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小学的学习过程中,低年级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只有在低年级时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中高年级有更好的发展。怎样打好低年级学习的基础呢?我在语文教学中的观点是先“进”后“出”、“进”“出”结合。所谓“进”,就是进入课文,把课文学好。所谓“出”,就是跳出课文,联系生活,扩展学习。在“进”“出”之间把握好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达成最大效益的互补。
一、趣是前提
兴趣始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教学中,就应该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新颖、有趣的环节,使学生学得开心、扎实。
我校教师在教学《鹅》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谁猜对了,谁就是聪明的一休!”紧接着,教师说出了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靴子,唱着歌儿伸脖子。”学生们听了,个个兴致盎然,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表露出跃跃欲试的冲动。思考片刻,好多小手就举了起来,尽管谜底五花八门,但学生达到了积极动脑、动口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二、读是根本
学习语文的根本就是“读”,低年级语文更应“多读”。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积累语言最好的时期。通过反复朗读,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有助于形成其敏锐的语感能力。在低年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中高年级,就能“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有的学生作文语句不通、说理不清,单靠讲语法、修辞以及文章作法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从小多读、读懂、读熟乃至背诵如流,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使作文、说话语言流畅,条理清楚,合乎事理。
三、说是关键
目前小学生“说”的能力不强。强化学生“说”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势在必行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古诗《鹅》时,先让学生看画,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带着饱满的情绪,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喜爱的情感,再现古诗优美的画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动是深化
低年级的课文多数是童话、故事,比较有趣。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重点、难点,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动起来,在情境中提高语文素质。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教师抓住“小蝌蚪的妈妈长得什么样”这一问题设置了“小蝌蚪寻妈妈”的教学情境,让不知道青蛙具体长什么样的学生“游进”“池塘”,去问问“池塘”里其他的“动物”。于是,学生们纷纷离开座位,到创设的“池塘”情境中去寻求答案。课堂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的界限,整个课堂犹如一个艺术的舞台,师生就是舞台上的一个个角色。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了语言转化、语言运用的练习,达到了语言的内化,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五、仿是准备
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但他们的思维跳跃性也大,欠缺条理性和连贯性。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仿写仿说的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说话写话,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今后准确、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段话和书面习作打基础、做准备。
低年级说话训练多是看图说话,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粗略地看看后就嚷着要说。因此,每次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先看图,后回答提问,或模仿教师的语言说几句完整、通顺的话。教师可以用举例的方式示范看图说话的方法: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由整体到局部。接着,请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看图说话练习。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如此进行训练,慢慢地就能养成学生说话有条理、有中心的好习惯。
六、用是目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运用,教师应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或是将生活中的情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一件有用的事情,以此达到运用的教学目的。
打电话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一年级有一篇课文《熊猫妈妈打电话》。通过学习,除了掌握教材上的要求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打电话的技巧。因此,在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将学校王老师的电话写在黑板上,请学生小组合作,打电话给王老师借一个玩具。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打电话的方法。
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教师设计了打电话时可能出现的四种不同的情况:①老师不在家,接听人不是王老师。②王老师不在家,需转告。③王 老师直接接听电话,可玩具不在家。④电话没人接。教师借此情境启发学生,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教学目的是设置对话障碍,加大口语交际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口语交际的灵活性。在这样共同学习、探索、研究、提高的环境氛围里,师生充分利用对话式、交互式等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了尊重、沟通、互助,取长补
短和共同提高。
七、扩是延伸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兴趣、放飞心灵、展示学生个性,焕发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在教学“水”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先请学生和水交朋友,并说出理由。学生立即纷纷举手说:“如果没有水,我们口渴了怎么办?”“如果没有水,妈妈就没有办法烧菜做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紧接着,教师请他们讲讲浪费水的情况,学生们从校内说到了校外。然后,教师和学生又谈到了水的害处,这下学生的想法更多了:“发大水的时候会淹没许多房子,使人们无家可归。”“大水中有许多病菌,接触多了会使人得病……”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已不再局限于课本,学生的视野也不仅在课堂了,网络已经把课堂进行了延伸。淡化各学科间的界限,以学生的鲜明个性为创造的基础,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散播了创造性思维的种子。
八、练是实践
