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iang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目前,很多辅导员的工作存在唯理性的倾向,过于强调理性的说教与灌输,缺乏诗性的启发与引导,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干瘪苍白、枯燥乏味,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在对诗化、诗化教育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诗化教育寓理于情、寓意于形、寓教于乐、人文关怀、潜移默化等特点与辅导员工作的契合之处,提出了把诗化教育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工作当中去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诗化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教育方法从理性的“独白”转向诗性的“对话”、倡导艺术的人生观、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诗化教育 辅导员 工作 运用
  
  一、何为诗化、诗化教育
  诗化是西方现代哲学关心的一个问题。荷尔德林有一首风格独特的诗,其中一句是:“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诗意地栖居”并不是指人天生都是诗人,而是指人皆可以通过教养、修养和陶冶而成为真正的诗人或成为真正有诗意的人。人要实现“诗意地栖居”,必须通过“诗化”这一途径。“诗化”是西方尤其是德国许多哲学家、美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像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生命的诗化”,认为“诗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心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诗意的表达成了生活本质的表达”;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则多次强调“把哲学诗化”,认为“真正的诗不是个别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宇宙本身——不断完美自身的艺术品”。在他们眼中,“诗化”多指艺术化、审美化,有时也指一种审美境界和尺度。在我国道德教育界,关于“诗化”的论述很少,只在哲学界和美学界有所提及。像美学界的学者易健提出了“诗化”这一概念,认为“‘诗化’,即通过审美教育,也就是充分运用美自身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构建人的心灵,让人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从而促进整个人的审美化”。
  本文所讲的诗化教育,就是通过诗性思维,引导人们在观察生活、观察事物中,培养显隐结合意识,揭示事物内在的显隐联系,从而对事物采取诗意的看法。儒家的“比德”就是这样一种诗化的教育方法,它不是把某个自然物看作某个自然物,而是使人由显现的自然物体悟到隐蔽的、未言明的道德人格。“诗化”向人们展示了显现者与隐蔽者相互结合的人生境域,只有诗化的人生才是本真的人生,才是充满诗意的人生。
  二、诗化教育的特点与辅导员工作的契合之处
  诗化的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寓意于形、人文关怀四个方面的特点,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有很多契合之处,总结如下。
  (一)寓理于情与主题教育
  诗化的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进行说教向人们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通过情感起作用的,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情特指诗性)。情感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人的任何一种行为动机,无不发端于人的内心情感。唯理性的教育付诸人们的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诗化的道德教育则通过诗性付诸人的情感,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地这么做。诗化的教育所凭借的完全是美自身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善恶美丑的价值评价,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情绪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心理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辅导员应将这种情感教育方式运用到具体的教育中去,利用每一次主题班会、团课、学生干部培训班等时机用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诗意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用生动感人的事迹去感化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使学生不仅仅从理智上认同教育者所宣传的道理,更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振和共鸣,在怡情悦性中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二)寓意于形与社会实践
  诗化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所采用的手段、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是用一种令人动情的悦耳、悦目的综合形象诉诸人们的感情,影响人们的行为。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通过“山”、“水”、“松柏”等具体的自然形象所具有的特征,来暗示、比喻或象征君子的美德,使学生不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象中获得美的愉悦,而且领悟到君子人格美的内涵,促使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游览名胜古迹,使学生在获得审美愉快、喜悦之感的同时,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产生热爱之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寓教于乐与拓展训练
  席勒把审美欣赏、审美教育称作“审美游戏”。他认为,“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这是因为“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席勒不仅指出了美育是用一种像游戏一样比较自由、愉快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说明了美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拓展训练在培训市场很受欢迎,每个接受过拓展训练的人都会感觉印象非常深刻,就是缘于拓展训练通过各种游戏使受教育者已经摆脱或淡化了一切物质的欲念和追求,肯定了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因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愉悦,情感、个性也得到了自由的舒展。这是任何强制手段都无法达到的。诗化的教育正是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使学生在生动、愉悦、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充分感受到成长的愉悦。我曾多次给所带班级开展拓展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项目,发现效果比开一次主题班更深刻、更持久。
  (四)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心理疏导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工作中,存在“目中无人”现象,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仅仅把他们看成接受条目、规范的容器,而没有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所以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诗化的教育克服了这种把人物化的错误倾向,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把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作为根本价值尺度,尊重学生的情感,通过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疏导过程,培养、塑造人们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关怀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身内之物的追求,抵制将身外功名利禄视为最高价值的观念,使他们既具有高尚、善良、纯洁的情操与精神,又拥有真善美的生活态度,让人从各种物欲、贪婪、猥琐、偏执、愚昧、自私、颓废等束缚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大写的人”、“完整的人”、“诗化的人”。
  三、辅导员如何进行诗化的教育
  我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提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化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
