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准确而自然协调地运用肢体语言,有效地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打造生动活泼的有效课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展现了自身的魅力,也让学生接受知识。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肢体语言 有效课堂
一、引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进行表達和交流,也可称之为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及其与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能达到“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的境地。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肢体语言使理论而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明确。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理解词义,加深记忆。
二、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英语教学法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注重英语教学过程的有机化,以便实现英语交流。英语交流意味着教师基本上用英语教导学生和解释问题,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然而,学生在中学时期不能讲得很好,也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应该使用不同的语调,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存在局限。这些局限使得在课堂上实现英语交流变得困难。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肢体语言显得很重要。
课堂上教师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变换的节奏,配以手势并变换身体姿态、视线和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起到组织优化教学的作用。学生本身肢体动作的参与使得课堂更加有趣生动,更令人印象深刻。因此,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是引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关键。
三、如何运用肢体语言
(一)微笑
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难以适应的。教师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教师应合理应用表情艺术,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微笑是一种常见的表情。它是由刺激因素引起反应者的一种情绪反映。以“略带笑容”或“不显著的、不出声的笑”为外部表现。老师微笑在课堂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笑有笑的哲学,笑有笑的教育学”,课堂上学生总有疑难,教师应抓住契机,给学生以信任、期待、鼓励的微笑,满足学生“受人尊重”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与老师密切配合,认真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笑,给予学生某种暗示;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课堂要求,从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达到维护课堂纪律、管理教学的目的。
例如,一节课上,有位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我特意走到他身边,边走边大声讲解课文,这时他醒了,我微笑地看着他,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从此他上课再也没有睡过觉。
(二)手势与动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会借助肢体动作创设各种情境,深化语言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Typesofsports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体育项目词汇,我让学生进行猜测运动项目比赛。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其中一位用肢体语言表演出一些运动项目,而另一位学生根据其表演猜测内容。这样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所教授的词汇,而且加深了印象,使之持久不忘,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字母还是单词、句子,都可利用形体动作进行教学。另外,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教学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相比,能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教学实践证明,要扩大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受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保持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增强其信息接收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师的体态语言可以说是一个演员的演技。演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就等于给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例如,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体态语游戏:看动作,猜词语,这个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教师在台上表演一个动作,然后让学生自由地猜,用“Really?”或“Maybe”回答他们。这样学生不仅回忆了大量单词,而且丰富了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活跃的,结果不同是正常的。有的想象合理但缺乏创意,有的新颖但不合理,有的既合理又新颖,对于不同的想象,教师都不应持否定态度。
总之,肢体语言教学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支持和信任。我们应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王松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肢体语言 有效课堂
一、引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进行表達和交流,也可称之为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及其与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能达到“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的境地。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肢体语言使理论而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明确。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理解词义,加深记忆。
二、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英语教学法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注重英语教学过程的有机化,以便实现英语交流。英语交流意味着教师基本上用英语教导学生和解释问题,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然而,学生在中学时期不能讲得很好,也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应该使用不同的语调,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存在局限。这些局限使得在课堂上实现英语交流变得困难。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肢体语言显得很重要。
课堂上教师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变换的节奏,配以手势并变换身体姿态、视线和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起到组织优化教学的作用。学生本身肢体动作的参与使得课堂更加有趣生动,更令人印象深刻。因此,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是引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关键。
三、如何运用肢体语言
(一)微笑
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难以适应的。教师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教师应合理应用表情艺术,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微笑是一种常见的表情。它是由刺激因素引起反应者的一种情绪反映。以“略带笑容”或“不显著的、不出声的笑”为外部表现。老师微笑在课堂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笑有笑的哲学,笑有笑的教育学”,课堂上学生总有疑难,教师应抓住契机,给学生以信任、期待、鼓励的微笑,满足学生“受人尊重”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与老师密切配合,认真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笑,给予学生某种暗示;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课堂要求,从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达到维护课堂纪律、管理教学的目的。
例如,一节课上,有位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我特意走到他身边,边走边大声讲解课文,这时他醒了,我微笑地看着他,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从此他上课再也没有睡过觉。
(二)手势与动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会借助肢体动作创设各种情境,深化语言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Typesofsports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体育项目词汇,我让学生进行猜测运动项目比赛。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其中一位用肢体语言表演出一些运动项目,而另一位学生根据其表演猜测内容。这样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所教授的词汇,而且加深了印象,使之持久不忘,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字母还是单词、句子,都可利用形体动作进行教学。另外,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教学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相比,能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教学实践证明,要扩大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受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保持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增强其信息接收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师的体态语言可以说是一个演员的演技。演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就等于给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例如,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体态语游戏:看动作,猜词语,这个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教师在台上表演一个动作,然后让学生自由地猜,用“Really?”或“Maybe”回答他们。这样学生不仅回忆了大量单词,而且丰富了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活跃的,结果不同是正常的。有的想象合理但缺乏创意,有的新颖但不合理,有的既合理又新颖,对于不同的想象,教师都不应持否定态度。
总之,肢体语言教学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支持和信任。我们应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王松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