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年间,北方一个村庄里有户村民叫李守田,这人有个绰号又叫李枣马。家有耕田百余垧,为了耕种、秋收、打场或拉车什么的用,他养了不少好马。他爱马如子,马的品种也与众不同,多以枣红马为主,他养的马又个个膘肥体壮,绰号便由此而来。李枣马在方圆几十里那可是远近皆知,无人不晓。
冬闲时节一到,老李便把马散放到野外去,据说这样放养的馬体质好毛色亮。一天,他放出去的马匹晚上回来一清点,竟然少了两匹,经过确认为一红一黑,正是老李的心爱之马。老李得知后特别心疼,晚饭没吃好不说,一宿翻来覆去睡不着,左右寻思着,这两匹马究竟去哪儿了?会不会被什么人偷去卖掉了?还是杀掉了?最坏最糟糕的可能都预测了个遍。次日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山,李枣马便急匆匆吃了口饭,饮好了马,又给马备好了半麻袋的草料,骑上一匹高头枣红大马,一扬鞭一溜烟地出了村,朝东南方向的大草甸子飞奔而去。
那年冬季北方干旱,时至深冬,大地却不见雪花飘落,草甸子一片枯黄,西北风一刮,翻起一道道波浪沙沙作响。天气特别干冷,西北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削一般,没过多久主人的脸便冻得有些紫萝卜色了。马走得快全身也都结满了霜,主人的脚冻得像猫咬似的,不得不下马徒步前行。边走老李边向广袤的四野不停地眺望、搜寻。偶尔也能发现一群低着头吃草的羊或零星的马匹、老牛什么的,走近一看却都不是。偶尔脚下还会蹚起一只受惊的大耳朵兔子,兔子一跃而出迅捷地跑掉了。老李也无心去观赏这些,有时他也会十分无奈地回过头来问大枣红马:“你说你的两个兄弟会在什么地方啊?”大枣红马只是乖乖地听,眨着大眼,似乎也能感知到主人此时的急切心情。
走出去差不多有小半天了,行程约摸也有二十里路开外了,村庄早就被身后那片黄色的草海淹没得无影无踪。眼看着时间已近中午时分,可就是不见这两匹马的踪影。找得马都累了、饿了,鼻子里不时地“突、突”打着响鼻,喘着粗气,刨着地,说啥也不想再往前走了,不断地向主人点头示意,忽而又将头高高扬起,拽着马缰绳直向后坐去。其实,老李早就领悟到马的意图,无奈,只得把马背上的草料卸了下来喂马。老李靠着马站着,看着马咀嚼草料那个香劲儿就甭提了,他却什么吃的都没带。北方冬闲时节都吃两顿饭,不带那也正常,老李心想晚饭前能赶到家便是了。
马吃了个小半饱,老李只好赶紧上路继续找马。走得已快日落西山了,正当老李有些灰心丧气之时,前面却出现一个有简陋栏杆作围挡的马窝棚,老李下马前去探个虚实。不看则已,一看却令老李惊喜万分,原来丢失的那两匹马就在这栏杆里面。老李一眼就从马群中把这两匹马认了出来,然后发出一声特有的吆喝声,只见那两匹马转过头来竖起了耳朵,朝着吆喝声寻视,也一眼便认出了主人,将头高高扬起,前蹄扒向了栏杆,朝天发出几声颤抖的吼叫。老李骑的马也认出了同伴,真是息息相通,三匹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吼叫,老李那个高兴就甭提了。经过交涉,得知这两匹马是落了单才混入到这马群里来的,老李不知说啥才好,只是连连拱手鞠躬道谢,随后把两匹马带上笼头便纵身一跃,上马转过头来向家奔去了。
眼看天色已晚,经过一天的跋涉,老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感觉却是精疲力竭。一天都没吃东西了,既渴又饿,离家又这么远,越走天越黑,幸好走了不多时,月亮从东南山的背面爬了出来,这才勉强辨别方向。
不知走了多久,前面隐隐约约出现了零星的昏暗灯光,定睛看时却是几户荒凉得近乎破败的庄院。老李心里有些疑惑:这是走到哪儿来了呀?于是,他下了马,心想不如先进去讨口饭吃再说,便走进了其中一座庄院。庄院里荒凉不说,除了枯黄的蒿草和高高的芦苇,连拴马的桩子也找不到,只有一棵不高不矮的独树,像是榆树。老李把马缰绳往树干上一系,还剩点草料想再喂喂马,可那三匹马的耳朵马鬃直立,鼻子里直往外喷着粗气,说什么都不肯吃。老李纳闷,寻思着四处也没有狼啊,怪了,这马是怎么了?不管它,先找口饭吃填饱肚子再说,想罢推门便进了屋内。这屋内一披头散发的中年白衣女子,手持擀面杖,看样子正在做晚饭。没等主人说话,老李便把路过此地的经过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的意思是,实在饿得不行只想找口饭吃。那女子心领神会,便用擀面杖指了指面案上的面饼。她的意思是说吃这个可以吗?老李连连点头致谢:“好,好。”看样子做的是面片。
过了好一阵子却不见面片汤端上来,老李在屋里有些着急,毕竟路途尚远还要赶路,便扒着门缝向厨房看去。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那披头散发的女子把大腿放入了灶坑当柴火烧,烧得“吱吱”直冒油不说,还发出怪异的气味。老李连忙逃了出来,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马的跟前,解开马缰绳,一个箭步跨上马,扬起鞭子朝空中甩出一个炸响,大喊一声:“驾!”等老李的马跑出几十米远再回头看时,眼前昏暗而又清冷的月光下呈现的却是一片极荒凉的高高低低的坟丘,唯有坟头上蒿草芦苇及那棵弯弯的榆树依旧在寒风中战栗着。刚才那座庄院一转身的工夫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了去向。老李自是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此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到的家。
