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劲性钢筋混凝土斜框架柱施工技术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wh14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质量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提升,因此这就需要在建筑施工的时候选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借以提高建筑物自身质量。另外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建筑物自身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功能和结构的建筑物,在进行施工时选取的技术手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在一些建筑物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经常会选取超长劲性钢筋混凝土斜框架柱进行施工,尽管这种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物整体质量,但是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还存在较大的难度,导致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经常出现问题,因此这就应该对这项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其自身特点选取适当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超长劲性;钢筋混凝土;斜框架柱
  要想保证建筑物自身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需要在建筑施工的时候选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施工材料,这样对减少建筑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建筑物整体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一些主楼建筑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经常选取框架结构进行施工,借以提升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和稳定性。但是由于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建筑物自身结构和其他方面上和传统建筑物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这就说明在对现存的建筑物进行施工的时候不能选取传统的施工技术,而是需要采取现在社会上实施的新型技术手段,借以提升施工效率,有效减少在施工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成本。
  1 施工工艺流程
  由于劲性钢筋混凝土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在采取这种结构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自身的施工工艺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借以减少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在对劲性钢筋混凝土自身的施工工艺流程进行全面分析中,了解到这项工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保证相应结构和零件的制造符合建筑施工要求、对安装好的零件和结构进行检测和对设备进行复测着三个方面,只有在保证复测结果符合相应标准的时候,才能够对钢筋进行混凝土浇筑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保证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施工要点能够全面落实,这样对减少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施工技术要点
  前面也清楚说明在进行超长勁性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施工项目的技术要点做到全面遵循,借以减少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且在研究中还发现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施工技术要点也非常多,因此这就需要笔者对其中涉及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详细的论述,保证其在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
  2.1 斜柱的定位
  一般来说要想保证超长劲性钢筋混凝土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在安装之前就需要对其安装位置和相应数据进行有效核算,保证安装位置符合建筑施工的整体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保证其自身轴线和标高在规定的范围内,这样不仅仅能够保证建筑施工顺利进行,对于提升其自身质量和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进行斜柱定位的过程中,还应该对斜柱水平方向的分布有一定了解,并对其自身的控制线位置进行有效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CAD技术对整个施工位置进行放样处理,有效提升轴线自身的准确性,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轴线和其他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在使用CAD技术进行放样处理之后,还需要对轴线和中心线的位置和其他方面进行有效的确定,这个过程中要求轴线和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钢筋工程
  在实际的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确保钢筋加工质量,使其真正达到规范的标准要求。尤其是在对钢筋进行翻样加工时,更要对其加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在加工完成之后,充分做好质量验收工作,只有确定达标合格后,才可以正式投入使用。并且,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斜柱钢筋进行捆绑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钢结构可能会对钢筋施工造成的影响,事先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免钢筋在施工中碰撞钢梁,使其位置发生偏移。再者,如果钢筋间产生的间距过大,就需要增加构造筋进行补充,最后用大箍筋绑扎之后,拉挂钩筋。斜柱由直变斜再由斜变直的节点是施工重点,在地下一层由地下二层的直柱变成斜柱,柱内侧上下钢筋采用互锚方式,并到达柱对面,由于钢骨的存在,中间钢筋沿钢骨的腹板或翼缘板上行或下行一个锚固长度,角部钢筋须到达柱对面,在施工中钢筋很密,先用CAD放样,现场模拟,对钢筋编号,对号加工,对号入座绑扎。
  2.3 模板工程
  对于斜柱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对模板的控制,模板的设计施工决定混凝土质量及柱成品位置准确度,因此需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本工程中,对于斜柱模板的安装工艺流程主要如下所示:斜柱模板安装工艺流程为:制模-弹线-安装底面模板-搭设固定底面模板支架-安装侧面模板、顶面模板-自下而上安装柱箍并安装侧面模板斜撑-预检-浇筑混凝土时钢筋模板复查维护-拆模-模板清理。针对超长斜柱,应重点控制模板的接槎和模板的支撑。在本工程中斜柱内外侧无梁可向下搭接,左右两侧有梁不能向下搭接,采取在柱根部增加顶模支撑,内外侧模板在内,左右模板在外的方式保证柱截面。
  2.4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是超长劲性钢筋混凝土斜框架柱施工的重点,同时由于斜柱结构的特殊性增大了其施工难度。主要体现在斜柱中钢筋的绑扎较为密集,且斜柱的底面不是平面,当混凝土浇筑时,其中的大粒骨料就极易被箍筋绊住,从而造成下部的混凝土出现分离现象。同时,在浇筑时不能很好的进行振捣,振动棒很容易被箍筋卡住。当振捣时,其所产生的气泡较难排出,使混凝土最终出现麻面或蜂窝等质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防治:采取自密实混凝土,辅助振动棒振捣。由于斜度较大未考虑斜柱上面开孔,采取模板外平板式振动器辅助振捣,无法放振动器部位由人工敲击模板。试棒时寻找合适的下棒点,保证柱四角可全部振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要想保证超长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行业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对这种结构和建筑物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进行建筑施工,这样对减少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这项施工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自身在实施的时候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不足表现在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因此要想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解决,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整个结构施工中涉及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借以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超长进行钢筋混凝土斜框架柱施工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铁兵.高大框架柱应用工字梁木模板体系的设计与施工[J].建筑技术,2011(08).
  [2]刘富勤,王绪民,胡坤生.超高大跨度结构混凝土梁支撑系统设计与施工[J].建筑技术,2007(08).
  [3]张松,陆云.广州珠江城劲性柱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11(10).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行业快速增长,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本文简要探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推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措施  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安全是第一要素,而質量是根本。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质量要求和规定不断完善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获得发展,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就是桥梁上的建设步伐,滑模与爬模施工工艺作为桥梁高墩工程施工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将桥梁施工上的质量进行保障应该将这些施工上的技艺广泛的运用与推广,因为这样的技术有利于对高墩施工上的质量与安全性进行相应的保障,文中对于桥梁施工中的滑模与爬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技术上分析与探讨,仅供相关人士的参考与借鉴
摘 要:目前,我国的隧道技术越来越成熟,隧道科技越来越普及化,隧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也越来越可靠,在主把安全质量这个亘古不能变观念的前提下,结合工地现场施工后的具体情况,整理出隧道洞口偏压段的具体施工方法。  关键词:隧道洞口;偏压段;处理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公路项目一期工程。施工桩号为K4+980~K6+130,长度为1150米。  该隧道出口位于一条山谷内,且处于山坡位置,偏向右侧,因此
摘 要:本文采用高校液相测定了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固定相为:思普乐C18液相色谱柱(4.6mm×250mm,5μm),甲醇-0.1mol/L磷酸二氢钠(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nm;此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和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高效液相;含量  小兒氨酚黄那敏颗粒适用于缓解
摘 要:我国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大量的涌出,所以对其施工手段的研究工作也变得逐渐扩大。依据此类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滑模法以及爬模法的施工要点,并将这两种施工手段使用到具体工程建设中有着显著的效果,并在该项领域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突破。对此,本文主要研究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怎样利用这两种施工手段,从而为施工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  關键词:高层建筑;滑模法;爬模法;施工技术  随着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哪种注释方式最有利于促进词汇附带习得。实验部分包括一项阅读理解和两项词汇测试。受试来自于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大一的三个平行班级,之前对其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和词汇测试结果分析,表明三个班级之间无显著差异。文章取自华盛顿邮报的一篇学生会感兴趣的文章。我先让随后不参加阅读测试的10名学生阅读此文章并标出不认识的单词,而后又在两个教授同事的帮助下,确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