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被称为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股骨骨折类型,该情况主要是由于间接外力致使下肢突然扭转、跌倒,而强力内收或者外展引发的一种骨折类型[1].
【机 构】
:
201200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被称为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股骨骨折类型,该情况主要是由于间接外力致使下肢突然扭转、跌倒,而强力内收或者外展引发的一种骨折类型[1].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头孢哌酮、哌拉西林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作用及耐药性.方法 以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以菌落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绘制杀菌曲线,计算抗生素后效应(PAE)、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亚抑菌浓度后效应(PASME);用K-B纸片扩散法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与单方制剂相比,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克雷伯菌的MIC明显降低;从杀菌曲线看,与单方制剂相比,复方制剂的杀菌曲线降低明显;单方及复方的肺炎克雷伯菌PAE相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对脂多糖诱导小鼠肺泡上皮细胞(MLE-12)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0.3125、0.625和1.25μg/ml)冬凌草甲素对MLE-12的毒性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对脂多糖诱导MLE-12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表达的抑制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对脂多糖刺激的MLE-12中核因子-κ
目的 应用多模态磁共振(MRI)成像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再通治疗前微循环变化进行一站式评估,确定“组织时间窗”.方法 根据血管再通治疗前是否行多模态MRI检查技术,将临床疑似AIS患者分多模态MRI检查组(观察组)及常规MRI检查组(对照组),比较2组确诊率.比较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液体反转恢复(FLAI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各序列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血管再通治疗前应用多模态MRI检查在不增加血管再通治
乳腺癌是临床女性常见恶性肿瘤,骨骼是其重要转移部位,治疗不及时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骨痛、骨髓抑制、脊髓压迫等后果,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威胁生命安全[1].因此,临床早期应进行准确骨转移鉴别,对治疗时机及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骨扫描在临床应用广泛,其中 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PET/CT)在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方面均有较高敏感性,是临床重要生物标记法[2].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CT)骨
人群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1].为更好地掌握山西省居民健康现状,了解居民死亡的原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疾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山西省2018年20个监测县(区)全人群监测的死因顺位报告数据进行了分析.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据统计其病死率达到12%~38%,重症AP(SAP)病死率高达30%~5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故及早有效、准确评估AP病情变化、指导临床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降低死亡风险意义重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ystem Ⅱ,APACHEⅡ)评分是临床评估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的重要工具,但研究证实,其具有一定主观性,故单独应用时
卵巢癌是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尽管子宫内膜癌等其他癌症的发病率较高,但卵巢癌是妇科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女性癌症死亡人数中占5%[1].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大多数病例发病较晚,发现时往往已伴有腹部的广泛转移[2].75%的卵巢癌患者是在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Ⅲ和Ⅳ期确诊的,因此迫切需要找到卵巢癌的早期特异性检测方法[3,4].我们对卵巢癌筛查方法进行了回顾,包括各自优势和劣势.目前,对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主要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化疗[5].然而,在这些晚期病例中,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29%[6].化疗耐药
脑出血是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脑组织而造成脑组织压迫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脑出血最为常见.高血压性脑出血指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出现的急性颅内出血.脑出血致脑疝形成是患者病情进展凶险表现之一,脑疝的形成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迅速进展,往往致死率较高,其中继发脑干损伤致呼吸循坏中枢衰竭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
肺癌作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00万,其中80%%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1].手术切除是当前最有效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式,但由于肺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非小细胞肺癌中约有40%为晚期,针对此类患者,多采用放化疗进行治疗[2].放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疾病进展,但效果十分有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化疗联合同步放疗已经成为当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方案[3].为了探讨胸部放疗联合应用紫杉醇对局部晚期存在敏感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
作为呼吸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种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难的特点,属于呼吸道慢性疾病,若不及时加以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为平稳期和急性加重期,平稳期患者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不畅等,部分患者的肺功能损伤较小,未出现严重的气流受限[1];急性加重期患者则会随着呼吸困难的加重,出现呼吸衰竭的现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肺功能受到持续损伤,患者死亡率升高,治疗难度急剧增加.因此,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手段非常关键.临床上常使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