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学生观察科学、探究科学的现代教育工具。信息技术丰富的色彩、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媒体技术将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具体地表现在了学生面前,对学生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提高。目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发展的双赢。
一、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趣味性
在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小学阶段年龄稚嫩,对动画、图片、音乐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吸收和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案,将学习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消失了的恐龙》时,教师可以先拿出微型的恐龙化石模型,让学生通过手的接触和眼睛的近距离观察产生好奇,然后引出今天的主题——恐龙,教师通过播放恐龙的动画影片,介绍恐龙存在的时代和恐龙灭绝的原因,让学生在动画中对恐龙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然后再逐一播放三角龙、翼手龙、剑龙、霸王龙等不同种类恐龙的资料卡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它们的长相和特征。由于资料卡片主要以图片为主,文字较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的态度也更加积极。最后将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顺序打乱,让学生通过记忆力辨别恐龙的种类,若是回答错误恐龙就会用甩尾的小动画表示气愤。整个界面形象逼真,配合恐龙的怒吼让学生觉得好玩又刺激,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获得快乐,促进了教学效果的良好循环。
二、体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组织者和帮助者,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教学整合,就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探究、合作交流等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将学生放在信息技术的广阔背景下,不断丰富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航天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个科普的多媒体文案,展现人类漫长的登天过程——古有嫦娥奔月,今有神舟飞船,人类终于完成了这条艰难的登天之路。通过这个幻灯片在学生面前揭开了宇宙、航空、地球等神秘面纱,让学生对航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仿真3D航天飞行的场地玩耍,让学生体会一把失重与上天的感觉。学生通过在“航天情境”里亲自体会飞行体验,对航天也有了深层的理解,对宇宙和未来充满了想象力,在探究欲望强烈的情况下会对科学有着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创新与统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展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小学科学更像是一门启蒙性的学科,侧重于满足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对日常的科学现象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我们关心天气》这一章节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各种天气的图片,例如晴天、阴天、雨雪、龙卷风、闪电、大雾等,直观的图片配合各种音效,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提醒让学生能够更完整地表达出各类天气特征,比起静态的文字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小学科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化“难”为“易”,将不好理解的知识从抽象到直观的转化,保持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学习了燕子低飞、蚂蚁上树就会下雨等可以预测天气的即时现象知识,将其运用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积极影响。
四、呈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科学性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即使只是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也要注重科学的合理性和精准性。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教学的方式下,无论是数据、图形、解说还是知识点,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科学教学是一种先进趋势,但作为科学教育的学科必须保持严谨无误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地震》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几次大型的地震灾害事件,通过新闻报道和灾后情况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地震是一種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很难防御的自然灾害。在通过幻灯片和视频讲解地震时,通过播放地震形成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理解,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形成。如果只是用教材上枯燥的课件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学生理解地壳运动将十分困难,而通过信息技术对科学知识的要点整合而形成的视频演示,能加快学生对难点要点的理解,提高科学的学习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视频中图片和例子的正确性,不可产生误导。
对地震基本了解后,教师再用动画教学教学生在室内外、公共场所和野外遇到地震如何自救,尤其是“活命三角区”的概念,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三角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这堂课,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不仅理解了地震的形成,还学会了地震后如何自救的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了扩展和深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知识的载体中去,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将抽象的、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变得通俗易懂,为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更加便捷。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新途径,只要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一个更有活力的课堂,就能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趣味性
在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小学阶段年龄稚嫩,对动画、图片、音乐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吸收和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案,将学习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消失了的恐龙》时,教师可以先拿出微型的恐龙化石模型,让学生通过手的接触和眼睛的近距离观察产生好奇,然后引出今天的主题——恐龙,教师通过播放恐龙的动画影片,介绍恐龙存在的时代和恐龙灭绝的原因,让学生在动画中对恐龙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然后再逐一播放三角龙、翼手龙、剑龙、霸王龙等不同种类恐龙的资料卡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它们的长相和特征。由于资料卡片主要以图片为主,文字较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的态度也更加积极。最后将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顺序打乱,让学生通过记忆力辨别恐龙的种类,若是回答错误恐龙就会用甩尾的小动画表示气愤。整个界面形象逼真,配合恐龙的怒吼让学生觉得好玩又刺激,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获得快乐,促进了教学效果的良好循环。
二、体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组织者和帮助者,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教学整合,就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探究、合作交流等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将学生放在信息技术的广阔背景下,不断丰富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航天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个科普的多媒体文案,展现人类漫长的登天过程——古有嫦娥奔月,今有神舟飞船,人类终于完成了这条艰难的登天之路。通过这个幻灯片在学生面前揭开了宇宙、航空、地球等神秘面纱,让学生对航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仿真3D航天飞行的场地玩耍,让学生体会一把失重与上天的感觉。学生通过在“航天情境”里亲自体会飞行体验,对航天也有了深层的理解,对宇宙和未来充满了想象力,在探究欲望强烈的情况下会对科学有着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创新与统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展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小学科学更像是一门启蒙性的学科,侧重于满足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对日常的科学现象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我们关心天气》这一章节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各种天气的图片,例如晴天、阴天、雨雪、龙卷风、闪电、大雾等,直观的图片配合各种音效,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提醒让学生能够更完整地表达出各类天气特征,比起静态的文字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小学科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化“难”为“易”,将不好理解的知识从抽象到直观的转化,保持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学习了燕子低飞、蚂蚁上树就会下雨等可以预测天气的即时现象知识,将其运用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积极影响。
四、呈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科学性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即使只是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也要注重科学的合理性和精准性。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教学的方式下,无论是数据、图形、解说还是知识点,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科学教学是一种先进趋势,但作为科学教育的学科必须保持严谨无误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地震》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几次大型的地震灾害事件,通过新闻报道和灾后情况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地震是一種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很难防御的自然灾害。在通过幻灯片和视频讲解地震时,通过播放地震形成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理解,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形成。如果只是用教材上枯燥的课件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学生理解地壳运动将十分困难,而通过信息技术对科学知识的要点整合而形成的视频演示,能加快学生对难点要点的理解,提高科学的学习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视频中图片和例子的正确性,不可产生误导。
对地震基本了解后,教师再用动画教学教学生在室内外、公共场所和野外遇到地震如何自救,尤其是“活命三角区”的概念,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三角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这堂课,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不仅理解了地震的形成,还学会了地震后如何自救的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了扩展和深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知识的载体中去,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将抽象的、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变得通俗易懂,为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更加便捷。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新途径,只要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一个更有活力的课堂,就能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