五是高校成果转化的速度较快,占比31.69%;六是对高校转化成果有信心,占比30.18%。选择其他原因的仅占1.88%。小部分受访者不愿意通过高校转化自己成果的主因也是以下6个方面:一是对高校转化成果缺乏信心,占比64.10%;二是质疑转化机制的有效性,占比58.97%;三是担心转化周期太长,占比53.84%;四是觉得利益分配不合理,占比51.28%;五是认为奖励太少,占比51.28%;六是怕政策不允许,占比12.82%。   该项愿意性调查的三大占比数据,反映了受访者对大部分高校提供的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与运作机制是有信心的,但与此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还有部分高校的政策环境与机制建设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滞后或保守,影响了教师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2.2 高校教师对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满意度
  从总体数据来看,87.39%的受访者对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评价不高,其中回答“一般”的占比61.93%,回答“不满意”的占比25.46%,只有8.0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总体满意度非常低。尽管近年来高校政策环境逐步向好,设计专业教师进行成果转化的热情越来越高,然而对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不高,说明了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些年社会各界对此的评价也印证了这一点。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非常渴望通过成果转化取得更大经济效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个人价值。
  2.3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占比52.06%)表示其创意设计类成果没有实现转化。换言之,有一半以上的创意设计类成果没有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其成果被闲置或浪费,可以看出,现阶段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的转化率偏低,没有达到及格线。
  另外将近一半(占比47.94%)的受访者表示其创意设计类成果实现了转化。但是其中单项成果产出直接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下的占比最高,为66.06%;其后依次为10万~100万、其他、100万~500万和500~1000万这4个区间,占比分别为15.37%、13.53%、3.90%和1.15%。可以看出,现阶段高校创意设计类单项成果的经济效益偏低,大部分在10万元以下。此外,个人全部成果所产出的直接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下占比也是最高的,为53.67%;其后依次为10万~100万、其他、100万~500万和500万~1000万,占比分别为21.79%、13.76%、6.65%和4.13%。进一步证实了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总体偏低,上规模、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并形成产业化的成果还很少。
  3 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阻力和影响因素
  3.1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阻力
  在这一多选项中显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阻力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成果没有达到企业期望值,市场化有困难,占比42.43%;二是成果没有有效推广的平台,企业无法知道,占比41.74%;三是成果达到企业期望值,但企业希望低价购买,占比36.00%;四是成果转化周期长,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占比31.42%;五是成果达到企业期望值,但不愿意出资购买,占比29.12%。其他阻力占比5.2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成果转化中的教师、高校、企业和市场这4个相关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不明、关系含糊、连接不畅。4个相关主体中的教师专注于产出成果,无暇考虑与即时把握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也缺乏了解高校成果的有效渠道,高校更没有对接市场需求的交互机制或交易平台,加之各自分工与合作的度也没有拿捏好,从而使得成果转化遭遇重重阻力,甚至半途而废。
  3.2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影响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中,57.80%的受访者认为整体环境和系统生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相对于其他几个因素:推广平台占比20.64%、作者本人13.99%、采购方6.88%和其他0.69%。可见,整体环境和系统生态凸显绝对优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从国内各大城市的成果转化环境来说,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在问及所在城市的成果转化环境如何时,回答非常好的受访者仅占6.42%;其余回答包括一般、很大提升空间、期待改变的占比分别为45.41%、23.85%、22.25%,此三项合计占比91.53%,表明绝大多数受访者期待改善现有成果转化的整体环境。而系统生态则是与整体环境高度关联的,它们彼此互动成为成果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仅有2.06%的受访人对此表示“不关心”。
  3.3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外部影响要素
  本问卷将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外部要素划分为4个选项,受访者对其优先级排序,结果是企业第1,政府第2,高校第3,行业组织第4(平均数值为2.13、2.14、2.69和3.04)。排在第1位的要素分值排序与平均值排序略微不同,是政府第1、企业第2、高校第3、行业组织第4(支持率分别为38.30%、35.09%、17.66%和8.94%)。由此可见,政府和企业被受访者认为是影响成果转化的最重要两个要素,两者的数值较接近,高校和行业组织影响相对较小。这也印证了上文所述宏观整体大环境是受访者认为影响成果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4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内部影响要素
  本问卷将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中高校自身的内部要素划分为4个选项,受访者对其优先级进行排序,结果为成果第1,制度第2,人才第3,管理第4(平均数值依次为2.17、2.21、2.60和3.03)。排在第1位的要素分值排序与平均值排序相同(支持率分別为40.14%、32.08%、21.79%、5.28%)。不难看出,成果和制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微观影响要素,两者数值较为接近,而人才和管理被认为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影响要素,普遍被受访者所忽视。
  4 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机制建设情况
