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战略是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依靠贫困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对贫困村经济发展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分批实施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极大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瞄准贫困村、贫困群众,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提高使用效益,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要准确把握四项原则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能用一种模式,千第一律。应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商则商、宜运则运、宜林则林。在项目的选择上要统盘考虑,综合治理,切忌项目不切合当地实际。
2、引导扶持,自主参与的原则。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政府只能起引导和扶持作用,不能越俎代疱。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还是依靠贫困群众自己。在项目的选择上和实施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政府只提供信息、出主意、提建议,要充分尊重乡、村、贫困户的意愿。同时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群众的素质(劳动技能)、市场等因素。群众不愿干,也不干的事,非让人家干,结果事倍功半。
3、选准项目,整合资金的原则。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安排资金,项目必须符合实际。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教育卫生和直接关系到贫困户生产、生活的具体问题,围绕贫困户脱贫致富做文章。要按照扶贫规划,捆绑整合资金,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资力度。通过资金优化配置,提高扶贫资金效益。
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按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落实县、乡镇、村工作机制和责任,研究完善整村推进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扶贫规划,针对扶贫对象和存在的问题,统筹考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各种需求,制定相对长期的全面统一的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分批实施,以达到最终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目的。
二、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要妥善处理八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需要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这种扶持不是简单的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更不是包办代替,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手段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热情,发挥贫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投工投劳,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
二是处理好社会帮扶与自我发展的关系。通过社会帮扶,集中力量支持贫困乡村发展,帮助贫困乡村筹集资金、引进项目、解决难题,使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合力攻坚。被帮扶对象要变被动帮扶为积极主动脱贫致富,抓住被帮扶的有利时机,积极与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联系沟通,认真解决好发展思路,选好扶贫项目,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三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贫困救济的关系。扶贫开发主要是为贫困乡村、贫困群众提供其相对短缺的生产要素,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条件的改善,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贫困救济是对贫困群众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只能缓解贫困群众暂时的生活窘迫现象。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把资金和精力集中在开发式扶贫上,以增强他们的自救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处理好群众意愿与科学指导的关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选好项目是关键。选择和实施项目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但也绝对不能放任自流,随意发展,要避免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不能照搬照抄。选择确定项目一定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不能贪大求快。
五是处理好分散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的关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还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生产企业选择确定项目。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形成规模,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使优质、绿色、高效的农产品形成种植、养殖的大规模、集约化。形成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通过“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变小生产粗放经营为大基地集约化经营,形成规模效益。
六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贫困乡村的生态环境一般都比较脆弱,资源也不甚丰富。随着对贫困乡村的开发建设,大批种植、养殖业项目的实施,农药、化肥、添加剂、农用薄膜、牲畜粪便、农作物秸杆和有机物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与过量排放,势必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农业本身的污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采,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扶志思进的关系。因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部分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凡事都等着国家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有的将国家和社会捐助的款项不用于发展生产,宁愿苦熬受穷,也不愿苦干摆脱困境,一味等着政府和其他方面的救助。对这部分贫困群众扶贫必须先扶志,治穷必须先治愚,不扶志,不治愚,扶贫开发就很难达到目的。
八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组织建设的关系。贫困乡村之所以贫困,固然有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但关键还在于村级领导班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首先必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解决好带头人问题。对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硬的村班子要及时调整更换。
三、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要全力抓好五个环节
1、加强思想教育,使贫困群众树立正确和先进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问题不解决不能有效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扶贫开发的主力军。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意识,使他们走人市场,拓宽解决温饱的思路和视野;要提高贫困乡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传统落后保守的生产方式,使他们掌握知识,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组织方式;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步人文明健康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选择合适项目,为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选择项目时,要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要着眼于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将项目放到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考虑,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效益和长远发展。
3、捆绑使用资金,有效推动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因素。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筹措资金,满足扶贫开发投入的需求。在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基础上,要用好用活资金。要充分考虑各项资金来源不同的使用要求,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统一协调使用资金,集中投向,捆绑使用,避免资金低效益地分割。同时,要加强各类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先进科学的管理办法,强化审计监督,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对整村推进的推动力。因此,要将依靠科技进步意识贯彻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宜当地实际的项目,合理规划和安排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盲目开发所带来的危害。逐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5、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整村推进工作有效顺利进行。扶贫开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合理有效地组织和领导是保障这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一是建立并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机构。特别是乡镇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贫困村要有专人负责,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专人规划,有专门组织或人员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形成县、乡、村上下贯通的组织指导体系。
