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历史、以往作品影响和情感偏向等因素,中国当代抗日小说对日人军人的描写有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军事状况、日常生活、精神表现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有明显对立点。形象构成机制也有一定特点,且小说多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也有根据影视作品改编小说的情况。作品间优缺点较相似,通过影视化分析寻求解决“抗日神剧”现象的方法。本文选取本文以《特战先驱》、《谍战上海滩》、《亮剑》《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四部小说为例。
关键词:当代;抗日小说;日本形象
一、小说中日本模式化形象形成的原因
前期作品的影响。四部小说都为2000年之后的当代抗日小说。这类小说距离抗日时期已经有近60年的距离,对抗日时期包括新中国前期的抗日主体作品有沿袭也有不同。小说将当代小说特色与抗日小说的特点相结合,一方面沿袭之前抗日作品中中日两种形象的两极化形态,一方面又拥有现代小说的强叙事性和电影分镜头式描述。抗战时期抗日文学是文学主流,以日本军人为主要描写对象,作家大多亲身经历过抗战的残酷,故日本人形象多片面被描写为面目狰狞、杀人如麻,建国之后文学创作呈现高度政治色彩的状态,由于作家对历史大多还是参考抗日时期的作品,故延续了片面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与作者情感倾向。异国形象往往是已存在的异国原型和本国在两国接触中形成印象的结合体之上的再塑造,是本国认知上对异国的再现。故这类小说中的日本形象便是在中国意识形态下,拥有一定模式化特点的异国形象。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带来的伤痛代代延续,负面倾向在所难免。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从常用的“鬼子“”小日本“”这些称呼就可看出,当作者情感偏向负面,作品基调也随之抬高中国人的精神而贬低日本人的暴虐。
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外开放,日本人的形象也在作家的眼中丰富圆润起来。所以当代的小说虽然还有两极化的特征,但日本人的形象不再只有野蛮粗鲁,而是有了多样化、丰满化趋势。
二、小说中日本军人形象
日本军人的形象特点在这类作品中表现为三个对立点:
1.军事装备精良、人数占上风且作战能力高,但因为冲动自大频频陷入战败。
小说中日军往往装备精良,有坦克、迫击炮等高威慑力武器,对于有习武传统的日本来说,单兵作战、徒手拼杀的能力也很高:“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几乎每个士兵都长的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无论是突刺还是个档,手臂上都带着一种训练有素的爆发力。”(《亮剑》)但军事力量强的日本军队,屡次遭到来自中国军队的灭顶之灾:“归田小队目前已阵亡了小队长一下共19名地沟军人!另有7人重伤!分出14人抬重伤员后,这個小对剩下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特战先驱》)上面的例子就是日本小队被突然袭击之后失去思考力惨遭灭口的例子。
2.日常生活极度注重礼节,却对国人异常蔑视和残暴。
小说中的日本人极其热爱娱乐。建立俱乐部、建立大舞台、办武馆……且有很多其极度注意礼节的描写:出席重大娱乐场合时,一定会换上和服、下级见到上级一定是弓着腰说话……但这更是对比出其对国的践踏。“在他(大山勇夫)看来中国人就是一群没有教养的野蛮人……他们只会在族群里面相互猜忌,互相争斗,像一窝互相撕咬的狗,他们根本不配让高贵的日本人同情和可怜,他们天生就应该是奴隶,是猪猡!”(《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还有很多关于日本军人糟践中国妇女的例子也在小说中屡见不鲜,也有小说会将生化武器写入小说情节中,通过日本人拿中国人做活体实验表现其残酷。
3.武士道精神强,但相互信任度极低。
日本军人有极强的牺牲精神,作为极端牺牲主义践行者的日本人,是坚决的不投降主义,面对战败,他们通常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小说中常常出现对其切腹自尽的描写:“知道大势已去的池田,正敞怀露胸穿着衬衣,跪在地上, 一把指挥刀已经“扑哧”一声——长刀直入了他的肚腹,污血喷溅而出。”(《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但日本军人之间信任度极低:“在日本军政界,陆海军不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虽然没有公开的拔刀相向,但是,明争暗斗随时都在上演。”(《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且在小说中总是高军衔的日本女性军人,她们有着更强的能力,对男性的极其不信任认为其一事无成:“从隶属关系上来说,他(宫西中一/男)虽然不受山下(女)限制,但无形中,她那双魔手却在暗地里摆布和操纵着他的命运。”
三、 小说影视化改编简单分析
现如今抗战小说改编影视剧是屡见不鲜,这类小说的写法已经偏于影视化,本身具有完整清晰的情节,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完整,人物特征突出饱满,人物之间的关系描述明确。故在转变为影视剧的难度较低。
虽然相比其他的小说,抗战主题的小说更容易被改编,但电视剧与小说在人物表现方面还是存在不同:
1.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叙述为主,电视剧表现手法以对白和表演为主。
小说中,作者可以根据环境、背景、人物心理的完成对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在影视剧中,人物形象更依靠台词和演技,所以会造成影视剧中的表现大过小说描述的情况,出现“手撕鬼子”等神剧情节。
2. 电视剧的人物关系链往往要比小说完整。
小说在人物关系的搭建上自由度比较大,人物的出现和消失都没有电视剧那么严格。但电视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必须有他的合理性,所以在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时为了完成人物关系链的搭建,会有人物、情节的添加删减。由此也产生了电视剧与小说表意不一致的情况。
总而言之,历史小说的应该重视对历史的还原,当一部历史小说想象大于事实,便会对读者产生认知误导。影视化改编也应遵从此要求。
参考文献:
《特战先驱》业余狙击手,2010年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改编为电视剧《雪豹》
《谍战上海滩》张勇,201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改编为电视剧《伪装者》
