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引领下园林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hel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是“道德精神”引领下的从事专门技艺的德性生活过程,属于职业精神的一种。工匠精神在我国传承已久,其是在职业中体现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职业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当代工匠精神的实质即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当前,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环节。该文首先从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接着对工匠精神结合园林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匠精神  双师型  园林技术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4(c)-0143-03
  Cultiva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of Landscape Technology Major under the Guidance of
  Craftsman Spirit
  YANG Jinhong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orticulture, Xinjiang Institute of Applied Technology,Kuitu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3200  China)
  Abstract: Craftsman spirit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spirit, which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spirit.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has long been inherited in China, it is the meticulousness and excellence in the profession and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love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in the process.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contemporary craftsman is the spirit of professionalism and innovation. To build a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team that can adapt to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focusing on secondary vocation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kills and practice, is not only a key to trai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s the society requires but also the main direc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teachers team engaged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from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eacher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combining artisan spirit.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 Double teacher typ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novative spirit; Cultivation
  2015年5月,中央電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主角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人才,大国工匠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精深技艺,做出一件件堪称完美的作品,使传承已久的工匠精神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焕发生机。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工匠精神实则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忘我投入的敬业精神。2017年,习近平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利培训体系,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需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3]。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责任重大,要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工匠教师不可或缺,但目前各职业院校师资建设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中部地区。新时代更需要发扬工匠精神,重点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操作水平,培养出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提高职业院校育人质量,为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辞海·工部》说: “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在中国有工艺专长的人被称为匠人,工匠专注于某一行业、有手艺有技术,他们靠自己的手艺在社会上谋取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例如石匠、裁缝、铁匠、染匠等。工匠最早出现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导致手工业从农业剥离而出,出现了一部分有手艺有技术的群体,他们脱离农业生产,从事手工业生产,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工匠。我国河南省境内,考古表明夏朝故都王宫区以南,发现了手工作坊,根据典籍记录,在手工作坊内专门从事手工技艺的劳动者被称为工匠,当时的工匠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拥有他人没有的手工技艺,从而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用[4]。《增广贤文》中也曾记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更进一步印证了工匠凭手艺在当时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精神”一词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一般心理状态,以及宗旨或要义等。工匠精神是指在匠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品格和思想风貌,历经岁月的积淀而提炼出的精髓。工匠是靠技術谋生,只有不断提高技艺,工匠才能有更体面的生活,因此工匠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艺从而制作出精美的产品,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卖家,最终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手工技艺是工匠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将热情、精力、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建立自我标准,树立自我品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是工匠精神内在的精髓。
  1.1 工匠精神之敬业精神
  工匠精神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爱岗敬业。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则是爱岗的提升。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孔子有言,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5]。而敬业精神是指在热爱岗位基础上,对从事的工作全身心投入的一种精神,奉献是敬业精神最本质的体现。敬业是指从业者树立主人翁思想,以踏实肯干、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态度;践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断提高技艺水平,成为行业内的行家里手;同时,在岗位中树立职业理想、执着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信念,以勤奋踏实的职业态度,最终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这就是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德”。
  1.2 工匠精神之创新精神
  《考工记》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创物的百工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从中体现了民众对能工巧匠精湛技艺的崇拜,创新是精湛技艺的核心所在,同样创新也是新时代工匠最核心的精神。作为手艺人的工匠们,在制作器具的工作过程中,思索、钻研,不断尝试,将自我情感融入作品中,没有精湛技艺不能成就精品,没有创新精神不能成就完美,要想成为一名能工巧匠,就需要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工匠们有决心和勇气勇于探索,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将累积的经验融入到技艺中,不断革新、不断改进,最终成就精品。在这过程中变才能新,新才能久。
  园林自古以来无处不体现着“工匠精神”,中国传统的园林行业是学徒靠师傅“手把手”“一对一”的技能传授把作品完成,如颐和园、拙政园等代表作品不仅是工匠的创造能力和技艺水平的集中反映,更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体现。对于现代园林来说,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创新、专注、精益、敬业的工匠精神内涵的现代学徒,才能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工匠精神与园林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的结合
  要想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师资建设是关键因素,社会各界对“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许多教育界同仁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来源、年龄、学历、职称、培养方式、考核培养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育[2004]16号)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涵义做了界定,国家教育部确定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各地方高职院校以此为标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的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
