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教育的纯工具性倾向,导致学者对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产生质疑。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阐述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论述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英语课的必要性。
[关键词]:课程论 基础教育 人文教育
一、引言
我国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外语教育不可避免受到其影响,外语教育的纯工具性倾向尤为突出。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辛苦学习的英语几乎没有实用性,于是质疑十几年的基础英语教育的必要性。这种纯工具性倾向过分关注外语教育教学终极目标,轻视过程评价,显然不利于激发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本文从课程论入手,阐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讨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课程的性质
在当代课程文献中,有各种关于课程的界说,其中典型的有:课程既教学科目;课程既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既学习经验,等等。事实上,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及对教育的某种理念,从而标明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课程理论需要考虑到学科、学生、社会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因而形成各种课程理论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课程的目标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由于人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的重点以及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法存在差异,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因而对课程目标的取向是不同的。多年来,在课程编制中,比较流行的三种课程目标的取向是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在许多文献里,课程目标与行为目标几乎成了同义词,这主要是由于泰勒(R.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一书的影响。泰勒强调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就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
展开性目的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它注重的是过程。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
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双重目的性——工具性、人文性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的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事实上,课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1.英语教育的工具性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外语,不仅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而且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双重目的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常被定义为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语言是工具”这一隐喻只认识了语言的部分本质。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也创造了人类自身。语言既然与人类相生相济,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属性是多面的。语言既是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2.英语教育的人文性
DeCarvalho于1991年提出,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基础。Huitt和谭家善也都认为,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以实现身体和心灵、知识和道德、立志和情感、智慧和能力等的和谐发展为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提出,人文教育的实施以价值加工为基础,人文教育就是价值教育。
语言本身的人文性规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有必要的。英语教育的特点源于语言本身的特点。语言的基本属性不是其系统性,也不是其功能性,而是其人文性。潘文国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人类认知与表述始终伴随着情感、主观倾向、模糊以及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语言是人文科学,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外语教育应该体现双重目的性,在终极目的上体现其工具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性。
四、基础英语教育阶段能力的培养
基础英语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语言能力指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完成听、说、读、写、译等任务的能力。交际能力指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英语的交际能力更多涉及的是科技教育层面,尽管也包含人文教育的成分。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英语课培养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以及踏入社会做了铺垫。
五、结束语
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课程的性质,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阶段得到了应用,这种价值教育倾向,使开展基础英语教育成为可能。课程目标的取向与教育目的,基础英语教育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展示了开展基础英语教育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版,1996.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课程论 基础教育 人文教育
一、引言
我国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外语教育不可避免受到其影响,外语教育的纯工具性倾向尤为突出。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辛苦学习的英语几乎没有实用性,于是质疑十几年的基础英语教育的必要性。这种纯工具性倾向过分关注外语教育教学终极目标,轻视过程评价,显然不利于激发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本文从课程论入手,阐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讨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课程的性质
在当代课程文献中,有各种关于课程的界说,其中典型的有:课程既教学科目;课程既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既学习经验,等等。事实上,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及对教育的某种理念,从而标明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课程理论需要考虑到学科、学生、社会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因而形成各种课程理论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课程的目标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由于人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的重点以及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法存在差异,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因而对课程目标的取向是不同的。多年来,在课程编制中,比较流行的三种课程目标的取向是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在许多文献里,课程目标与行为目标几乎成了同义词,这主要是由于泰勒(R.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一书的影响。泰勒强调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就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
展开性目的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它注重的是过程。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
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双重目的性——工具性、人文性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的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事实上,课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1.英语教育的工具性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外语,不仅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而且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双重目的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常被定义为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语言是工具”这一隐喻只认识了语言的部分本质。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也创造了人类自身。语言既然与人类相生相济,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属性是多面的。语言既是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2.英语教育的人文性
DeCarvalho于1991年提出,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基础。Huitt和谭家善也都认为,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以实现身体和心灵、知识和道德、立志和情感、智慧和能力等的和谐发展为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提出,人文教育的实施以价值加工为基础,人文教育就是价值教育。
语言本身的人文性规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有必要的。英语教育的特点源于语言本身的特点。语言的基本属性不是其系统性,也不是其功能性,而是其人文性。潘文国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人类认知与表述始终伴随着情感、主观倾向、模糊以及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语言是人文科学,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外语教育应该体现双重目的性,在终极目的上体现其工具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性。
四、基础英语教育阶段能力的培养
基础英语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语言能力指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完成听、说、读、写、译等任务的能力。交际能力指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英语的交际能力更多涉及的是科技教育层面,尽管也包含人文教育的成分。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英语课培养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以及踏入社会做了铺垫。
五、结束语
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课程的性质,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阶段得到了应用,这种价值教育倾向,使开展基础英语教育成为可能。课程目标的取向与教育目的,基础英语教育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展示了开展基础英语教育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版,1996.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