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众多,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且多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导致多数儿童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在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下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是政府、社会以及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 关注 共同解决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243-02
引言
由于我国的各区域中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以及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使众多农民工子女被迫留在家乡。据2012年教育部数据我国留守儿童总数超过6100万,同时一些“留守儿童”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此规模的社会群体能否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乡村小学中,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加上儿童父母位置缺失,常常将教师作为主要的心理依托,因此我国小学的乡村教师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影响,并学习相关的知识,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的开展。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家庭情感缺失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通常在隔代长辈的照顾下成长。但隔代的长辈并不能替代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首先是生活照顾不够细致,由于长辈的年龄较大生活能力不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远不如其父母周全。其次由于思维意识的差距,留守儿童很难与长辈进行有效交流,这很不利于对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的培养。再有由于对教育的理解不同,留守长辈往往只重视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对于情感需求缺乏观察,这些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感普遍缺失,难以形成对于爱的正确理解,传统儒家认为,对于社会的关爱起于人心中的亲子情感。如果一名留守儿童无法理解家庭之爱,就很难引起自身对于社会的关爱。
(二)道德观错误
道德观的建立往往取决于儿童时期的生长环境,留守儿童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在道德观的建立上往往更加困难。首先儿童的天性是需要群体关怀,但由于家庭的缺失儿童之间常常组建互助性质的小团体,这样的团体中往往充斥着对暴力的崇拜,儿童应有的道德观念也被江湖义气取代。再有一部分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且道德修养不高,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常常使用包括体罚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这会在儿童的心理产生,可以利用权力倚强凌弱的观念。还有在部分乡村中,部分拥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常会蔑视、欺负留守儿童,经过长期的积累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对于权力的畏惧和对社会的憎恨。
(三)缺乏符合本性的天真
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关怀,往往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首先由于父母离开自己的原因是为了提高收入,所以留守儿童中普遍崇拜金钱。其次由于在面对困难时既无能为力也无处撒娇,所以美好的童话世界在留守儿童心中逐渐消失。再有由于儿童对于成年世界的天然依赖,导致了留守儿童常常结交比自己年龄更大的朋友,自然也就接触到更多成年人的生活习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早恋、泡网吧、抽烟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弥补儿童的家庭缺失,通过使儿童重新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帮助其寻找自身定位,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理世界。由于家庭教育包含太多的情感寄托,以致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完全取代,所以在对儿童的辅导过程中可利用不同方法,分解完成家庭的职责。首先心理辅导教师要定期拜访儿童的监护人,了解儿童的物质保障。其次心理教师可以可以组建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助小组,使儿童可以得到情感上的帮助。再有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帮助与儿童产生情感交流,并在一定程度替代父母的作用帮助学生成长。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留守学生由于未能得到良好的照顧,被迫辍学离开家乡寻找父母。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可在学校建立了学生寝室,使部分留守儿童可以在学校获得较好的物质照顾并在学校的生活过程中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同时学生的家长也积极向学校捐助,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得到了有效的弥补。
(二)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道德观
留守儿童的道德观产生偏差,主要原因是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缺乏关爱与规则且远离主流社会。基于这一背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应该充满关爱、建立规则并将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介绍给这些儿童。教师可通过分组的方式,让留守儿童重新找到归属感,同时带领小组多参加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帮助孤寡老人,可以使儿童感到自己不仅是被帮助者也可以帮助别人,打扫公共卫生可以加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邀请一些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常会遇到校外暴力事件,同时由于交通的局限,使得社会警力难以有效覆盖乡村地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当用于面对困难并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教师可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劝导,使其交往善良的朋友,同时教师应当对当地的不良分子提出警告,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减少其对留守儿童的骚扰。还有教师应当组织社会力量,通过同村的成年人形成对学生安全的保护,使留守儿童免受校外暴力的侵扰。
(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
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社会与家长的共同参于。政府层面应加强关注与政策引导,正确看待留守儿童的问题,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干部的考核环节中,并且鼓励基层党员干部主动走进留守儿童群体主动担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师。社会层面应当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用工单位可创造一些探亲机会让企业职工有更多的机会探望子女,同时有意愿的企业可以在经济上帮助一些有真实需要的留守儿童。家长层面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政府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有着高达6100万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的多数儿童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这些儿童由于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家庭情感欠缺,交友不慎影响到正确道德观与法制观念的建立,甚至在许多留守儿童中出现了早恋、抽烟等恶习。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需要政府、社会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利用多种手段弥补儿童感情缺失,通过教育建立其正确的法制观念,利用集体的约束力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尚慧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缺失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07):106-108.
[2]徐成虎.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12,1(07):5-7.