  刘晓敏提出教师作为“授艺”与“育人”的指引者、“匠术”与“匠心”的实践者、“匠德”与“匠魂”的传承者,是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关键推手[6]。高德强对工匠型教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在岗或兼职企业技术人员并承担工匠培养任务的、精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并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育者即为工匠型教师[7]。姜文文认为想要培育出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进:推进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调整,加强物质保障;调整师资培训内容,增加工匠精神要素;建立良好工作环境,振奋教师的工匠精神;重视使命感召,强化教师的工匠意识[8]。“双师型”教师具备专业技能,工匠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二者有相似之处。将双师型与工匠精神结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师道”和“匠心”的结合的传承,在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之中,融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忘我投入的敬业精神,而这又与当代提倡的敬业、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需要,又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是国人对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身心愉悦。园林行业的工匠先辈们致力于提升国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一代又一代的园林人始终秉承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于园林事业之中。以培养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为我国园林行业输出了大量的专业园林人,为国家园林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时代再次强烈呼唤工匠精神,工匠型的教师方能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面对新形势,园林技术专业教师亟需加强工匠精神引领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就现阶段的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师而言,一方面,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等工作任务繁重,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模糊,最终导致园林技术专业教师很难在专业方面有较大突破。工匠精神的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同样符合现代园林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将工匠精神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园林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园林技术专业教师要对所教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所教内容紧密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不断进步,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对教师职业的热情、投入,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创新型的教师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园林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国园林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与世界接轨,为建设我们绿水青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17)[2020-11-23].https://www.gov.cn/guowuyuan/
   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l.
  [2]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杜晓光.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9(7):78-83.
  [4] 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70-74,87.
  [5] 龚勋译注.论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
  [6] 刘晓敏,王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承——基于教师向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8(11):71-74.
  [7] 高德强,陈开会.工匠型教师的概念解读[J].职教通讯,2017(16):73-75.
  [8] 姜文文,王淑华.新时代教师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33-34.
  ①基金项目:新疆伊犁州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厅局级课题)(项目编号:YLJYKT2019-025)。
  作者简介:杨金红(1975—),女,硕士,副教授,从事园林植物保护的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数学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各个专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然而,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导致学习难度增加,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进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该文从思想、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探究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旨在实现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 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大学生重要的课程教学,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方式。为此,该文就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创新型策略,挖掘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摘 要:高职院校应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内容与企业管理课程相结合,使企业管理课程具有技能性、实践性、专业性等特点。“课程思政”教育应贯穿于人才教育体系,应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应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应重视课程建设。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入“课程思政”因素是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育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高职 企业管理课程 思政元素 實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3
摘 要:近年来,国家推动各地各高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但是新建本科高校在管理、制度、内涵等方面均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通过对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内涵建设研究,对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定位,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师发展中心,进而达到传承校园文化、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从而逐步形成特色教师培养体系。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发展 新建本科
摘 要: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果的取得、转让和许可也日渐频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所拥有的科技成果是高校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但是不应只把成果的产生作为终极目标,科技成果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的应用,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该文分析了自办企业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两种主要的高校科技成果转换模式,分析了两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3种对策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以赛促学”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增量的有效路径。民办高校更需要加强教学和比赛的结合,通过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比赛活动督促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该文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基于“以赛促学”的现状和可行性分析,就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和优化路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加强竞赛活动
摘 要: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打造高质量的智慧图书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能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很好地模拟人脑的思维和动作,科学、高效、精确地处理数据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可靠支持,是推动智慧图书馆智能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该文首先讨论人工智能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其次探讨人工
摘 要:大学的逻辑可以理解为通过从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出发,推动形成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大学理念的实现。大学理念常辩常新,但一直保留着知识传授和知识创造的功能。教师队伍的好坏很可能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也是大学治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以教师的管理体制改革为起点,分别从教师的选拔与激励两个方面的改革入手,推动整个大学的改革及其发展,以期实现大学的理念。  关键词:
摘 要:目前,学科竞赛成为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科竞赛,即通过竞赛的方法,用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其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科学性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该文通过以学科竞赛为基础来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学科竞赛 数学与应用数学 以赛促学 研究  中图分
摘 要:当前教育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种趋势,如何在教學组应用互联网技术成为广大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广大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逐步深入,且在具体的应用中进行了创新与融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结合较高的要求与标准可知,尤其是推动教育朝着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分析教学仍然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都值得广大教师重视。基于此,该文就“互联网+”网络环境下对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