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的创作特征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l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遇秋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是其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手风琴协奏曲。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这部作品的创作特色与技法,对于手风琴创作、教学与演奏具有重要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手风琴;协奏曲;李遇秋;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合理使用音乐标题
  “标题音乐是指讲述故事、表现文学概念或描绘画面、场景的器乐作品”。通过作曲家给出的文字信息,可以知道作品要表现的基本内容和方向,而不至于和作曲家的意图发生偏离。音乐标题可以帮助演奏者在清楚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联想,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献给母亲们》这部协奏曲以抗战为题材,再加以“献给母亲们”为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充分理解作曲家表现抗战中“为祖国人民的解放,无数先烈献出了生命,无数母亲献出儿女”的意图,以此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歌颂母亲的伟大。然后,可以根据不同的音响效果,想象抗战时期的各种情景和场面,更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
  二、以民族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国民族众多,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语言、文字和艺术。这些都成为作曲家创作的源泉和财富。李遇秋先生经常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去采风,并大量吸收各民族的优秀音乐素材进行创作。这部协奏曲的第二、三乐章的主题就是典型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第二乐章运用少数民族特有的“交叉调式”;第三乐章则取材于少数民族舞蹈音乐,吸取少数民族乐器芦笙的发音特点进行创作。
  (一)民族调式方面
  民族调式体现着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李遇秋在作品《献给母亲们》中,大量使用民族调式,使作品极具“中国味”。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运用五声羽调式,表现旋律的和谐与优美;展开部则运用民族六声、七声调式表现出戏剧性矛盾冲突,增强了音乐发展的动力。第三乐章主题则使用bB宫六声调式,刻画出人们欢乐的舞蹈场面;副部主题运用D羽七声调式(清乐),表现出欢乐的芦笙合奏的场面。第二乐章主题使用了特殊调式——G宫与G羽交叉使用的调式。主题前半部为G宫六声调式(加清角),后半部为G羽五声调式。旋律恬静、优美,富有田园韵味,而又不失豪放、洒脱。交叉调式为音乐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并使旋律保持新鲜感。
  (二)民族和声方面
  李遇秋先生多年以来探索、研究手风琴民族化创作,和声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部协奏曲中尤其第二、三乐章充分体现了民族化和声的特征。四度、五度和声的运用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避免了三度叠置从而适应五声民族调式的特点,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协奏曲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运用了四度叠置,使得音乐清新、纯净,富有民族特色。第三乐章的第20小节,运用三个以上的音按四度关系顺叠,是李遇秋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获得了浑厚、充实的音响效果及较强的推动力。
  一个八度内包含两组纯四度的顺叠,是四度和声的另一种形式。由于这种结构与我国民族弦乐器的空弦形式相同,所以极具民族韵味。
  三、西洋曲式结构的运用与突破
  西洋传统的曲式结构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有着一套逻辑严密的创作规范,调性布局和主题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结构类型有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等等。协奏曲《献给母亲们》三个乐章都是用西洋曲式结构创作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但是,作曲家在运用西洋曲式结构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突破。
  (一)调性方面