  4.1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依托与去向
  受访人群对于高校以往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依托与去向的印象主要集中在个人公司上,占比36.47%;而对此没有任何印象的占比也达到了36.01%;其余的印象包括校办企业、科技研究所和其他情形,分别占比13.53%、11.24%和2.75%。从成果转化的情况来看,呈现出个人化、就近化和小范围的特征。高校现有的成果转化机制依旧停留在鼓励教师个人包揽成果产出与转化整个过程的低级阶段,还远未进入到利用高校这一知识、技术输出地和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帮助教师实现更具规模优势与更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化高级阶段。   4.2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机制类型
  这一多选项显示,目前高校的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机制主要限于科研成果奖励和政策扶持两种形式,各自占比74.08%和43.57%;其他形式如校办企业、法律支持和其他都占比较少,分别为21%、12.84%和8.25%。从现有机制类型来看,高校未能把机制所具有的功能调节作用和潜力发挥出来,限制了成果的转化,使其仍旧处在内部消化阶段,这种状况,主要是缺少了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对接的多方协同内外联动机制的结果。
  4.3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方式与途径
  在成果转化形式或途径上,目前主要集中在出售或转让专利和直接创业两个方面,各占比78.21%和52.75%;其他形式包括吸纳风险投资、政府定制、拍卖行和其他,分别占比20.18%、16.97%、5.50%和5.50%。从形式上看,高校产出的创意设计类成果更多依赖个人的社会资源与人脉关系来进行转化;而通过风险投资机构、拍卖行和政府机构等第三方中介机构或社会服务平台进行转化的情况较少,成果转化的方式与途径较为初级、原始和单一,社会化、规模化程度均不高。
  4.4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平台
  当被问及自身成果是否有网络化的成果转化平台时,回答“没有”的情况最为普遍,占比55.96%;而不知道是否有网络化成果转化平台的情况占比也不低,为26.15%,类同于没有。两者相加占比高达82.11%。只有17.86%的受访人群表示有网络化转化平台。可以看出,仅从网络化技术应用上,高校成果转化的推广宣传方式在技术手段上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致使大量成果无法为社会所认知与了解,市场无法快速得知所需成果信息,大大制约了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4.5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形式和载体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形式和载体占比最多的为专利转让、设计方案被买断或认股、艺术作品销售这3种类型,分别占比80.73%、80.27%和75.22%;其次是编辑出版,占比49.54%;再次是其他形式,占比1.83%。可以看出,目前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形式或载体主要限于专利转让、设计方案被买断或认股、艺术作品销售和编辑出版4种类型。成果转化形式处于艺术作品与设计方案私人买卖或个人发表阶段,规模化和产业化效应不足。
  4.6 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被问及成果转化的好机制有哪些时,受访者普遍认为政府政策支持、校企网络联盟、行业协会推广、政府网络平台推广和高校单方网络平台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选择人数占比依次为77.29%、68.80%、64.22%、63.53%、41.51%;而认为有其他好机制的受访者占很小,仅2.29%。不难看出,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前提,网络化与平台化被普遍认为是较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分别占好机制5项中的3项和2项。据此数据,高校的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5 高校创意设计课程师生合作成果的转化现状
  5.1 高校对科研项目引入课堂的态度
  70.87%的受访者表示高校支持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12.16%的受访者表示高校不支持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剩余16.97%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说明大多数高校支持科研项目引入课堂,鼓励师生通过此举培育可转化的成果。同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也在有意和无意中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出现了占比不少的教师已经在自己担任的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探索其可行性与潜力。其中68.58%的受访者表示将科研项目引入了课程教学,31.4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这么做。
  5.2 科研项目导入课程的形式
  从受访者提供的答案来看,科研项目导入课程教学的6种形式都有被采用。从采用的人数来看,课堂案例研究的形式被采用得最多,排名第一,占比65.82%;排名第二的是课外资助学生项目小组,占比36.69%;排名第三的是带研究生助手一起做项目,占比32.56%;排名第四的是课后短期作业和课后长期作业,占比皆为31.42%;排名第五的是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占比24.08%;排名最后的是其他形式,占比3.66%。可见,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的形式多样,教师会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学生情况、项目需要来设定具体形式,总体而言目前正处于积极探索当中。
  5.3 科研项目导入课程的成果类型
  艺术作品成果是最多人转化的成果类型,人数占比47.70%,位列第一;第二是专利设计成果,人数占比42.88%;第三是项目课题研究成果,人数占比35.32%;最后分别是技术攻关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人数占比分别为15.36%和14.67%。可以看出,通过课程教学已经有多种类型的成果产出,且已发现可行性较高的几种常见类型,即艺术作品、专利设计、课题研究三类成果。而艺术类专业传统的短板——技术攻关、理论研究则有待加强。
  5.4 科研项目导入课程的师生利益分配
  在问卷设定的四种师生合作研究成果的利益分配方式中,阶段性奖励有效贡献、分享名誉——共同署名、定期发工作补贴这3种形式最为常用,人数占比分别是55.04%、46.33%和43.11%;而采用轉化分成的形式相对较少,人数占比为27.75%。可以看出,在课程中师生合作产出的成果,已经形成了能被师生各方接受的初步的利益分配模式。
  5.5 科研项目导入课程的成果转化障碍
