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在线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配合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
大手导写
一、选择特色风俗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特定的节日习俗,比如:过年贴春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搜集资料时,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选择:
1.食物代表的风俗。
如琦君《粽子里的乡愁》中的片段: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准备大量的粽子,美其名曰“富贵粽”。
片段用包粽子、吃粽子、用粽子供祖先、布施乞丐粽子点出了家乡端午节时的风俗。
2.民居代表的风俗。
如《各具体色的民居》中的片段: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8根。選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歌手)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片段具体介绍“迎中柱”和“架竹楼”两个习俗,既写出了习俗的具体内容,也反映出了傣族人民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特定节日里的风俗。
如汪曾祺《看花灯》中的片段: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片段选择“看围屏”,并详细介绍看围屏是怎么回事,突出了家乡正月十五时的特别之处。
除此之外,独具特色的节日服装、戏曲表演、各种民俗活动以及背后的传说等都可以是我们选择的内容。
二、分类整理成文
1.按时间顺序来构篇。如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的腊八粥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2.按照逻辑顺序来构篇。如马晨明的《藏戏》是按照藏戏的由来、形成、特色来构篇的。
3.按照不同的类别来构篇。如《各具特色的民居》按照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分类来写。
4.按照时间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权鹏飞的《和田的维吾尔人》,按照自己参观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维吾尔族人的风俗习惯写得很具体。
三、语言的细腻表达
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写节日风俗时,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的起源,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我们写家乡的风俗,其实就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作文才能有生命,才能打动人心。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配合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
大手导写
一、选择特色风俗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特定的节日习俗,比如:过年贴春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搜集资料时,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选择:
1.食物代表的风俗。
如琦君《粽子里的乡愁》中的片段: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准备大量的粽子,美其名曰“富贵粽”。
片段用包粽子、吃粽子、用粽子供祖先、布施乞丐粽子点出了家乡端午节时的风俗。
2.民居代表的风俗。
如《各具体色的民居》中的片段: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8根。選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歌手)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片段具体介绍“迎中柱”和“架竹楼”两个习俗,既写出了习俗的具体内容,也反映出了傣族人民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特定节日里的风俗。
如汪曾祺《看花灯》中的片段: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片段选择“看围屏”,并详细介绍看围屏是怎么回事,突出了家乡正月十五时的特别之处。
除此之外,独具特色的节日服装、戏曲表演、各种民俗活动以及背后的传说等都可以是我们选择的内容。
二、分类整理成文
1.按时间顺序来构篇。如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的腊八粥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2.按照逻辑顺序来构篇。如马晨明的《藏戏》是按照藏戏的由来、形成、特色来构篇的。
3.按照不同的类别来构篇。如《各具特色的民居》按照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分类来写。
4.按照时间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权鹏飞的《和田的维吾尔人》,按照自己参观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维吾尔族人的风俗习惯写得很具体。
三、语言的细腻表达
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写节日风俗时,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的起源,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我们写家乡的风俗,其实就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作文才能有生命,才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