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改变生存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now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所以,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新段子,而且很多是在用调侃的方式来表达着对现实的不满。确实,有些人喜欢做社会发展的旁观者、评论者,有些人愿意做改变这个社会的践行者,而后者才是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行动改变生存——改变我们生活的民间力量》一书记录的正是这样一群把理想付诸行动者的故事。改变生存是他们的理想,行动就是他们表达理想的语言。从他们的行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引领社会的正能量。这种能量也终将影响更多旁观者,使他们成为脚踏实地的行动者、改变未来的新力量。
  什么人走什么路
  ■ 寇延丁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挂在我小学的教室里,旁边还有鲁迅的画像,两者都让我既敬且畏。上课的时候经常想入非非,有时就想鲁迅的这句话: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多苦啊。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知道走路不易。
  所以,在我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就果断地做出了决定: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我选的那条路是很多很多人都在走的一条路——三十年前,进入事业单位过按部就班的生活,对小城女子而言,是大家公认的最好的路。
  当然喽,心里总还是会有一些个梦想的,一个或者几个梦想就像烛火一样,在晦暗的天幕下,在远远的、无路可通的地方,闪着诱人的光。那还是吃饭要粮票、出门要介绍信的年代,梦虽诱人,但寻梦上路之前失去的就已经太多,更不敢想上路之后还要面对什么,选择没人走过的路需要太多的勇气,多到我认为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具备。
  既然走的是别人的路,当然要收束自己适应别人的标准,夜深人静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个“自己”跳出来嘀嘀咕咕的。“还想怎样呢?这已经很好了!”我在心里用更大的声音说。这条路已经被无数人踏成了大道,上班、下班、医疗保障、晋级、退休金……所有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在这条路上,可以从20岁一眼看到我的40岁和80岁——如果我能活得那么长的话。
  现在看来,我当时还是太年轻了,以为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后来摔了跟头才知道,“别人的路”未必好走。
  1996年,我已经在别人的路上走了十多年,在一个小单位当会计,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改变了我。承包人假造票据中饱私囊,被我发现了证据。当时自觉聪明:他蒙过了所有的人,怎么就蒙不住我呢?我向上级单位举报了承包人。举报的结果,不是承包人被制裁,而是我,我被制裁了——因“工作表现不好”下岗。这让我对自己的智商绝望:我头盖骨里面长的,根本就是猪脑。
  事情弄到这一步,后悔也晚了。我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小城,一个人在小城里生活了30年以后,绕来绕去的人际关系会将小城变成一个村庄,在这个“村庄”里若有什么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别人是一定会知道的。我下岗不仅丢尽了自己的脸,而且牵累了父母与兄弟姐妹甚至包括亲戚。这需要太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当时我想的不是出路,而是——不疯。这才是我的当务之急。
  为了不疯,我开始寻找寄托,憋在家里做服装设计、写字。服装设计多次参赛获奖,然后就放下了;写作一直没停,伴我熬过了漫长的等待,也熬过了终于能够上班之后“改造察看”的日子。即使智商再低,我也知道自己难熬回“正常人”的地位,要想在这个村庄里挺起腰杆活着,只能想别的办法,我停薪留职,去了电视台。我那时候还是脚踩两只船,心里想的是,最好能够留在电视台,实在不行还可以再回单位。我怎么都没有想到,一年后就拍案而起,炒了自己,也没有回原单位,而是做了自由撰稿人,卖文。
  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吧,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居然在别人的路上总也走不下去,稀里糊涂就钻进了杳无人迹的山沟,经历了高原、山区、农村、军队、事业单位、企业,做过士兵、会计、保管、小职员、记者、服装设计人、无业人员、自由作家、独立制片人……我居然拥有了同龄人里堪称丰富的一份履历。
  不知不觉间,我成为国内最早从事残障美术家推广的人,快到40岁的时候,我又一次面临选择:停薪留职政策取消,要么辞职,要么回单位上班。
  我在两难间考虑了很久。
  我心里是很清楚的,这一次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不管选择了什么都是不归路。
  在我的考虑中决定因素是:我花眼了。38岁就开始花眼,说明我生命的节令已经提前立秋,岁月给人的从来都只是裁决,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个裁决告诉我:现在不做,这辈子可能就没机会了。
  我用辞职迎来了自己的40岁,离开家乡到北京,注册了一个名叫“手牵手文化交流中心”的非营利机构,专门做残障美术家推广。完成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残障美术家的纪实作品,办了一系列展出,拍了相关的纪录片,推动残障美术家成立了自己的自助组织,出了第一套残障美术家画册;5·12地震后,又开始长期关注因震受伤青少年的工作。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就这样一路做事、一路采访和写作,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完成了几本书。但我承认初上路的时候,心里还是怯,想通过别人的经历学点做事情的方法,也是在用采访和写作为走在路上的自己寻找一种陪伴。我自己的感触是:别人的经历可以借鉴、方法可以学习,但说到底,“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一定会碰很多壁,经历很多难处,不仅是脚,可能连心都会伤痕累累,而且,谁也不能给你打包票,这条路一定能走通。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要走自己的路,走一条仅属于自己的路呢?那是因为,在自己的路上除苦和痛之外还有快乐。一直喜欢“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在梦想的引领之下,走自己的路的人,在苦与痛之上,可以享受到追寻生命自由的高端体验,是幸福的。我自己体验到了这种幸福,太多人的经历让我看到、触摸到了他们的幸福。
  十年下来接触了数百人,对他们而言,我的记录只是他们路上的一些脚印,对我而言,这些文字像是一个驿站。走进驿站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有人陪着或者带着自己走,驿站只能让人从先行者留下的炉火中得到一些温暖,从他们匆忙中留在墙壁上的片言只字中得到鼓励,然后,不管第二天是不是雪霁风停,还是要独自上路的。   喜欢史铁生的这句话:“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在神的字典里,行与路共用一种解释。”什么人走什么路,这是命定的“劫数”。想清楚了,就上路吧。跟随梦想走,跟随你内心深处的召唤走——只要走,就有路;只有走,才有路。
  (本文摘编自《行动改变生存——改变我们生活的民间力量》的序言)
  行动改变生存
  与正能量辐射
  ■高祥熙
  《行动改变生存——改变我们生活的民间力量》作者寇延丁,在书中讲述了25个真实的故事。当事人身残志坚,不甘平庸。他们坚信,从身边做起,从小事情做起,每个人都可以推动改变,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当下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时髦的词叫“正能量”,说完整了叫:引导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有“正能量”就有“负能量”。何谓正能量?笔者以为:感恩、信任、豁达、洒脱、悦纳、奋进……这些都是正能量。相以对之就是负能量:抱怨、猜疑、妒忌、较劲、虚荣、沮丧……这些都是负能量。付之以正,得之以正;付之以负,得之以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这个道理。
  怎样的修养才能保持拥有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呢?