  西洋传统奏鸣曲式对各部分的调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呈示部中,主部是大调,副部则在属调出现;主部是小调,则副部往往用关系大调。展开部的调性通常较为复杂,以下属方向转调为多见。再现部调性特点是副部服从主调,主部和副部在调性上取得统一(即调性服从),体现出调性矛盾解决的过程。李遇秋先生在这部作品中抛弃了一部分调性规则,进行大胆突破。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二副部主题不在属调或平行调上,而是在关系较远的E大调(或称为E宫调)上;展开部的调性运用较多,也进行了多次转调,但下属调(c小调或C羽调)始终没有出现,而是运用关系相对较远的调;再现部的副部较短,调性并没有回到主调上,而是过渡到尾声。第三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为bB宫调式(或bB大调),副部主题应该用F宫调式(或F大调),却用了D羽调;展开部中也没有用下属调bE宫调式(或bE宫调),而是使用D羽调和A大调;再现部副部主题调性也没有回到主调上,而是bB羽调式。
  (二)结构方面
  完整的奏鸣曲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再现部通常依次再现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奏鸣曲式除了基本结构外,有时还包含引子和尾声。但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进行了大胆创新。在第一乐章中呈示部省略结束部,由副部直接进入展开部;再现部省略连接部和副部,而是把副部材料放入尾声做进一步的发展;第一乐章的引子,已经超出附属结构的性质,呈独立结构,并形成乐思;第三乐章再现部中,省略连接部,由主部直接到副部并减缩副部规模;三个乐章的尾声规模都较大,呈独立结构,形成乐思,并引入音乐材料进行发展,形成“第二展开部”。
  四、手风琴特殊技巧的运用
  手风琴是一件极具特色的键盘和声乐器,具备特有的演奏技巧。当代欧洲一些国家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又发掘出一部分特殊技巧(我们称为现代技巧),主要有拍风箱、拍键盘、按变音器、按放气孔等,多见于西洋现代音乐手风琴作品中。手风琴特殊技巧的运用,对于音乐的表现至关重要,它可以获得较为特殊的音响效果,拓宽了手风琴的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表现民族风格,李遇秋在创作中,大胆运用手风琴多种演奏技巧,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手风琴音乐。这部作品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手风琴特有的技巧:
  (一)变音器
  变音器是手风琴特有的装置,通过变换进气位置而改变音色,可以模仿出多种乐器的音色。变音器对于音乐表现至关重要,它拓宽了手风琴的表现力,使手风琴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小型乐队。第一乐章里引子主题、副部、主部主题再现使用全开音色,奏出强壮、浑厚的音色,表现出主题的悲壮、庄严。华彩乐句、呈示部主部主题使用小提琴音色,表现了柔美、抒情的音调;展开部第三阶段使用风琴音色,使音乐富有幻想色彩。第二乐章里主部主题分别运用单簧管和风琴音色,表现出情绪的变化和音乐的层次感。第三乐章主部主题使用小风笛音色,奏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副部主题运用单簧管音色,奏出富有芦笙风格的音调。
  (二)轮指
  轮指是手风琴常见技巧之一,就是相邻的几个音重复出现时,用不同的手指演奏。“轮指所发出的音具有顿音效果。”第三乐章主部第三部分,作曲家运用大量轮指技巧,烘托出热烈、欢乐的舞蹈场面。
  (三)抖風箱
  “抖风箱是靠风箱在短距离内的快速往返,产生一种连续不断而短促有力的声音,它可以表现战士行军的节奏、飞速运行的火车、微微颤动的树叶等音乐画面。”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运用抖风箱,模仿出芦笙的发音特点,使音乐绘声绘色;尾声里的抖风箱则表现出热烈、欢舞的情绪,把音乐推向高潮。
  李遇秋在创作方面不拘一格,形成独树一帜的民族化创作风格。作品有机融汇西洋传统曲式与民族化元素进行创作,彰显出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思维。对于手风琴创作具有开拓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采用壳聚糖乙酸胶液置于贮浆罐内高速离心喷甩与旋转磁场及磁性转子形成凝固浴旋转涡流的方法,将喷甩出的壳聚糖胶液丝流与同向转动的涡流内壁接触而被拉伸并定型。在旋转浴液
介绍了聚丙烯腈纤维在生物医学、高吸水树脂、离子交换树脂、污染控制、抗菌消臭、固体高聚物电解质及过滤与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提出了聚丙烯腈单分子膜研究的方向.
使用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对羊毛织物进行整理,再用活性染料对整理后的羊毛织物染色,并借助SEM、FTIR对纤维表面形貌和羊毛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和羊毛纤维发生孓化学反
从减少PVA用量出发,对14.58tex竹纤纱进行6种浆料配方的对比上浆实验,分别测定各配方的浆膜、浆液性能和上浆纱的浆纱质量,从中优选出了较为合理的浆料配方.不仅能满足织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