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提供了重要渠道。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网络就业服务存在刚性机制不健全和柔性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如何实施和发展网络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成为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就业服务;刚性机制;柔性机制;对策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要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更要加强信息公布和就业指导等服务体系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服务是一把双刃剑,就业指导中存在若干薄弱环节,如何实施和发展网络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成为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化现状
高校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就业指导是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的新尝试,是对传统就业指导方式的发展与延伸,更是今后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纵观国内外,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在就业服务中的推动作用,并将网络“虚拟”的就业指导提升至与传统“实体”的就业指导同等地位。例如,美国政府投资建立了统一的就业网站,为雇佣双方提供交流平台;德国国家劳动总局及各州联邦政府劳动局特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处,并附属一个信息中心,建立了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等[1]。我国自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后,教育部要求各地方、各高校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2]。目前,90%以上的本科院校已经开通就业网,使就业工作网络化进入了正常的运行轨道。
以浙江省为例,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2008年11月,省教育厅全面启动了“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力争把它打造成为就业信息丰富、诚信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受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青睐的三位一体的网络就业市场。“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主要包括招聘系统、办事指南、就业指导三大功能模块。招聘系统主要由学生信息和企业信息组成。学生信息中的基础数据表和综合素质表由学校、省教育厅权威确认,个性化简历由学生自行填写。企业信息包括企业概况、招聘信息等内容。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2010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了“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办事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管理,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通过网上就业市场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录入、查询、修改,而且有利于学校对生源分布、专业分布、就业状况等进行分析和统计。
网络的普及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和高效。同时,学校、学生、政府、用人单位都公平地享受网络提供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但是,高校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服务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现象,并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部分高校对于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二、高校开展网络就业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建立了校级与院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网络,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广泛收集资源、发布信息,为同学们提供大量信息,对促进学生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国的网络就业指导发展迅速,但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对于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各有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方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与社会在就业指导网络资源整合方面的合作有待加强[3]。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网络就业指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网站信息发布的审核方式有待改进;学校就业指导网站缺乏运行机制[4]。本文认为,我国网络就业指导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
1.刚性机制不健全
第一,网络技术设施不健全,达不到就业指导网络化标准。网络技术设施建设是运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源”与“本”。然而,我国高校的网络设施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技术平台,不同层级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网络建设的覆盖面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贫困地区很难享受网络发展带来的便利;其次,网页设置较为简单,功能不齐全,缩小了学生选择的范围;再次,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而且更新速度慢,内容单一、滞后,无法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最后,网络维护欠缺,不能及时处理网络运行中的问题。鉴于上述认识,我国网络建设的程度远无法满足就业指导网络化的操作技术要求。
第二,网络监督体系不完善,容易发布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网络具有固有的缺点,无法自动屏蔽各类不良信息的传入,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这为学生利用网络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离不开良好的监督体系。通过监督最大限度过滤和筛选信息,提高信息质量,提升网络指导的效用。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监督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监督体制,网络使用的安全无法保证。若学生选择不当,很容易削弱学生对网络的信任度,不利于网络就业指导的长远发展。
第三,网络就业指导体系缺失,不能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体系难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应有作用。网络就业指导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而不是随机、临时的信息交流。我国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起步较晚,网络建设的条件仍没有完全具备,完善体系的建立更无从谈起。这就直接导致了网络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制度进行指导与规制,大大增加了网络使用的风险。
2.柔性机制不完善
第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缺乏对就业指导的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事该项工作,因为专业才能保证质量。然而,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担任,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参与度不够,在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下,并非所有辅导员都能圆满完成这项任务。这就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三类问题:首先,计算机水平没有达到相应要求,无法及时开展工作;其次,无法及时对信息进行辨别、整合与梳理;再次,日常事务繁杂,抽不出足够时间进行信息的筛选、甄别工作。
第二,学生的素质因人而异,并非全部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首先,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网络利用水平的高低;其次,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时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再次,个别学生自制力弱,利用网络消磨时间,没有充分网络提供的有效资源。这些问题都直接决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职业规划与择业的深度与广度。