[3]田建鑫,简颖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6):23-24.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 关注 共同解决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243-02
引言
由于我国的各区域中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以及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使众多农民工子女被迫留在家乡。据2012年教育部数据我国留守儿童总数超过6100万,同时一些“留守儿童”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此规模的社会群体能否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乡村小学中,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加上儿童父母位置缺失,常常将教师作为主要的心理依托,因此我国小学的乡村教师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影响,并学习相关的知识,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的开展。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家庭情感缺失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通常在隔代长辈的照顾下成长。但隔代的长辈并不能替代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首先是生活照顾不够细致,由于长辈的年龄较大生活能力不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远不如其父母周全。其次由于思维意识的差距,留守儿童很难与长辈进行有效交流,这很不利于对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的培养。再有由于对教育的理解不同,留守长辈往往只重视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对于情感需求缺乏观察,这些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感普遍缺失,难以形成对于爱的正确理解,传统儒家认为,对于社会的关爱起于人心中的亲子情感。如果一名留守儿童无法理解家庭之爱,就很难引起自身对于社会的关爱。
(二)道德观错误
道德观的建立往往取决于儿童时期的生长环境,留守儿童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在道德观的建立上往往更加困难。首先儿童的天性是需要群体关怀,但由于家庭的缺失儿童之间常常组建互助性质的小团体,这样的团体中往往充斥着对暴力的崇拜,儿童应有的道德观念也被江湖义气取代。再有一部分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且道德修养不高,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常常使用包括体罚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这会在儿童的心理产生,可以利用权力倚强凌弱的观念。还有在部分乡村中,部分拥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常会蔑视、欺负留守儿童,经过长期的积累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对于权力的畏惧和对社会的憎恨。
(三)缺乏符合本性的天真
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关怀,往往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首先由于父母离开自己的原因是为了提高收入,所以留守儿童中普遍崇拜金钱。其次由于在面对困难时既无能为力也无处撒娇,所以美好的童话世界在留守儿童心中逐渐消失。再有由于儿童对于成年世界的天然依赖,导致了留守儿童常常结交比自己年龄更大的朋友,自然也就接触到更多成年人的生活习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早恋、泡网吧、抽烟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弥补儿童的家庭缺失,通过使儿童重新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帮助其寻找自身定位,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理世界。由于家庭教育包含太多的情感寄托,以致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完全取代,所以在对儿童的辅导过程中可利用不同方法,分解完成家庭的职责。首先心理辅导教师要定期拜访儿童的监护人,了解儿童的物质保障。其次心理教师可以可以组建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助小组,使儿童可以得到情感上的帮助。再有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帮助与儿童产生情感交流,并在一定程度替代父母的作用帮助学生成长。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留守学生由于未能得到良好的照顧,被迫辍学离开家乡寻找父母。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可在学校建立了学生寝室,使部分留守儿童可以在学校获得较好的物质照顾并在学校的生活过程中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同时学生的家长也积极向学校捐助,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得到了有效的弥补。
(二)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道德观
留守儿童的道德观产生偏差,主要原因是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缺乏关爱与规则且远离主流社会。基于这一背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应该充满关爱、建立规则并将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介绍给这些儿童。教师可通过分组的方式,让留守儿童重新找到归属感,同时带领小组多参加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帮助孤寡老人,可以使儿童感到自己不仅是被帮助者也可以帮助别人,打扫公共卫生可以加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邀请一些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常会遇到校外暴力事件,同时由于交通的局限,使得社会警力难以有效覆盖乡村地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当用于面对困难并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教师可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劝导,使其交往善良的朋友,同时教师应当对当地的不良分子提出警告,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减少其对留守儿童的骚扰。还有教师应当组织社会力量,通过同村的成年人形成对学生安全的保护,使留守儿童免受校外暴力的侵扰。
(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
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社会与家长的共同参于。政府层面应加强关注与政策引导,正确看待留守儿童的问题,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干部的考核环节中,并且鼓励基层党员干部主动走进留守儿童群体主动担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师。社会层面应当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用工单位可创造一些探亲机会让企业职工有更多的机会探望子女,同时有意愿的企业可以在经济上帮助一些有真实需要的留守儿童。家长层面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政府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有着高达6100万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的多数儿童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这些儿童由于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家庭情感欠缺,交友不慎影响到正确道德观与法制观念的建立,甚至在许多留守儿童中出现了早恋、抽烟等恶习。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需要政府、社会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利用多种手段弥补儿童感情缺失,通过教育建立其正确的法制观念,利用集体的约束力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尚慧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缺失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07):106-108.
[2]徐成虎.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12,1(07):5-7.
[3]田建鑫,简颖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