一、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要准确把握四项原则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能用一种模式,千第一律。应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商则商、宜运则运、宜林则林。在项目的选择上要统盘考虑,综合治理,切忌项目不切合当地实际。
2、引导扶持,自主参与的原则。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政府只能起引导和扶持作用,不能越俎代疱。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还是依靠贫困群众自己。在项目的选择上和实施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政府只提供信息、出主意、提建议,要充分尊重乡、村、贫困户的意愿。同时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群众的素质(劳动技能)、市场等因素。群众不愿干,也不干的事,非让人家干,结果事倍功半。
3、选准项目,整合资金的原则。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安排资金,项目必须符合实际。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教育卫生和直接关系到贫困户生产、生活的具体问题,围绕贫困户脱贫致富做文章。要按照扶贫规划,捆绑整合资金,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资力度。通过资金优化配置,提高扶贫资金效益。
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按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落实县、乡镇、村工作机制和责任,研究完善整村推进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扶贫规划,针对扶贫对象和存在的问题,统筹考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各种需求,制定相对长期的全面统一的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分批实施,以达到最终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目的。
二、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要妥善处理八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需要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这种扶持不是简单的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更不是包办代替,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手段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热情,发挥贫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投工投劳,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
二是处理好社会帮扶与自我发展的关系。通过社会帮扶,集中力量支持贫困乡村发展,帮助贫困乡村筹集资金、引进项目、解决难题,使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合力攻坚。被帮扶对象要变被动帮扶为积极主动脱贫致富,抓住被帮扶的有利时机,积极与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联系沟通,认真解决好发展思路,选好扶贫项目,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三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贫困救济的关系。扶贫开发主要是为贫困乡村、贫困群众提供其相对短缺的生产要素,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条件的改善,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贫困救济是对贫困群众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只能缓解贫困群众暂时的生活窘迫现象。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把资金和精力集中在开发式扶贫上,以增强他们的自救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处理好群众意愿与科学指导的关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选好项目是关键。选择和实施项目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但也绝对不能放任自流,随意发展,要避免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不能照搬照抄。选择确定项目一定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不能贪大求快。
五是处理好分散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的关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还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生产企业选择确定项目。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形成规模,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使优质、绿色、高效的农产品形成种植、养殖的大规模、集约化。形成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通过“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变小生产粗放经营为大基地集约化经营,形成规模效益。
六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贫困乡村的生态环境一般都比较脆弱,资源也不甚丰富。随着对贫困乡村的开发建设,大批种植、养殖业项目的实施,农药、化肥、添加剂、农用薄膜、牲畜粪便、农作物秸杆和有机物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与过量排放,势必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农业本身的污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采,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扶志思进的关系。因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部分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凡事都等着国家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有的将国家和社会捐助的款项不用于发展生产,宁愿苦熬受穷,也不愿苦干摆脱困境,一味等着政府和其他方面的救助。对这部分贫困群众扶贫必须先扶志,治穷必须先治愚,不扶志,不治愚,扶贫开发就很难达到目的。
八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组织建设的关系。贫困乡村之所以贫困,固然有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但关键还在于村级领导班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首先必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解决好带头人问题。对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硬的村班子要及时调整更换。
三、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要全力抓好五个环节
1、加强思想教育,使贫困群众树立正确和先进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问题不解决不能有效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扶贫开发的主力军。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意识,使他们走人市场,拓宽解决温饱的思路和视野;要提高贫困乡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传统落后保守的生产方式,使他们掌握知识,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组织方式;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步人文明健康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选择合适项目,为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选择项目时,要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要着眼于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将项目放到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考虑,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效益和长远发展。
3、捆绑使用资金,有效推动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因素。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筹措资金,满足扶贫开发投入的需求。在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基础上,要用好用活资金。要充分考虑各项资金来源不同的使用要求,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统一协调使用资金,集中投向,捆绑使用,避免资金低效益地分割。同时,要加强各类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先进科学的管理办法,强化审计监督,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对整村推进的推动力。因此,要将依靠科技进步意识贯彻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宜当地实际的项目,合理规划和安排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盲目开发所带来的危害。逐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5、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整村推进工作有效顺利进行。扶贫开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合理有效地组织和领导是保障这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一是建立并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机构。特别是乡镇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贫困村要有专人负责,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专人规划,有专门组织或人员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形成县、乡、村上下贯通的组织指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