综上,我国网络就业指导工作在制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都存在不足,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人员参与都没能达到应有的标准,这一方面为网络在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表明我国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指导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应客观评价我国网络就业指导取得的成绩,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为就业指导模式的完善奠定基础。
三、网络时代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对策
1.更新就业观念,与时俱进,重视网络阵地建设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推崇的一种沟通、消费、娱乐的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正在改变,逐步形成就业网络化和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化的新局面。网络以其信息量大、成本低、时效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青睐,而网络求职也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架起了一座信息沟通桥梁。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汇集了大量数据、视频、时事信息、政策等,方便学生及时获取信息。针对网络时代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观念,抓住机遇,自觉、主动地跟上时代的潮流,理解和认识网络的普及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这个阵地,以新的视角,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切实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效果。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技术支持保障
良好的技术支持是初始条件。高校应积极投资建设高速光纤互联校园网、将所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和学生宿舍联入互联网,各院系在网上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网络主页,当好就业指导的“主人翁”,并且以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公寓中心网站为依托,建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5]。网络技术设施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乃至政府都应当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支持。扩大网络适用范围,减少无法利用网络的尴尬;拓展网页建设的深度与广度,通过不同层级、相关网络的链接,使网页功能齐全化、信息多元化、实效化以及维护及时化。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应对网络就业指导提出的挑战。
3.建设健全的监督体系,维护网络安全稳定
从某种程度讲,监督体系是网络就业指导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第一防线指的是对网上公布信息的筛选、审核;最后一道防线则指监督体系对网上就业指导的全程监管,是保证参与者上传或者使用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可见,只有监督到位才能维护参与者的利益,增强不同主体之间的信任,推动网络就业指导的建立与完善。这一方面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参与者共同努力,指导教师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审核等工作,学生提高分辨信息的能力,积极为监督体系的完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增强网站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功能,保持网站生命力
虽然我国高校建设的就业指导网站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过分强调信息的发布,忽略了网站的互动功能建设和自身桥梁作用。就业指导网站是联系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是提供双向选择的重要途径,因此评价高校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就业指导网站是否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同时,网站的指导性和服务性是决定网上就业指导工作生命力的关键。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互动功能建设,开设BBS、在线答疑、沙龙、名师访谈等栏目,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掌解学生的动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除了开辟互动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网站建立专业的培训和测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满足近期职业发展需求和阶段性职业规划设计的相关服务。通过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而且能够保证双方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现场招聘会的基础上,分行业、分专业地整理毕业生信息、岗位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深化网络服务功能,组织开展专业化的“网络招聘会”活动,保障信息质量,提高网络招聘成功率。同时,就业指导人员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QQ、飞信等群发就业信息,实现快捷的就业服务。
5.坚持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实效
高校就业工作网络化在硬件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还需要良好的软件资源。众所周知,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是引导与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角色。网络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就业工作队伍作为软性机制保障。所谓指导教师专业化指进行网络就业指导的教师应是熟练操作计算机,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研究与辅导的专业人才。教师的专业化是实现网络就业指导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也是开展网络指导用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下列素质:首先,要有全局观,能够把握当前就业工作的新形势,能够全方位掌握信息,整合资源,对待网络技术要积极学习并善于利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其次,能够高效进行信息的筛选和辨别工作,严格审核所发布信息的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时更新信息,做到与时俱进;再次,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分阶段、分类型发布信息;最后,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在求职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安全。就业工作的网络化要求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具备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和一定的技术开发技能,为高校就业工作进一步开展奠定深厚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结语
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构建这个系统工程又是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网络的广泛应用有利于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化格局的形成。正视网络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解决网络化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重视与加强网络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力,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小曼.现阶段高校就业网络建设浅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0,10.
[2]袁庆宏,刘昌苹.国内外网络招聘行业现状分析——兼论我国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概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
[3]肖建彬,杨帆.关于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5,5:
85-86.
