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弃妇诗,是以女子因情感或婚姻关系破裂被男子遗弃或被离异为题材,反映女子的生活经历、心理情感变化的诗歌。《上山采蘼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首别开生面的弃妇诗,引起了学界的重视,长期以来对其文体的归属、主题及社会归因等问题争论不休,本文将其梳理,力图在古典作品中挖掘其时代意义,以期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一、诗歌文体归属问题
本篇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李昉《太平御览》引此诗作“古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未收录。此诗归属古诗还是乐府,研究者多有争议,但渐趋明确其为乐府诗。明代胡应麟《诗薮》中明确指出“《上山采蘼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禅妙,第稍与古诗不同,是当时的乐府体”。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说“所谓古诗本来大都是乐府歌辞,因为脱离了乐音,失去标题,才被泛称作古诗”,从文体传统分类来看,最为显著的区别是古诗工于抒情言志,而乐府以叙事为长。明代徐祯卿《谈艺录》也说:“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中国文学史》也多将其列入汉乐府中。如游国恩版指出:“此诗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袁行霈版点明:“收录在古诗类的《上山采蘼芜》实乃乐府诗,写的就是弃妇与故夫的邂逅。”乐府诗是社会底层“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内容反映的多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不同于古诗多写文人的人生追求与失意、男女的离愁;表现形式多为对话问答体,叙事截取生活片断,语言质朴浅直与乐府中街陌谣讴没有什么分别,不同于古诗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文人典雅的意蕴。《上山采蘼芜》以平民为主角,用生动的口语讲述弃妇的遭遇,情感自然流露,完全符合乐府诗的特点。
二、诗歌主题及悲剧归因之争
《上山采蘼芜》叙写一位弃妇从山上采摘蘼芜归来,在山下与故夫不期而遇的事件。双方邂逅是意外,毫无思想准备,在仅仅数十行的对话短篇中流露真情,女子没有痛心疾首、严厉指斥对方,男子也没有厌烦恼怒、横眉冷对,反而言谈中回忆往事、倾诉心曲。为何?完全不符合一般弃妇诗的常有格式。这也是它与众弃妇诗不同之处。
解读诗歌,离不开诗歌反映的主题。主题,是指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显现并贯穿于文学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本篇诗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主题争议有以下三个:
主题一是弃妇对男子的责难说,谴责男子喜新厌旧。如《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版指出女子“因无辜被弃,对喜新怨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中国社科所版认为“仅仅由于男子的喜新厌旧”导致了女子的悲剧;余冠英《乐府诗选》中也认为“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辛志贤等《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则说“揭露故夫喜新厌旧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葛晓音更是在《八代诗史》里强调男子喜新厌旧,“入木三分揭露男子卑鄙無耻的面目,妇女在家庭中不过是男子的玩物和织布的劳动力而已”,此类观点带有阶级论的色彩,影响力较大、较持久。但凡是喜新厌旧的男子,着眼点多在于女子新旧,勿论其他。诗中女子与新人“颜色类相似”,绝非因年老色衰、情意淡薄被抛弃;男子似乎对新人也没有多充分的喜欢之意,对于旧人也并非深恶痛绝。此责难男子喜新厌旧的观点已受多人批驳。
主题二是夫妻“被迫离异”,控诉封建礼教残害青年男女爱情婚姻。如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作品题解中“隐约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的心理”,个中缘由缺少充分解释。其后有近十篇文章对主题提出详细“新解”,文章多依据女子“长跪”举动,流露对故夫的温柔以待、恭敬有礼、眷念不已,情不自禁搭话“新人复如何”,男子应答结论为“新人不如故”,流露出了追悔莫及的情态。离异并非男子初衷,而是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成为令人同情的受害者。被迫离异的社会原因,论者观点多指向汉代社会的出妻制度,王达津、李文初、常效东、杨广琴、范正生、曹旭等人多围绕《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谈出妻原因。其一为女子无子被弃。持此论者多引用《神农本草经》来说明食用中药蘼芜可使妇女多生子。如范正生在其文章《
一、诗歌文体归属问题
本篇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李昉《太平御览》引此诗作“古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未收录。此诗归属古诗还是乐府,研究者多有争议,但渐趋明确其为乐府诗。明代胡应麟《诗薮》中明确指出“《上山采蘼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禅妙,第稍与古诗不同,是当时的乐府体”。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说“所谓古诗本来大都是乐府歌辞,因为脱离了乐音,失去标题,才被泛称作古诗”,从文体传统分类来看,最为显著的区别是古诗工于抒情言志,而乐府以叙事为长。明代徐祯卿《谈艺录》也说:“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中国文学史》也多将其列入汉乐府中。如游国恩版指出:“此诗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袁行霈版点明:“收录在古诗类的《上山采蘼芜》实乃乐府诗,写的就是弃妇与故夫的邂逅。”乐府诗是社会底层“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内容反映的多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不同于古诗多写文人的人生追求与失意、男女的离愁;表现形式多为对话问答体,叙事截取生活片断,语言质朴浅直与乐府中街陌谣讴没有什么分别,不同于古诗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文人典雅的意蕴。《上山采蘼芜》以平民为主角,用生动的口语讲述弃妇的遭遇,情感自然流露,完全符合乐府诗的特点。
二、诗歌主题及悲剧归因之争
《上山采蘼芜》叙写一位弃妇从山上采摘蘼芜归来,在山下与故夫不期而遇的事件。双方邂逅是意外,毫无思想准备,在仅仅数十行的对话短篇中流露真情,女子没有痛心疾首、严厉指斥对方,男子也没有厌烦恼怒、横眉冷对,反而言谈中回忆往事、倾诉心曲。为何?完全不符合一般弃妇诗的常有格式。这也是它与众弃妇诗不同之处。
解读诗歌,离不开诗歌反映的主题。主题,是指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显现并贯穿于文学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本篇诗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主题争议有以下三个:
主题一是弃妇对男子的责难说,谴责男子喜新厌旧。如《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版指出女子“因无辜被弃,对喜新怨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中国社科所版认为“仅仅由于男子的喜新厌旧”导致了女子的悲剧;余冠英《乐府诗选》中也认为“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辛志贤等《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则说“揭露故夫喜新厌旧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葛晓音更是在《八代诗史》里强调男子喜新厌旧,“入木三分揭露男子卑鄙無耻的面目,妇女在家庭中不过是男子的玩物和织布的劳动力而已”,此类观点带有阶级论的色彩,影响力较大、较持久。但凡是喜新厌旧的男子,着眼点多在于女子新旧,勿论其他。诗中女子与新人“颜色类相似”,绝非因年老色衰、情意淡薄被抛弃;男子似乎对新人也没有多充分的喜欢之意,对于旧人也并非深恶痛绝。此责难男子喜新厌旧的观点已受多人批驳。
主题二是夫妻“被迫离异”,控诉封建礼教残害青年男女爱情婚姻。如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作品题解中“隐约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的心理”,个中缘由缺少充分解释。其后有近十篇文章对主题提出详细“新解”,文章多依据女子“长跪”举动,流露对故夫的温柔以待、恭敬有礼、眷念不已,情不自禁搭话“新人复如何”,男子应答结论为“新人不如故”,流露出了追悔莫及的情态。离异并非男子初衷,而是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成为令人同情的受害者。被迫离异的社会原因,论者观点多指向汉代社会的出妻制度,王达津、李文初、常效东、杨广琴、范正生、曹旭等人多围绕《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谈出妻原因。其一为女子无子被弃。持此论者多引用《神农本草经》来说明食用中药蘼芜可使妇女多生子。如范正生在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