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已逐渐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一、选用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不恰当
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将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反应现象、实验结论在黑板上都已详细列出。这种验证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不必思考、分析,只需单纯模仿,重复,“照方抓药”,按图索骥,就可以完成实验,实验结束时有的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实验原理也不知道。教师采用验证性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对实验的理性思考和创新,缺乏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我国绝大多数的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不开放,学生实验只能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行教材上指定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进行内容、时间、空间上的选择,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设计实验,这样抑制了学生做实验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实验考核制度不健全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上,我国高中化学实验能力的终结性评定是高二的会考和高考。会考中实验的内容范围比较窄,考察方式单一,评分流于形式,学生几乎都合格。高考主要是认知领域的笔试考核,只是在纸上进行实验操作,造成了学生做与不做实验所得到的评价差别不大的现象,以至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投入时间、资源进行化学实验的教与学,而宁愿画实验、讲实验、背实验,此外由于经济原因,很多学校开不出实验课,即使开了学校也是由于仪器、药品、实验室的严重不足4-5个人一组,甚至10来个人共同做一个实验,在这样的实验教学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没有动手机会,只是“观摩”与“点评”。
为贯彻新教材、新大纲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探索性、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使整个课堂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索过程,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笔者做了如下工作:
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正确的指导能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并能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注意到“吱、吱、吱”有节奏的响声,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到水面上迅速游动的闪亮小球上,也有的学生只注意到溶液显红色是由局部到全部,由浅到深。若教师在实验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鈉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反应时钠是如何运动的,发出了什么声音?③钠与水反应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怎样?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如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在注射器中装有NO2和N2O4的混和气体,当注射器迅速压缩时若有的学生注意力还停留在注射器的外形上,则气体颜色的变化会被忽视,实验目的就未达到。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
为了说明某些物质的不同性质,化学教学中常用实验对比,如镁、铝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
(二)、指导学生研究实验
观察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由现象到本质的结论,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若能及时指导学生研究实验,启发思维,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例如在氯气的性质实验中,氯气与氢气混和能在光照或点燃时爆炸化合,红磷、金属钠、铁丝、铜丝都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并分别生成PCl3和PCl5、NaCl、FeCl3、CuCl2。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研究:①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现象产生?②在这些反应中Cl2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③为什么Cl2具有这样的性质?经启发引导可得出: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将许多物质氧化到高价,这是因为氯原子有很强的获得电子的能力。在进行这类实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显示的共同点,从不同的表象中找出相同的本质,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明显作用。例如在做乙醛性质实验时,将乙醛与新制的Cu(OH)2作用,结果有的学生得到红色沉淀,有的却得到棕黑色沉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多方位的思维活动,要从反应条件、反应物量的关系(尤其是新制Cu(OH)2的量);还原产物的多种可能性、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等诸方面对实验进行研究。最后按分析推理和验证的情况指导学生综合出:供热适中,Cu(OH)2适量,其还原产物为红色的Cu2O以外,还有Cu(OH)2,Cu(OH)2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CuO,两者相混和而成棕黑色。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醛的性质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学生做定量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的较大误差。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及时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使学生在寻找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操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用标准盐酸溶液测定未知NaOH溶液的浓度,最后的测定结果与实际浓度相差较大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是哪一步操作出了差错,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如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用量、酸式滴定管的润洗、滴定管内液体体积的读数、滴走过程中操作的正确性、未知碱液的量取、终点的判断等,再经逐个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真正原因。这样能逐渐养成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一、选用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不恰当
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将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反应现象、实验结论在黑板上都已详细列出。这种验证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不必思考、分析,只需单纯模仿,重复,“照方抓药”,按图索骥,就可以完成实验,实验结束时有的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实验原理也不知道。教师采用验证性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对实验的理性思考和创新,缺乏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我国绝大多数的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不开放,学生实验只能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行教材上指定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进行内容、时间、空间上的选择,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设计实验,这样抑制了学生做实验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实验考核制度不健全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上,我国高中化学实验能力的终结性评定是高二的会考和高考。会考中实验的内容范围比较窄,考察方式单一,评分流于形式,学生几乎都合格。高考主要是认知领域的笔试考核,只是在纸上进行实验操作,造成了学生做与不做实验所得到的评价差别不大的现象,以至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投入时间、资源进行化学实验的教与学,而宁愿画实验、讲实验、背实验,此外由于经济原因,很多学校开不出实验课,即使开了学校也是由于仪器、药品、实验室的严重不足4-5个人一组,甚至10来个人共同做一个实验,在这样的实验教学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没有动手机会,只是“观摩”与“点评”。
为贯彻新教材、新大纲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探索性、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使整个课堂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索过程,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笔者做了如下工作:
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正确的指导能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并能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注意到“吱、吱、吱”有节奏的响声,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到水面上迅速游动的闪亮小球上,也有的学生只注意到溶液显红色是由局部到全部,由浅到深。若教师在实验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鈉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反应时钠是如何运动的,发出了什么声音?③钠与水反应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怎样?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如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在注射器中装有NO2和N2O4的混和气体,当注射器迅速压缩时若有的学生注意力还停留在注射器的外形上,则气体颜色的变化会被忽视,实验目的就未达到。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
为了说明某些物质的不同性质,化学教学中常用实验对比,如镁、铝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
(二)、指导学生研究实验
观察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由现象到本质的结论,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若能及时指导学生研究实验,启发思维,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例如在氯气的性质实验中,氯气与氢气混和能在光照或点燃时爆炸化合,红磷、金属钠、铁丝、铜丝都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并分别生成PCl3和PCl5、NaCl、FeCl3、CuCl2。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研究:①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现象产生?②在这些反应中Cl2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③为什么Cl2具有这样的性质?经启发引导可得出: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将许多物质氧化到高价,这是因为氯原子有很强的获得电子的能力。在进行这类实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显示的共同点,从不同的表象中找出相同的本质,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明显作用。例如在做乙醛性质实验时,将乙醛与新制的Cu(OH)2作用,结果有的学生得到红色沉淀,有的却得到棕黑色沉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多方位的思维活动,要从反应条件、反应物量的关系(尤其是新制Cu(OH)2的量);还原产物的多种可能性、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等诸方面对实验进行研究。最后按分析推理和验证的情况指导学生综合出:供热适中,Cu(OH)2适量,其还原产物为红色的Cu2O以外,还有Cu(OH)2,Cu(OH)2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CuO,两者相混和而成棕黑色。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醛的性质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学生做定量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的较大误差。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及时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使学生在寻找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操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用标准盐酸溶液测定未知NaOH溶液的浓度,最后的测定结果与实际浓度相差较大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是哪一步操作出了差错,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如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用量、酸式滴定管的润洗、滴定管内液体体积的读数、滴走过程中操作的正确性、未知碱液的量取、终点的判断等,再经逐个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真正原因。这样能逐渐养成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