  师生合作的课程教学成果实现转化的最大障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作为学习者,能力还有限,无法达到要求,占比36.93%;二是课程时间有限且分散,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攻关,占比30.96%;两项合计占比67.89%。其后两项占比相对较低,其一是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教学与科研,占比17.43%;其二是学生无兴趣、无义务、无责任与教师合作,占比13.99%。最后一项为其他,占比极低,为0.69%,影响可忽略不计。尽管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实现成果的产出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实践,并具有了一定可行性,但是不难看出,在师生合作成果中,教师不仅面临作为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多重身份挑战,还面临教学规律与规章制度的制约。   6 问题综述
  基于本文聚焦的上述5个剖面的问卷调查数据和现状分析,笔者对高校创意设计成果转化的问题做以下几点归纳,以便后续进行对策性研究。
  6.1 转化环境:小环境相对较好,大环境有待改善
  从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内外部环境来看,高校内部小环境相对较好,外部大环境和系统生态还未达到受访者的期望值,需进一步优化。目前大部分高校支持创意设计类成果的转化,并制定了相应的转化机制和奖励措施,得到了大部分受访者肯定,但也有少数高校仍旧较为保守,不支持(或不在乎)创意设计类成果的转化。外部大环境和系统生态被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是影响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最主要因素,受访者反馈所在城市的成果转化环境不理想,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此评价偏低(一般、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和期待有所改观)。这凸显了该项工作要靠政府主导,企业、行业组织、高校等多方协同配合才能构建起来。
  6.2 转化效益:转化率和效益偏低,成果转化率和含金量有待提升
  创意设计类成果不仅转化率偏低,而且总体转化效益同样偏低。创意设计类成果已实现转化的数量不到受访人数一半。同时已转化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大部分较低,一半以上的金额在10万元以下。个人单项和全部直接经济效益过百万的成果未能超过半数,过千万的更少。这说明成果转化率和含金量有待提升。与此相对应,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创意设计类成果的转化现状并不满足,希望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高校教师正在积极探索产学研的融合途径,例如将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以获得更多鲜活生猛的创意来源,提高创意的鲜活度和含金量,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成果的产出率。
  6.3 转化阻力:利益相关主体多、协商合作困难,各方需求难以同时满足
  参与成果转化的利益相关主体至少包含政府、高校、企业和市场4个方面,只要有一方不满意,整个转化过程就无法完成。因而,目前的大部分创意设计类成果通过个人渠道进行转化就不足为奇了。整个利益链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如不能理顺,成果转化将始终面临“掉链子”的问题,并由此导致失败。因此,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各方利益与需求的机制与平台,加强各方的信息沟通与交互,实现市场化公平交易显然是必要的。
  6.4 影响因素:外部(宏观)与内部(微观)因素并存,系统生态有待构建
  对一个有待转化的成果而言,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高校被认为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而成果、制度、人才和管理被认为是主要的内部影响因素。尽管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各因素在重要性上有所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没有被受访者排除在外,甚至還有相当的占比,因而这些因素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如此众多的因素影响之下,创意设计类成果的转化所面临的挑战不是单个变量的问题,或者是两种因素的博弈,而是多个变量影响、多种因素博弈的复杂系统生态问题,这一复杂系统生态需要在社会不断演进、各种利益要素不断博弈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平衡。
  6.5 机制建设:内外联动机制、市场化机制、网络化平台建设不足
  尽管许多高校已有科研奖励、政策扶持等内部成果转化机制,但还没有建立将创意设计成果畅通地推向市场,服务于社会的内外联动机制,成果转化还没有走向深化或是产业化,服务社会的能力还不足。从艺术设计学科属性的应用性视角评判,成果若只是内部消化,就难免沦为自娱自乐的“作品”。此外,虽然互联网平台被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但是仅有少部分(低于18%)受访者明确表示所在高校已有网络化的成果转化平台,其他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或没有。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网络化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也存在明显不足,亟待加强。
  6.6 理论研究:低层次重复性研究居多,高层次创新性理论罕见
  从问卷结果来看,只有占比8.03%的受访者对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表示“满意”,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此不够满意。笔者从2015年开始的这项研究,在查阅资料和借鉴相关研究理论方面发现了一些低层次重复性研究,有价值的高层次创新性理论成果较为罕见,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多数受访者对此“不满意”的观点,也能够印证“成果转化‘机制’的理论缺位尤为严重”[2]。上述宏观和微观层面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也反映出,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有效的理论模型指导妥善解决,还需要理论界、学术界继续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如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持续制约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深度与广度,限制其社会经济价值的有效实现。
  7 结语
  针对目前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所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着力加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与构建更为完善的转化机制与理论模型,保护与鼓励高校教师探索更多创新创意成果,同时打造服务于各方利益主体的互联网平台,打通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市场和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渠道,提高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的效率、规模、效益与社会贡献率,唯有如此,才能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知识与技术的价值,从而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兴武,张云鹏.社会科学测度方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分析研究[J].经济师,2010(4):70-71.
