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安然的故事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公司倒闭的故事。它让人们看到最强悍的公司是如何迅速而戏剧性地垮塌的。
2000年,安然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贸易公司,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在一年之内,它的股票价值从95美元跌到1美元,1.9万名员工丢了工作和公司养老金。安然公司倒闭让人如此吃惊,不仅仅因为它巨大的规模,也因为管理该公司的人一直被认为是他们这一代人中最聪明、最能干的。他们都是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千挑万选招出来的高材生。
安然起步的时候是个地区性的天然气管道公司,由休斯敦天然气公司和北方内陆公司两家于1985年合并而成,它拥有很多管道,为家庭和企业输送燃气,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它的管道铺展得越来越多,最终它拥有的管道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其他的公司。这是一种扎实稳固、简单易做的生意。休斯敦天然气公司以前的一位经理谈到这些管道的时候说:“它们做的所有事情就是赚钱。很枯燥,但很可靠。”
当麦肯锡公司前管理顾问杰夫·斯基林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安然做首席执行官的时候,他承认“管道生意”的价值,但认为这种生意不“吸引人”。
斯基林还承认,能源工业将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几十年来,能源工业一直严重依赖联邦政府调节。政府监管着价格、分配、所有权结构和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放松对该行业的管制,这为斯基林及其同人们提供了一个黄金机会,一个冲击变革浪潮的机会。在这个崭新而又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他们着手将安然这个保守的管道企业转变成为一个能源“贸易”企业,这将是更有刺激性的工作,而且潜在的利润更为客观。这种变革基于一个宏伟的设想:“更好、更廉价的无处不在的能源。”
到了1999年,安然公司囊括了全世界1/4的天然气和电力交易,包括在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营,比如巴西和印度。安然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因为它为传统上沉闷的能源供给贸易带来了高技术和高复合的
资金支援。安然还率先通过互联网进行能源交易,建立了“安然在线”,并进行800多种不同产品的交易,包括电力、燃气、石油,甚至是金属。根据一个媒体评论员的说法,通过这种新模式,“安然不仅拥有赌场,而且什么生意都做,它可以是商号,可以是交易商,可以是机会的制造者,也可以是坐在你面前的对手,跟你竞争柴油期货、天然气期货,或者是加利福尼亚电力市场”。
然而,安然最大的变化不是在管道或者期货或者电力交易上面,而是在文化上。“老”的安然过去有的是工程性的心态,适合于管线生意的心态,而这种心态蔓延到它所做的一切事情上面。它是方法性的,认真细致,而且不断地在查找疏漏。而“新”的在斯基林领导下的安然,很快就发展成了另外一种可以叫做“动量驱动”的心态,是快速运动和机会主义的。一切就是为了推动机器前进,越来越快,绝不回头,也不会问太多的问题。斯基林和他的主席肯·雷像政治集会一样给他的员工开会,并利用“啦啦队长”般完美的宣传鼓动方法来建立动量。在一个长达1个小时的公司内部电视电话会议上,他们宣布安然的目标不仅是世界领先的能源公司,而且要是世界领先的公司,等等。他们最喜欢的词语是“太了不起了”,“太出色了”,这些恰恰是被冲浪者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实际上,斯基林已经证明自己就是一个完美的弄潮儿,在放松管制的浪潮中大显身手。然而,他故意回避解释安然到底是怎么赚钱的,将公司的金融报表形容为一个“黑匣子”,外人是不可能理解的。可“这是一个好的黑匣子”,他还说,“因为安然的生意在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外面世界的眼里,安然不仅在驾驭潮流,而且它本身就是潮流。它被看做是一架造钱机器。但安然的高管们却不这样看,因为在这种商业模式中存在一个问题。跟eBay这样的网络交易场所不一样——它将买卖双方联系起来并靠此收费,而安然是每一笔交易中的主角。这意味着,它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其各种贸易的基础,而且还要为那笔资金支付利息。安然持有一个产品大仓的每一天,都要为贷款支付利息。这是一笔昂贵的消费。对于一个管道企业而言,这笔资金太庞大了,几个小钱不能够为这个需要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而它不能从银行借更多的钱,因为这将降低它的信誉度,并增加它需要偿付的利息额。