学习了知识后,就应该让学生在练习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语文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给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动脑认识、动手实践,自主获取、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操作能力和合作参与意识。可开展阅读汇报类、趣味竞赛类、理解表演类和语文游艺会等语文实践活动。
一、趣是前提
兴趣始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教学中,就应该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新颖、有趣的环节,使学生学得开心、扎实。
我校教师在教学《鹅》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谁猜对了,谁就是聪明的一休!”紧接着,教师说出了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靴子,唱着歌儿伸脖子。”学生们听了,个个兴致盎然,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表露出跃跃欲试的冲动。思考片刻,好多小手就举了起来,尽管谜底五花八门,但学生达到了积极动脑、动口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二、读是根本
学习语文的根本就是“读”,低年级语文更应“多读”。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积累语言最好的时期。通过反复朗读,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有助于形成其敏锐的语感能力。在低年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中高年级,就能“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有的学生作文语句不通、说理不清,单靠讲语法、修辞以及文章作法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从小多读、读懂、读熟乃至背诵如流,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使作文、说话语言流畅,条理清楚,合乎事理。
三、说是关键
目前小学生“说”的能力不强。强化学生“说”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势在必行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古诗《鹅》时,先让学生看画,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带着饱满的情绪,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喜爱的情感,再现古诗优美的画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动是深化
低年级的课文多数是童话、故事,比较有趣。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重点、难点,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动起来,在情境中提高语文素质。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教师抓住“小蝌蚪的妈妈长得什么样”这一问题设置了“小蝌蚪寻妈妈”的教学情境,让不知道青蛙具体长什么样的学生“游进”“池塘”,去问问“池塘”里其他的“动物”。于是,学生们纷纷离开座位,到创设的“池塘”情境中去寻求答案。课堂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的界限,整个课堂犹如一个艺术的舞台,师生就是舞台上的一个个角色。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了语言转化、语言运用的练习,达到了语言的内化,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五、仿是准备
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但他们的思维跳跃性也大,欠缺条理性和连贯性。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仿写仿说的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说话写话,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今后准确、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段话和书面习作打基础、做准备。
低年级说话训练多是看图说话,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粗略地看看后就嚷着要说。因此,每次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先看图,后回答提问,或模仿教师的语言说几句完整、通顺的话。教师可以用举例的方式示范看图说话的方法: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由整体到局部。接着,请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看图说话练习。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如此进行训练,慢慢地就能养成学生说话有条理、有中心的好习惯。
六、用是目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运用,教师应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或是将生活中的情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一件有用的事情,以此达到运用的教学目的。
打电话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一年级有一篇课文《熊猫妈妈打电话》。通过学习,除了掌握教材上的要求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打电话的技巧。因此,在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将学校王老师的电话写在黑板上,请学生小组合作,打电话给王老师借一个玩具。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打电话的方法。
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教师设计了打电话时可能出现的四种不同的情况:①老师不在家,接听人不是王老师。②王老师不在家,需转告。③王 老师直接接听电话,可玩具不在家。④电话没人接。教师借此情境启发学生,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教学目的是设置对话障碍,加大口语交际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口语交际的灵活性。在这样共同学习、探索、研究、提高的环境氛围里,师生充分利用对话式、交互式等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了尊重、沟通、互助,取长补
短和共同提高。
七、扩是延伸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兴趣、放飞心灵、展示学生个性,焕发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在教学“水”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先请学生和水交朋友,并说出理由。学生立即纷纷举手说:“如果没有水,我们口渴了怎么办?”“如果没有水,妈妈就没有办法烧菜做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紧接着,教师请他们讲讲浪费水的情况,学生们从校内说到了校外。然后,教师和学生又谈到了水的害处,这下学生的想法更多了:“发大水的时候会淹没许多房子,使人们无家可归。”“大水中有许多病菌,接触多了会使人得病……”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已不再局限于课本,学生的视野也不仅在课堂了,网络已经把课堂进行了延伸。淡化各学科间的界限,以学生的鲜明个性为创造的基础,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散播了创造性思维的种子。
八、练是实践
学习了知识后,就应该让学生在练习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语文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给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动脑认识、动手实践,自主获取、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操作能力和合作参与意识。可开展阅读汇报类、趣味竞赛类、理解表演类和语文游艺会等语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