  [2] 钟立生.论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机制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2017(3):241-243.
  作者简介:金滨浩(1975—),男,湖南沅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选取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事实等的代表性歌曲,以《春天的故事》和《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例,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社团活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讲好我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思想性、实效性,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总结教学及科研的经验,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新路径,思政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宽。 
期刊
摘 要: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创造效益似乎成为了永恒的主题。而与此同时,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却逐渐减少。本文分析人类文明史及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现状,以生态兴则文明兴为中心理念,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探究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借助支付宝旗下蚂蚁森林的案例,发掘日常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生活;蚂蚁森林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何园水心亭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进行调研,对水心亭原有植物配置的优劣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改造方案和优化建议,并通过分析古典园林的配置特点来启示现代园林造景。  关键词:植物配植;空间;古典园林;何园水心亭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02  0 引言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一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开始重视美育的地位;另一方面,人们努力探索美育和德育完美融合的路径,使美育和德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德育和美育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剖析影响大学生美育和德育建设的因素。同时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相对特殊的大学生团体出发,研究在教学方式上如何促进德育美育相互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己闲暇时间的旅游安排也随之作出了改变,过去所追求的去大型旅游景点游玩的休闲方式已不再满足现在人们的需要,他们更加倾向于到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中去放松自我、体验参与农耕农作的乐趣,这样人们既可以享受到自己亲手采摘的乐趣,又能够在劳动中体验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这种旅游方式的出现在全国掀起了开展农业旅游的热潮。但怎样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农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成为游客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以“教育+旅游”为模式的研学旅行迅速吸引了旅游学界和教育学界的注意力,成为新兴旅游市场中值得关注的利基市场。南京市研学旅游市场广阔,研学旅游企业在发挥内部资源优势的同时,应该抓住外部政策机遇,在“文旅融合”“教育+旅游”的发展契机下,通过提供多元、优质、个性化的定制旅游产品,做好定制营销,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本文通过对南京市研学旅游企业旅游利基市场
期刊
摘要:纵观戏剧的发展史,戏剧种类的诞生、观念的变革及表现形式上的变化都与科技的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性。如今,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为传统戏剧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在被称为“VR元年”的2016年,虚拟现实对当代的各个文化都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戏剧领域也不例外。虚拟现实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将“虚拟”引入现实,
期刊
摘要:近30年,中国的先锋戏剧,从一开始的小剧场,到现在走上更大的舞台,全国二三线城市的剧场发展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在戏剧的观赏性和票房产量上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的先锋戏剧里程碑式的人物——孟京辉。中国的传统戏剧很多都是来自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时,全国人民都热衷于观看话剧,迄今为止,中国的戏剧已经发展为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化产业,尤
期刊
摘要:城市形象专题片旨在宣传城市风貌,弘扬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近些年传统城市形象专题片进入了困境,影像思维的同质化与单一的表现手段使得城市形象专题片越来越无趣。这些套路式的专题片难以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如何架构城市形象的影像、优化作品的传播效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城市形象;影像架構;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日新月异,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媒体层出不穷,城市形象传播也发生改变。过去城市形象传播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今开始转向以新媒体为主,媒介的变革对城市形象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新媒体成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并以其交互性、多元性等特征重构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方式。然而,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上也存在缺陷与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媒体、公众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