看来,安然的这个大计划并不那么宏伟。
他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满足这个吞钱的怪兽。安然的财务总监安德鲁·法斯多很快有了一个想法。他可以创造特殊目的实体(SPE),让安然公司规避掉生意上的大部分风险,让它远离资产负债表。曾吹牛说可以“摆脱掉任何风险”的法斯多开始建立一个错综复杂的连锁的特殊目的实体,通过保持资金流入——至少是幻想的资金流入——来改变安然的资产负债表。这种金融创新让安然赢得了时间。斯基林继续刺激动量。到2000年,他告诉《金融时报》说,安然的生意模式将使安然“干预一切,买卖一切。我们相信,市场是命令或组织一个企业的最好途径。你们将看到一直伴随我们成长的传统商业体系的瓦解。”
股价持续上升,媒体跟着忽悠。《财富》杂志继续将安然标榜为美国值得佩服的公司之一。与此同时,对安然现金危机了如指掌的公司内部人士却有不同的看法。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很多人不想听真话”,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的商业道德教授托马斯·唐纳德森说,“投资者不想让首席执行官说出任何负面的话语,那样会使股票下跌,即使是短期的下跌。这里有一种浮夸的文化,一种假装看不见的文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安然,这样一个将财富建立在保持能源流动的管道上面的公司,最终被潮流冲毁。它成为动量的牺牲品,安然崩溃的种子早就被这样一群人种下了:他们具有动量弄潮儿的所有特征,他们是一些只关心如何冲浪并不惜一切代价一味向前冲的领导。问题浮出水面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方式是压制不同意见,并加大赌注,从而加重了错误,加速了动量,直到最后整个企业旋转失控,曾经维持其运转的令人头晕目眩的幻觉再也不能使它起死回生。
2002年1月,《纽约周刊》讲述了关于安然公司的一个故事,副标题是《最可怕的丑闻:一个体系的崩溃,经理人、债权人、审计员、管理者全部故意回避问题》。听起来熟悉吗?安然是21世纪第一个受动量驱使并被自身大动量冲毁的公司,当然,它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2000年,安然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贸易公司,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在一年之内,它的股票价值从95美元跌到1美元,1.9万名员工丢了工作和公司养老金。安然公司倒闭让人如此吃惊,不仅仅因为它巨大的规模,也因为管理该公司的人一直被认为是他们这一代人中最聪明、最能干的。他们都是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千挑万选招出来的高材生。
安然起步的时候是个地区性的天然气管道公司,由休斯敦天然气公司和北方内陆公司两家于1985年合并而成,它拥有很多管道,为家庭和企业输送燃气,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它的管道铺展得越来越多,最终它拥有的管道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其他的公司。这是一种扎实稳固、简单易做的生意。休斯敦天然气公司以前的一位经理谈到这些管道的时候说:“它们做的所有事情就是赚钱。很枯燥,但很可靠。”
当麦肯锡公司前管理顾问杰夫·斯基林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安然做首席执行官的时候,他承认“管道生意”的价值,但认为这种生意不“吸引人”。
斯基林还承认,能源工业将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几十年来,能源工业一直严重依赖联邦政府调节。政府监管着价格、分配、所有权结构和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放松对该行业的管制,这为斯基林及其同人们提供了一个黄金机会,一个冲击变革浪潮的机会。在这个崭新而又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他们着手将安然这个保守的管道企业转变成为一个能源“贸易”企业,这将是更有刺激性的工作,而且潜在的利润更为客观。这种变革基于一个宏伟的设想:“更好、更廉价的无处不在的能源。”