《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刘晓波、刘彦麟、付会敏,2010年海天出版社,2010年由刘晓波、刘彦鳞、付会敏整理为小说
《亮剑》都梁,2014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5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亮剑》
关键词:当代;抗日小说;日本形象
一、小说中日本模式化形象形成的原因
前期作品的影响。四部小说都为2000年之后的当代抗日小说。这类小说距离抗日时期已经有近60年的距离,对抗日时期包括新中国前期的抗日主体作品有沿袭也有不同。小说将当代小说特色与抗日小说的特点相结合,一方面沿袭之前抗日作品中中日两种形象的两极化形态,一方面又拥有现代小说的强叙事性和电影分镜头式描述。抗战时期抗日文学是文学主流,以日本军人为主要描写对象,作家大多亲身经历过抗战的残酷,故日本人形象多片面被描写为面目狰狞、杀人如麻,建国之后文学创作呈现高度政治色彩的状态,由于作家对历史大多还是参考抗日时期的作品,故延续了片面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与作者情感倾向。异国形象往往是已存在的异国原型和本国在两国接触中形成印象的结合体之上的再塑造,是本国认知上对异国的再现。故这类小说中的日本形象便是在中国意识形态下,拥有一定模式化特点的异国形象。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带来的伤痛代代延续,负面倾向在所难免。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从常用的“鬼子“”小日本“”这些称呼就可看出,当作者情感偏向负面,作品基调也随之抬高中国人的精神而贬低日本人的暴虐。
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外开放,日本人的形象也在作家的眼中丰富圆润起来。所以当代的小说虽然还有两极化的特征,但日本人的形象不再只有野蛮粗鲁,而是有了多样化、丰满化趋势。
二、小说中日本军人形象
日本军人的形象特点在这类作品中表现为三个对立点:
1.军事装备精良、人数占上风且作战能力高,但因为冲动自大频频陷入战败。
小说中日军往往装备精良,有坦克、迫击炮等高威慑力武器,对于有习武传统的日本来说,单兵作战、徒手拼杀的能力也很高:“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几乎每个士兵都长的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无论是突刺还是个档,手臂上都带着一种训练有素的爆发力。”(《亮剑》)但军事力量强的日本军队,屡次遭到来自中国军队的灭顶之灾:“归田小队目前已阵亡了小队长一下共19名地沟军人!另有7人重伤!分出14人抬重伤员后,这個小对剩下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特战先驱》)上面的例子就是日本小队被突然袭击之后失去思考力惨遭灭口的例子。
2.日常生活极度注重礼节,却对国人异常蔑视和残暴。
小说中的日本人极其热爱娱乐。建立俱乐部、建立大舞台、办武馆……且有很多其极度注意礼节的描写:出席重大娱乐场合时,一定会换上和服、下级见到上级一定是弓着腰说话……但这更是对比出其对国的践踏。“在他(大山勇夫)看来中国人就是一群没有教养的野蛮人……他们只会在族群里面相互猜忌,互相争斗,像一窝互相撕咬的狗,他们根本不配让高贵的日本人同情和可怜,他们天生就应该是奴隶,是猪猡!”(《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还有很多关于日本军人糟践中国妇女的例子也在小说中屡见不鲜,也有小说会将生化武器写入小说情节中,通过日本人拿中国人做活体实验表现其残酷。
3.武士道精神强,但相互信任度极低。
日本军人有极强的牺牲精神,作为极端牺牲主义践行者的日本人,是坚决的不投降主义,面对战败,他们通常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小说中常常出现对其切腹自尽的描写:“知道大势已去的池田,正敞怀露胸穿着衬衣,跪在地上, 一把指挥刀已经“扑哧”一声——长刀直入了他的肚腹,污血喷溅而出。”(《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但日本军人之间信任度极低:“在日本军政界,陆海军不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虽然没有公开的拔刀相向,但是,明争暗斗随时都在上演。”(《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且在小说中总是高军衔的日本女性军人,她们有着更强的能力,对男性的极其不信任认为其一事无成:“从隶属关系上来说,他(宫西中一/男)虽然不受山下(女)限制,但无形中,她那双魔手却在暗地里摆布和操纵着他的命运。”
三、 小说影视化改编简单分析
现如今抗战小说改编影视剧是屡见不鲜,这类小说的写法已经偏于影视化,本身具有完整清晰的情节,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完整,人物特征突出饱满,人物之间的关系描述明确。故在转变为影视剧的难度较低。
虽然相比其他的小说,抗战主题的小说更容易被改编,但电视剧与小说在人物表现方面还是存在不同:
1.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叙述为主,电视剧表现手法以对白和表演为主。
小说中,作者可以根据环境、背景、人物心理的完成对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在影视剧中,人物形象更依靠台词和演技,所以会造成影视剧中的表现大过小说描述的情况,出现“手撕鬼子”等神剧情节。
2. 电视剧的人物关系链往往要比小说完整。
小说在人物关系的搭建上自由度比较大,人物的出现和消失都没有电视剧那么严格。但电视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必须有他的合理性,所以在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时为了完成人物关系链的搭建,会有人物、情节的添加删减。由此也产生了电视剧与小说表意不一致的情况。
总而言之,历史小说的应该重视对历史的还原,当一部历史小说想象大于事实,便会对读者产生认知误导。影视化改编也应遵从此要求。
参考文献:
《特战先驱》业余狙击手,2010年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改编为电视剧《雪豹》
《谍战上海滩》张勇,201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改编为电视剧《伪装者》
《敌营十八年之虎胆雄心》刘晓波、刘彦麟、付会敏,2010年海天出版社,2010年由刘晓波、刘彦鳞、付会敏整理为小说
《亮剑》都梁,2014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5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