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以相同的赤诚,诠释着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诗意”的本体意义。正如“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传达出所有远离农业文明而心怀往昔的文化人对自然和牧歌难以割舍的精神皈依一样,对于传统,语文教师的心头总怀着掐不灭的红豆般晶莹的幽思,这种现象深刻地折射出当前语文界虽深陷困惑与浮躁,但对真、善、美依然掩不住眷恋的一缕理想之光。
语文需要诗意的陪伴……
诗意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去反思,反思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反思学生学习的目标,才能抓住“语文的诗意”。
首先,反思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而且在悠远的先秦时期,它就已经盛唱当时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了。
譬如:孔子在《论语.学而第一》中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三省”就是强调的反思。又如:荀子在《劝学》中也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荀子说的更透彻,只有“日参省乎己”,才能“知名而行无过”,古人对反思的认识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传统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一部分,古已有之,源远流长。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宗师,提倡的学习内容是儒家正统思想——仁、义、礼、智、信等,学习的目的也是儒家的修身养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教学内容、目的和孔孟时期完全不同了,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古人教学反思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学习古人这种勇于剖析自己,勇于反省自己的反思精神。
其次,在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而反思恰恰是弥补遗憾的最佳途径之一。
学习要反思,教师的教学更需要反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教学的追求永无止境。
教学,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是人生中一段永不磨灭的生活历程。它不但在时间上影响着人的生活,更是在生命意义上影响着人的生命价值。当生命的意义在新世纪的教学中渐渐浮起,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就呈现于教学的行程之中。教学就不再是一种知识与思想的授受过程,而成为参与各方一次有意义的、塑造生命价值的生活体验之旅。
再次,教学最终形成的结果要体现为文字表达形式——教案,但它并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和最终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案不是文学创作,教案最终要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效果,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并且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又在时时刻刻变化。
无论备学生有多透彻,多充分,都需要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和接受情况,随时调整已经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反思、修改,继续锤炼,继续充实,继续完善自己的备课内容,力争更接近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方式。
《礼记·学记》有曰:“学,然后知不足也;教,然后知困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精辟地论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学”后才知道知识的不足之处,教师只有“教”后才了解自己的备课不足,师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都要再进一步去钻研,师生都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
这里的“知不足而自反”,就是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知困而自强”就是反思后可以得到提高。反思教学内容,然后把教学经验和教训运用于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尚在形成阶段的新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努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把握,领会“语文教学的诗意”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入手,通过不断反思,以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学生身上反思教学效果
1.以情蓄情,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快乐教学
情感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情感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对认知活动起制约作用。情感问题需要通过情感来解决。教学中,运用情感的感染性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一个教师如果上课时或萎靡不振、或神情冷漠、或满面怒容,都会使学生产生或沮丧、或紧张、或害怕的心理,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情绪障碍。因此,每次上课时,我总是先酝酿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后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师,学生将获得一种活力、一种动力,即教师充满情感,唤起学生的相应情感,这样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影响,学生间的相互感染,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形孕情,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成功教育
直观具体的形象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青海湖、月牙泉、楼兰古城的实况图,使学生更加加深了人是加剧生态变化的罪魁。这样以形孕情,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以境育情,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让学生自主教育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情趣,具体做法如下:
(1)想象入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应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放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如《组歌》(纪伯伦)一文,文中描述的意境极其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想象海岸作为情人的温柔与刚毅,引导学生入境,想象海浪依偎在岸边的安适与恬静,从而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意。
(2)读中悟情,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朗读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中的人、事、物、景,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
语言的情味,即语言所表达的情调、意味,常常不是浅白直漏的,而是蕴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文教学要让叙述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深刻体会教学内容,将无声的文字,通过教师丰富、激越的感情,绘声绘色的语言朗读,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面,以此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明月几时有》一文,我先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范读,使学生在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接着让学生跟读(即教师范读,学生轻声伴读),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感知文中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朗读的技巧,然后再根据学生朗读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期达到最佳表达效果,是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音乐美。
(3)设境生情,进行尝试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就采取表演的形式,把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情形,以及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通过学生的表演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设计,真正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了师生情感的共鸣。再如:教学《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海伦·凯勒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进行了尝试,先闭上眼,摒弃呼吸2分钟,然后说说这2分钟内的感受,此时此刻的学生,便很快融入主人公的感情中来了。