到了1999年,安然公司囊括了全世界1/4的天然气和电力交易,包括在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营,比如巴西和印度。安然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因为它为传统上沉闷的能源供给贸易带来了高技术和高复合的
资金支援。安然还率先通过互联网进行能源交易,建立了“安然在线”,并进行800多种不同产品的交易,包括电力、燃气、石油,甚至是金属。根据一个媒体评论员的说法,通过这种新模式,“安然不仅拥有赌场,而且什么生意都做,它可以是商号,可以是交易商,可以是机会的制造者,也可以是坐在你面前的对手,跟你竞争柴油期货、天然气期货,或者是加利福尼亚电力市场”。
然而,安然最大的变化不是在管道或者期货或者电力交易上面,而是在文化上。“老”的安然过去有的是工程性的心态,适合于管线生意的心态,而这种心态蔓延到它所做的一切事情上面。它是方法性的,认真细致,而且不断地在查找疏漏。而“新”的在斯基林领导下的安然,很快就发展成了另外一种可以叫做“动量驱动”的心态,是快速运动和机会主义的。一切就是为了推动机器前进,越来越快,绝不回头,也不会问太多的问题。斯基林和他的主席肯·雷像政治集会一样给他的员工开会,并利用“啦啦队长”般完美的宣传鼓动方法来建立动量。在一个长达1个小时的公司内部电视电话会议上,他们宣布安然的目标不仅是世界领先的能源公司,而且要是世界领先的公司,等等。他们最喜欢的词语是“太了不起了”,“太出色了”,这些恰恰是被冲浪者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实际上,斯基林已经证明自己就是一个完美的弄潮儿,在放松管制的浪潮中大显身手。然而,他故意回避解释安然到底是怎么赚钱的,将公司的金融报表形容为一个“黑匣子”,外人是不可能理解的。可“这是一个好的黑匣子”,他还说,“因为安然的生意在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外面世界的眼里,安然不仅在驾驭潮流,而且它本身就是潮流。它被看做是一架造钱机器。但安然的高管们却不这样看,因为在这种商业模式中存在一个问题。跟eBay这样的网络交易场所不一样——它将买卖双方联系起来并靠此收费,而安然是每一笔交易中的主角。这意味着,它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其各种贸易的基础,而且还要为那笔资金支付利息。安然持有一个产品大仓的每一天,都要为贷款支付利息。这是一笔昂贵的消费。对于一个管道企业而言,这笔资金太庞大了,几个小钱不能够为这个需要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而它不能从银行借更多的钱,因为这将降低它的信誉度,并增加它需要偿付的利息额。
看来,安然的这个大计划并不那么宏伟。
他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满足这个吞钱的怪兽。安然的财务总监安德鲁·法斯多很快有了一个想法。他可以创造特殊目的实体(SPE),让安然公司规避掉生意上的大部分风险,让它远离资产负债表。曾吹牛说可以“摆脱掉任何风险”的法斯多开始建立一个错综复杂的连锁的特殊目的实体,通过保持资金流入——至少是幻想的资金流入——来改变安然的资产负债表。这种金融创新让安然赢得了时间。斯基林继续刺激动量。到2000年,他告诉《金融时报》说,安然的生意模式将使安然“干预一切,买卖一切。我们相信,市场是命令或组织一个企业的最好途径。你们将看到一直伴随我们成长的传统商业体系的瓦解。”
股价持续上升,媒体跟着忽悠。《财富》杂志继续将安然标榜为美国值得佩服的公司之一。与此同时,对安然现金危机了如指掌的公司内部人士却有不同的看法。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很多人不想听真话”,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的商业道德教授托马斯·唐纳德森说,“投资者不想让首席执行官说出任何负面的话语,那样会使股票下跌,即使是短期的下跌。这里有一种浮夸的文化,一种假装看不见的文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安然,这样一个将财富建立在保持能源流动的管道上面的公司,最终被潮流冲毁。它成为动量的牺牲品,安然崩溃的种子早就被这样一群人种下了:他们具有动量弄潮儿的所有特征,他们是一些只关心如何冲浪并不惜一切代价一味向前冲的领导。问题浮出水面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方式是压制不同意见,并加大赌注,从而加重了错误,加速了动量,直到最后整个企业旋转失控,曾经维持其运转的令人头晕目眩的幻觉再也不能使它起死回生。
2002年1月,《纽约周刊》讲述了关于安然公司的一个故事,副标题是《最可怕的丑闻:一个体系的崩溃,经理人、债权人、审计员、管理者全部故意回避问题》。听起来熟悉吗?安然是21世纪第一个受动量驱使并被自身大动量冲毁的公司,当然,它也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