[4]童玲,陈腊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l3:56.
[5]江玲,张小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网络就业服务;刚性机制;柔性机制;对策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要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更要加强信息公布和就业指导等服务体系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服务是一把双刃剑,就业指导中存在若干薄弱环节,如何实施和发展网络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成为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化现状
高校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就业指导是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的新尝试,是对传统就业指导方式的发展与延伸,更是今后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纵观国内外,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在就业服务中的推动作用,并将网络“虚拟”的就业指导提升至与传统“实体”的就业指导同等地位。例如,美国政府投资建立了统一的就业网站,为雇佣双方提供交流平台;德国国家劳动总局及各州联邦政府劳动局特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处,并附属一个信息中心,建立了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等[1]。我国自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后,教育部要求各地方、各高校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2]。目前,90%以上的本科院校已经开通就业网,使就业工作网络化进入了正常的运行轨道。
以浙江省为例,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2008年11月,省教育厅全面启动了“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力争把它打造成为就业信息丰富、诚信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受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青睐的三位一体的网络就业市场。“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主要包括招聘系统、办事指南、就业指导三大功能模块。招聘系统主要由学生信息和企业信息组成。学生信息中的基础数据表和综合素质表由学校、省教育厅权威确认,个性化简历由学生自行填写。企业信息包括企业概况、招聘信息等内容。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2010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了“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办事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管理,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通过网上就业市场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录入、查询、修改,而且有利于学校对生源分布、专业分布、就业状况等进行分析和统计。
网络的普及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和高效。同时,学校、学生、政府、用人单位都公平地享受网络提供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但是,高校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服务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现象,并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部分高校对于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二、高校开展网络就业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建立了校级与院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网络,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广泛收集资源、发布信息,为同学们提供大量信息,对促进学生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国的网络就业指导发展迅速,但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对于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各有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方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与社会在就业指导网络资源整合方面的合作有待加强[3]。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网络就业指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网站信息发布的审核方式有待改进;学校就业指导网站缺乏运行机制[4]。本文认为,我国网络就业指导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
1.刚性机制不健全
第一,网络技术设施不健全,达不到就业指导网络化标准。网络技术设施建设是运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源”与“本”。然而,我国高校的网络设施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技术平台,不同层级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网络建设的覆盖面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贫困地区很难享受网络发展带来的便利;其次,网页设置较为简单,功能不齐全,缩小了学生选择的范围;再次,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而且更新速度慢,内容单一、滞后,无法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最后,网络维护欠缺,不能及时处理网络运行中的问题。鉴于上述认识,我国网络建设的程度远无法满足就业指导网络化的操作技术要求。
第二,网络监督体系不完善,容易发布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网络具有固有的缺点,无法自动屏蔽各类不良信息的传入,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这为学生利用网络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离不开良好的监督体系。通过监督最大限度过滤和筛选信息,提高信息质量,提升网络指导的效用。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监督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监督体制,网络使用的安全无法保证。若学生选择不当,很容易削弱学生对网络的信任度,不利于网络就业指导的长远发展。
第三,网络就业指导体系缺失,不能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体系难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应有作用。网络就业指导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而不是随机、临时的信息交流。我国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起步较晚,网络建设的条件仍没有完全具备,完善体系的建立更无从谈起。这就直接导致了网络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制度进行指导与规制,大大增加了网络使用的风险。
2.柔性机制不完善
第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缺乏对就业指导的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事该项工作,因为专业才能保证质量。然而,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担任,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参与度不够,在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下,并非所有辅导员都能圆满完成这项任务。这就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三类问题:首先,计算机水平没有达到相应要求,无法及时开展工作;其次,无法及时对信息进行辨别、整合与梳理;再次,日常事务繁杂,抽不出足够时间进行信息的筛选、甄别工作。
第二,学生的素质因人而异,并非全部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首先,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网络利用水平的高低;其次,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时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再次,个别学生自制力弱,利用网络消磨时间,没有充分网络提供的有效资源。这些问题都直接决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职业规划与择业的深度与广度。