语文需要诗意的陪伴……
诗意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去反思,反思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反思学生学习的目标,才能抓住“语文的诗意”。
首先,反思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而且在悠远的先秦时期,它就已经盛唱当时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了。
譬如:孔子在《论语.学而第一》中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三省”就是强调的反思。又如:荀子在《劝学》中也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荀子说的更透彻,只有“日参省乎己”,才能“知名而行无过”,古人对反思的认识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传统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一部分,古已有之,源远流长。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宗师,提倡的学习内容是儒家正统思想——仁、义、礼、智、信等,学习的目的也是儒家的修身养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教学内容、目的和孔孟时期完全不同了,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古人教学反思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学习古人这种勇于剖析自己,勇于反省自己的反思精神。
其次,在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而反思恰恰是弥补遗憾的最佳途径之一。
学习要反思,教师的教学更需要反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教学的追求永无止境。
教学,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是人生中一段永不磨灭的生活历程。它不但在时间上影响着人的生活,更是在生命意义上影响着人的生命价值。当生命的意义在新世纪的教学中渐渐浮起,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就呈现于教学的行程之中。教学就不再是一种知识与思想的授受过程,而成为参与各方一次有意义的、塑造生命价值的生活体验之旅。
再次,教学最终形成的结果要体现为文字表达形式——教案,但它并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和最终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案不是文学创作,教案最终要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效果,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并且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又在时时刻刻变化。
无论备学生有多透彻,多充分,都需要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和接受情况,随时调整已经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反思、修改,继续锤炼,继续充实,继续完善自己的备课内容,力争更接近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方式。
《礼记·学记》有曰:“学,然后知不足也;教,然后知困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精辟地论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学”后才知道知识的不足之处,教师只有“教”后才了解自己的备课不足,师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都要再进一步去钻研,师生都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
这里的“知不足而自反”,就是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知困而自强”就是反思后可以得到提高。反思教学内容,然后把教学经验和教训运用于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尚在形成阶段的新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努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把握,领会“语文教学的诗意”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入手,通过不断反思,以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学生身上反思教学效果
1.以情蓄情,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快乐教学
情感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情感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对认知活动起制约作用。情感问题需要通过情感来解决。教学中,运用情感的感染性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一个教师如果上课时或萎靡不振、或神情冷漠、或满面怒容,都会使学生产生或沮丧、或紧张、或害怕的心理,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情绪障碍。因此,每次上课时,我总是先酝酿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后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师,学生将获得一种活力、一种动力,即教师充满情感,唤起学生的相应情感,这样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影响,学生间的相互感染,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形孕情,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成功教育
直观具体的形象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青海湖、月牙泉、楼兰古城的实况图,使学生更加加深了人是加剧生态变化的罪魁。这样以形孕情,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以境育情,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让学生自主教育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情趣,具体做法如下:
(1)想象入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应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放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如《组歌》(纪伯伦)一文,文中描述的意境极其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想象海岸作为情人的温柔与刚毅,引导学生入境,想象海浪依偎在岸边的安适与恬静,从而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意。
(2)读中悟情,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朗读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中的人、事、物、景,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
语言的情味,即语言所表达的情调、意味,常常不是浅白直漏的,而是蕴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文教学要让叙述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深刻体会教学内容,将无声的文字,通过教师丰富、激越的感情,绘声绘色的语言朗读,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面,以此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明月几时有》一文,我先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范读,使学生在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接着让学生跟读(即教师范读,学生轻声伴读),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感知文中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朗读的技巧,然后再根据学生朗读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期达到最佳表达效果,是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音乐美。
(3)设境生情,进行尝试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就采取表演的形式,把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情形,以及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通过学生的表演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设计,真正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了师生情感的共鸣。再如:教学《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海伦·凯勒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进行了尝试,先闭上眼,摒弃呼吸2分钟,然后说说这2分钟内的感受,此时此刻的学生,便很快融入主人公的感情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