  这就需要提高个人的品德与修养。而人的品德和品德教育,又是两件极为不同的事情。品德是人已经塑造好了的东西,具有固定性。品德教育则是延续、强化或改变已有的东西,修养就是通过品德教育转化而来。因此,不仅难度大,而且要讲求方法。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大量西方文化相继涌入、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并存。而文化的传播不仅有精华同时也有大量的糟粕伴随而来,这就需要人们去分析、去思考、去践行。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我们讲传统文化、讲民族精神必须通过历史真实,诱发现代青年对比、思辨,让他们独立思考,感于心灵,发于行为。
  须知,仅靠灌输,是不能打动人、塑造一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的。同时,我们也要用心去发现、培养、呵护身边的“正能量”传播者,通过他们的点滴事迹感染、影响整个社会,让正能量辐射全社会。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我们龙江大地就涌现出了一批传递“正能量”的社会楷模: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叔叔谢尚威、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大妈杨慧……
  我们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在《论青年的修养》中有一段精彩论述:“理想是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一种思想。因为人类终究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前去的。”70多年前,张闻天的这段话激励了无数延安青年向正确的历史方向迈步飞奔。在今天,我们也该把自己同历史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
  社会不是传说,关乎你我;行动改变生存,关乎未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身边做起,从小事情做起,每个人都可以推动改变社会;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责编:思 源
其他文献
说到哲学,很多人都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对现实生活的帮助不大,是冷门学科。其实不然,哲学是人类对世界万物总结的方式之一,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就离不开哲学。在我国古代,先人们坚持着哲学发蒙的传统,儿童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第一句就是孟子的基本哲学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更不用说读书人反复研习的四书五经了。和西方哲学倾向于向外看,去探究世界是什么、物是什么相比,中国哲学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中国哲学更多关
期刊
2015年4月中旬,笔者有幸到苏州市木渎镇参加“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交流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曼苏教授,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王力,中国成协副会长陈乃林,CLC项目组负责人蓝建,江苏省教育厅及江苏各地市相关领导、部分市县社区学院院长和乡镇成人学校校长,以及其他省份的代表共120余人。  一、交流发言情况  在报告和交流中,曼苏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现在的成
期刊
本报讯(赵 河)2月3日,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八次会议和省“两会”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教育工作。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主持会议,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
期刊
编者按: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招牌,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沉淀,更是一所大学健康发展的动力。河南省内有一批学科优势突出、具有独特行业背景的大学,他们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把学科专业发展优势和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坚守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办学品牌。当然,学科独特、行业性特点突出并不代表办学特色,从学科特色到办学特色,还需要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理顺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的关系,形成稳
期刊
话题背景:  近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适应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所带来的这个副产品,但是,就业问题仍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因为每个大学毕业生的身后都是很多双充满期待的眼睛,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8
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聘任仪式。左起:新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杨淼,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石品,陈钰铭先生,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林、美术学院院长张建伟。  陈钰铭先生(左四)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韩学中先生(左三),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丁中一教授(左一)、袁汝波教授(左二)在一起交流美术创作。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建设(左一)在陈钰铭先生讲座上致辞。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洪亮(右二)向
期刊
策划人语:  又到一年就业季,又说一年就业难。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99万,被人们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毕业生增长了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然而,相比于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我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依然充满各种挑战。那么,高校毕业生该如何面对“更难就业季”呢?  就业不一
期刊
■ 本刊评论员 家 清 〓  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高校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次集中教育活动,既是党中央统一部署的整风肃纪、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我省高校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办学水平,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宝贵机遇。中共河南省委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实践活动,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对高校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
期刊
■ 黎 明〓〓〓〓〓〓〓〓〓  家庭遭变故 童年的艰辛埋下创业的种子  1991年,王艺颖出生在驻马店市一个经济条件相对不错的家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在她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大笔贷款,房子作为抵押也被收走。为了维持生活,她的母亲转到郑州工作,留下了7岁的王艺颖自己生活。  艱辛、独立的生活,让7岁的小艺颖渐渐在生活中学会了自立。10岁起,她开始在各个广场摆地摊,销售亲戚公司
期刊
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它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一所地处县级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创建国家级示范校更是一次提升吸引力和学校发展实力的难得机遇。禹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禹州职专)在校长康丙欣的带领下,深刻领会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决心按照示范校建设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