综上,我国网络就业指导工作在制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都存在不足,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人员参与都没能达到应有的标准,这一方面为网络在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表明我国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指导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应客观评价我国网络就业指导取得的成绩,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为就业指导模式的完善奠定基础。
三、网络时代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对策
1.更新就业观念,与时俱进,重视网络阵地建设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推崇的一种沟通、消费、娱乐的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正在改变,逐步形成就业网络化和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化的新局面。网络以其信息量大、成本低、时效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青睐,而网络求职也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架起了一座信息沟通桥梁。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汇集了大量数据、视频、时事信息、政策等,方便学生及时获取信息。针对网络时代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观念,抓住机遇,自觉、主动地跟上时代的潮流,理解和认识网络的普及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这个阵地,以新的视角,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切实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效果。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技术支持保障
良好的技术支持是初始条件。高校应积极投资建设高速光纤互联校园网、将所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和学生宿舍联入互联网,各院系在网上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网络主页,当好就业指导的“主人翁”,并且以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公寓中心网站为依托,建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5]。网络技术设施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乃至政府都应当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支持。扩大网络适用范围,减少无法利用网络的尴尬;拓展网页建设的深度与广度,通过不同层级、相关网络的链接,使网页功能齐全化、信息多元化、实效化以及维护及时化。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应对网络就业指导提出的挑战。
3.建设健全的监督体系,维护网络安全稳定
从某种程度讲,监督体系是网络就业指导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第一防线指的是对网上公布信息的筛选、审核;最后一道防线则指监督体系对网上就业指导的全程监管,是保证参与者上传或者使用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可见,只有监督到位才能维护参与者的利益,增强不同主体之间的信任,推动网络就业指导的建立与完善。这一方面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参与者共同努力,指导教师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审核等工作,学生提高分辨信息的能力,积极为监督体系的完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增强网站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功能,保持网站生命力
虽然我国高校建设的就业指导网站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过分强调信息的发布,忽略了网站的互动功能建设和自身桥梁作用。就业指导网站是联系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是提供双向选择的重要途径,因此评价高校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就业指导网站是否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同时,网站的指导性和服务性是决定网上就业指导工作生命力的关键。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互动功能建设,开设BBS、在线答疑、沙龙、名师访谈等栏目,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掌解学生的动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除了开辟互动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网站建立专业的培训和测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满足近期职业发展需求和阶段性职业规划设计的相关服务。通过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而且能够保证双方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现场招聘会的基础上,分行业、分专业地整理毕业生信息、岗位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深化网络服务功能,组织开展专业化的“网络招聘会”活动,保障信息质量,提高网络招聘成功率。同时,就业指导人员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QQ、飞信等群发就业信息,实现快捷的就业服务。
5.坚持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实效
高校就业工作网络化在硬件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还需要良好的软件资源。众所周知,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是引导与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角色。网络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就业工作队伍作为软性机制保障。所谓指导教师专业化指进行网络就业指导的教师应是熟练操作计算机,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研究与辅导的专业人才。教师的专业化是实现网络就业指导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也是开展网络指导用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下列素质:首先,要有全局观,能够把握当前就业工作的新形势,能够全方位掌握信息,整合资源,对待网络技术要积极学习并善于利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其次,能够高效进行信息的筛选和辨别工作,严格审核所发布信息的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时更新信息,做到与时俱进;再次,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分阶段、分类型发布信息;最后,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在求职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安全。就业工作的网络化要求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具备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和一定的技术开发技能,为高校就业工作进一步开展奠定深厚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结语
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构建这个系统工程又是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网络的广泛应用有利于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化格局的形成。正视网络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解决网络化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重视与加强网络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力,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小曼.现阶段高校就业网络建设浅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0,10.
[2]袁庆宏,刘昌苹.国内外网络招聘行业现状分析——兼论我国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概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
[3]肖建彬,杨帆.关于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5,5:
85-86.
[4]童玲,陈腊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l3:56.
[5]江玲,张小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