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规定,从2006年秋季起各本科院校已正式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各高职院校也陆续跟进。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使这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有如下的若干思考:
一、掌握好“概论”课的基本思路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如何,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高校开设“概论”课,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该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与时俱进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能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代重大现实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概论”课教材的内容中包含了三个要素:历史、理论和现实。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历史的条件开始,是构成课程内容的一个基本线索。由于该门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对理论必须进行历史的论证,才能有说服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离开了历史的视野、历史的思考和历史的经验,就失去了牢靠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时代的变迁、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着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才能真正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和历史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了理论视野,就没有了灵魂,历史也会变成一堆散乱的资料。理论要素主要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在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时,应力求避免从概念、原则、结论出发,而是从看得见摸得到的事实出发,研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揭示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方针。这里的现实是指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的现实,现实会使历史鲜活起来,使理论丰富起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是实践性,它的本质是紧密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又直接指导实践。如果脱离了现实,就失去了任何价值,理论只有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有用。
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的研究
“概论”课要善于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理论体系是最基本的,对包含的基本观点三者必须保持一致。教材体系常常从重要性出发,注意反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教学体系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套用教材体系,可以有重点、有取舍。凡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没有必要系统地讲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自学提出要求,对教材的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经过备课把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这里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教师去发挥。
“概论”课要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与其说这是教育的过程,不如说这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变化并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最迫切关注思考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阶段。由于大学生心智的不成熟、人生与社会经验的局限,一遇挫折往往对人生就感到迷茫和苦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关爱学生生命存在和价值的意识。因此“概论”课教师必须同情和理解学生困惑与迷茫之所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需要,直面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教师必须对学生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教师不能因个人的喜好对学生产生厚此薄彼的态度。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进行教学,师生的基本关系应建立在人格的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的储存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要求教师有关爱之心,关爱每个生命;需要有信任之心,信任每个心灵;需要有平等之心,善待每个学生。因此才能帮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创新主体的作用
根据新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概论”课新的教改方案要取得好的效果,还要依靠教学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要努力成为“概论”课教育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坚持三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当代世界。时代在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与碰撞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概论”课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就不能获得好的效果。二是立足当代中国。中国在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模式多样化、社会结构多层次、文化多样化,这一切导致价值取向多样化。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空前大变革的时代,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中国已进入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概论”课必须直面现实,应对这些问题。三是立足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面对的学生是21世纪初的青年,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中国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放眼看世界、看中国,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概论”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很难取得它的有效性。
其次要提高授课教师的三种能力:一是提高教师对于时代前沿问题观察、分析的能力。这是一个最根本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应结合大量的时代前沿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我们分析、解决时代前沿问题的能力,这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驾驭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这次新的课程设置改革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当代世界和中国的许多重大问题实际上都不是仅仅用经济学、政治学或者哲学能够单独解决的,它要求我们进行综合的分析,也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当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这是方向,需要我们不断作出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三是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可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也为“概论”课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由于目前高职学生面临学习任务重、课时紧的困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须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实践证明采用案例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高职学生接触实际广和实践活动多的特点,笔者认为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也是增强“概论”课实效的重要举措。“概论”课教师可以综合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形成完善的校内实践模式。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指导学生成立马克思主义兴趣小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概论”课教师还可与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利用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课堂。以专业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在专业实习的同时,开展“概论”课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当前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将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积累社会知识,增长实际才干的重要途径。
一、掌握好“概论”课的基本思路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如何,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高校开设“概论”课,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该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与时俱进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能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代重大现实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概论”课教材的内容中包含了三个要素:历史、理论和现实。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历史的条件开始,是构成课程内容的一个基本线索。由于该门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对理论必须进行历史的论证,才能有说服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离开了历史的视野、历史的思考和历史的经验,就失去了牢靠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时代的变迁、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着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才能真正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和历史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了理论视野,就没有了灵魂,历史也会变成一堆散乱的资料。理论要素主要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在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时,应力求避免从概念、原则、结论出发,而是从看得见摸得到的事实出发,研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揭示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方针。这里的现实是指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的现实,现实会使历史鲜活起来,使理论丰富起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是实践性,它的本质是紧密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又直接指导实践。如果脱离了现实,就失去了任何价值,理论只有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有用。
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的研究
“概论”课要善于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理论体系是最基本的,对包含的基本观点三者必须保持一致。教材体系常常从重要性出发,注意反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教学体系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套用教材体系,可以有重点、有取舍。凡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没有必要系统地讲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自学提出要求,对教材的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经过备课把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这里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教师去发挥。
“概论”课要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与其说这是教育的过程,不如说这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变化并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最迫切关注思考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阶段。由于大学生心智的不成熟、人生与社会经验的局限,一遇挫折往往对人生就感到迷茫和苦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关爱学生生命存在和价值的意识。因此“概论”课教师必须同情和理解学生困惑与迷茫之所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需要,直面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教师必须对学生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教师不能因个人的喜好对学生产生厚此薄彼的态度。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进行教学,师生的基本关系应建立在人格的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的储存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要求教师有关爱之心,关爱每个生命;需要有信任之心,信任每个心灵;需要有平等之心,善待每个学生。因此才能帮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创新主体的作用
根据新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概论”课新的教改方案要取得好的效果,还要依靠教学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要努力成为“概论”课教育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坚持三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当代世界。时代在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与碰撞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概论”课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就不能获得好的效果。二是立足当代中国。中国在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模式多样化、社会结构多层次、文化多样化,这一切导致价值取向多样化。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空前大变革的时代,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中国已进入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概论”课必须直面现实,应对这些问题。三是立足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面对的学生是21世纪初的青年,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中国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放眼看世界、看中国,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概论”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很难取得它的有效性。
其次要提高授课教师的三种能力:一是提高教师对于时代前沿问题观察、分析的能力。这是一个最根本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应结合大量的时代前沿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我们分析、解决时代前沿问题的能力,这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驾驭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这次新的课程设置改革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当代世界和中国的许多重大问题实际上都不是仅仅用经济学、政治学或者哲学能够单独解决的,它要求我们进行综合的分析,也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当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这是方向,需要我们不断作出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三是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可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也为“概论”课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由于目前高职学生面临学习任务重、课时紧的困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须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实践证明采用案例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高职学生接触实际广和实践活动多的特点,笔者认为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也是增强“概论”课实效的重要举措。“概论”课教师可以综合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形成完善的校内实践模式。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指导学生成立马克思主义兴趣小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概论”课教师还可与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利用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课堂。以专业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在专业实习的同时,开展“概论”课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当前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将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积累社会知识,增长实际才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