  诗意的观世法,即一种诗性的世界观,它使自然景物拟人化,使自然因人的情思包裹而染上花笑叶舞、山欢水唱的色彩的韵味,使自然万物(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人从周遭世界中找到精神的栖居场所。具体来说,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直观中表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它可以使我们冲破现有的界限,于在场与不在场之间、显现与隐蔽之间翱翔。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或想象力贫乏的人,其人格是完整的、充满诗意的,同样一个这样的人也很难形成诗意的观世法。因此,我们在诗化的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通过想象揭示事物的显隐联系,将隐蔽的、不在场的东西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结合起来,由前者揭示后者的意义。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想象力,才能以诗意的眼光观察万事万物,才能看到日常事物背后隐藏的道德教育意义。比如,让学生通过诗性的想象,可以看到青松隐喻的刚正不阿的人格、红旗隐喻的祖国、圆明园遗址隐喻的近代史上的国耻,等等。
  其次,使学生树立“民胞物与”的观念:要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还要使他们树立“民胞物与”的观念。“民胞物与”的意思是指,不仅天下之人皆如我的兄弟,而且天下之物亦皆我的同类,我对他人他物均应像兄弟一样对待。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绝对独立于人之外的抽象的“自在之物”,它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交融的产物。从深层来看,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气相通、融为一体的,人对自然万物应有同类感,应当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对待它。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能热爱自然如热爱自己一样。
  (二)从理性的“独白”转向诗性的“对话”
  一直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独白”式的教育方法,将学生变成接受道德知识的容器,使人物化。“独白”式的道德教育只是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正视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以至于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自动地把思考的权力交给了教师,教师代替学生思想,学生所做的就是对道德概念、原理、规范的记忆、背诵和顺从。通过这种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有道德的顺从者,并不是真正的道德生活主体,一旦他们面对复杂的道德现象需要做出选择时,就会晕头转向,甚至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对话,是一种与“单向式”的独白相对应,以“沟通性”为宗旨的学说和思想。通常来说,我们在教育中所说的对话是特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师生双方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从而达到双方视界融合的教育方式。这里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的交谈和讨论,而是指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也就是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对话的教育方法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双方建立了“我一你”的平等关系,在相互理解和交流中,真正做到心灵沟通,使双方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
  所谓“有言之教”,就是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理论知识,论证道德规范与原则,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认识。而“无言之教”,就是不通过语言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而是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自己去观察万事万物,从中体悟到做人的道理,进而积极效仿,产生道德行为。
  《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把教育之教,强调为身教。这种身教不是道德语言上的夸夸其谈,而是“以身作则”的道德上无言的言说,它能使学生积极去体悟、去效仿,具有道德说教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像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感染着学生,而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在一个超市买东西、在一个操场打球、在一栋宿舍居住,等等,辅导员的日常言行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标准,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受到辅导员的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辅导员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为此,辅导员要做到:为人正直、正派,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的人,并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行为熏陶学生。唯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辅导员的人格示范和思想境界中有所感悟,并主动地去效仿,最终领悟到道德教育的真谛。
  最后要说明,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理性的教育方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理性的教育和诗化的教育形成有效的互补,相互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迎光.理性话语与诗意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2]孙迎光.本质认识与诗性之思.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3]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其他文献
“相互主体性”是贯穿高远东鲁迅研究的概念。高远东的鲁迅研究以“相互主体性”为资源思考历史和当下,真正把“相互主体性”这一概念变成了“动词”。“相互主体性”意义上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产生飞灰的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重金属污染这一问题,引用大量的文献,从飞灰的特性以及形成机理,论述了各种化学药剂稳定化技术和各自特点,并结合国外的化学稳
在前文中提出现有普及型剑杆织机有关适当缩短筘座脚和钢摆幅的可能性,但这种改造的后果如何?关键是改造后的织机所受的扰力是否得到减小。这里讨论了这个问题,并阐明其结果,答案
近年来,茶品牌犹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面对捷足先登的茶品牌大鳄,众多新兴茶企有的放矢,纷纷启动了"利基战略",巧妙避开了已经厮杀得天昏地暗的红海区域,
[摘 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从理论上分析大城市住宅价格波动走势会逐步波及中小城市。建立城市之间住宅价格波动的理论模型,揭示住宅价格波动效应的实质,提出对这种波动效应进行引导性干预的政策,避免城市之间住宅价格的过度干扰。  [关键词]住宅价格;波动效应;理论模型;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36-02    金融危机正在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方法,在气相中将nylon6纤维表面合成一层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盐酸作质子酸掺杂剂,得到纤维的电导率高达10^-1S/数量级。
本文论述了在新课标下如何在生意盎然的阅读课教学中掌握提问技巧,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用二甲苯为反应载体,使棉浆粕(DP=520)和尿素在其中反应生成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通过乌氏粘度计、元素分析仪等仪器,测试了产物的聚合度及酯化度,初步探讨了酯化反应的最佳
一、加强对政务信息工作的领导.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直接影响领导的决策,因此,各部门都应切实加强对政务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要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使政务信息工作人员
论述了我国新出台的反倾销法与韩国反倾销法的产生背景,指出了同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两个法律的同共点及在法律渊源、征收反倾销税、实施程序等方面的主要差异,并探讨了各自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