冬闲时节一到,老李便把马散放到野外去,据说这样放养的馬体质好毛色亮。一天,他放出去的马匹晚上回来一清点,竟然少了两匹,经过确认为一红一黑,正是老李的心爱之马。老李得知后特别心疼,晚饭没吃好不说,一宿翻来覆去睡不着,左右寻思着,这两匹马究竟去哪儿了?会不会被什么人偷去卖掉了?还是杀掉了?最坏最糟糕的可能都预测了个遍。次日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山,李枣马便急匆匆吃了口饭,饮好了马,又给马备好了半麻袋的草料,骑上一匹高头枣红大马,一扬鞭一溜烟地出了村,朝东南方向的大草甸子飞奔而去。
那年冬季北方干旱,时至深冬,大地却不见雪花飘落,草甸子一片枯黄,西北风一刮,翻起一道道波浪沙沙作响。天气特别干冷,西北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削一般,没过多久主人的脸便冻得有些紫萝卜色了。马走得快全身也都结满了霜,主人的脚冻得像猫咬似的,不得不下马徒步前行。边走老李边向广袤的四野不停地眺望、搜寻。偶尔也能发现一群低着头吃草的羊或零星的马匹、老牛什么的,走近一看却都不是。偶尔脚下还会蹚起一只受惊的大耳朵兔子,兔子一跃而出迅捷地跑掉了。老李也无心去观赏这些,有时他也会十分无奈地回过头来问大枣红马:“你说你的两个兄弟会在什么地方啊?”大枣红马只是乖乖地听,眨着大眼,似乎也能感知到主人此时的急切心情。
走出去差不多有小半天了,行程约摸也有二十里路开外了,村庄早就被身后那片黄色的草海淹没得无影无踪。眼看着时间已近中午时分,可就是不见这两匹马的踪影。找得马都累了、饿了,鼻子里不时地“突、突”打着响鼻,喘着粗气,刨着地,说啥也不想再往前走了,不断地向主人点头示意,忽而又将头高高扬起,拽着马缰绳直向后坐去。其实,老李早就领悟到马的意图,无奈,只得把马背上的草料卸了下来喂马。老李靠着马站着,看着马咀嚼草料那个香劲儿就甭提了,他却什么吃的都没带。北方冬闲时节都吃两顿饭,不带那也正常,老李心想晚饭前能赶到家便是了。
马吃了个小半饱,老李只好赶紧上路继续找马。走得已快日落西山了,正当老李有些灰心丧气之时,前面却出现一个有简陋栏杆作围挡的马窝棚,老李下马前去探个虚实。不看则已,一看却令老李惊喜万分,原来丢失的那两匹马就在这栏杆里面。老李一眼就从马群中把这两匹马认了出来,然后发出一声特有的吆喝声,只见那两匹马转过头来竖起了耳朵,朝着吆喝声寻视,也一眼便认出了主人,将头高高扬起,前蹄扒向了栏杆,朝天发出几声颤抖的吼叫。老李骑的马也认出了同伴,真是息息相通,三匹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吼叫,老李那个高兴就甭提了。经过交涉,得知这两匹马是落了单才混入到这马群里来的,老李不知说啥才好,只是连连拱手鞠躬道谢,随后把两匹马带上笼头便纵身一跃,上马转过头来向家奔去了。
眼看天色已晚,经过一天的跋涉,老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感觉却是精疲力竭。一天都没吃东西了,既渴又饿,离家又这么远,越走天越黑,幸好走了不多时,月亮从东南山的背面爬了出来,这才勉强辨别方向。
不知走了多久,前面隐隐约约出现了零星的昏暗灯光,定睛看时却是几户荒凉得近乎破败的庄院。老李心里有些疑惑:这是走到哪儿来了呀?于是,他下了马,心想不如先进去讨口饭吃再说,便走进了其中一座庄院。庄院里荒凉不说,除了枯黄的蒿草和高高的芦苇,连拴马的桩子也找不到,只有一棵不高不矮的独树,像是榆树。老李把马缰绳往树干上一系,还剩点草料想再喂喂马,可那三匹马的耳朵马鬃直立,鼻子里直往外喷着粗气,说什么都不肯吃。老李纳闷,寻思着四处也没有狼啊,怪了,这马是怎么了?不管它,先找口饭吃填饱肚子再说,想罢推门便进了屋内。这屋内一披头散发的中年白衣女子,手持擀面杖,看样子正在做晚饭。没等主人说话,老李便把路过此地的经过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的意思是,实在饿得不行只想找口饭吃。那女子心领神会,便用擀面杖指了指面案上的面饼。她的意思是说吃这个可以吗?老李连连点头致谢:“好,好。”看样子做的是面片。
过了好一阵子却不见面片汤端上来,老李在屋里有些着急,毕竟路途尚远还要赶路,便扒着门缝向厨房看去。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那披头散发的女子把大腿放入了灶坑当柴火烧,烧得“吱吱”直冒油不说,还发出怪异的气味。老李连忙逃了出来,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马的跟前,解开马缰绳,一个箭步跨上马,扬起鞭子朝空中甩出一个炸响,大喊一声:“驾!”等老李的马跑出几十米远再回头看时,眼前昏暗而又清冷的月光下呈现的却是一片极荒凉的高高低低的坟丘,唯有坟头上蒿草芦苇及那棵弯弯的榆树依旧在寒风中战栗着。刚才那座庄院一转身的工夫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了去向。老李自是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此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