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达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4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1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续在以年轻网民为主的B站播出并收获广泛好评,成为当年纪录片界的一大热点。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为9.4分,成为迄今豆瓣上以故宫为题材所创作的诸多纪录片中评分最高的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与它自然朴实的影像表达、精心多元的叙事手法不无关系,而这也是该作品不同于其他同类型题材纪录片作品的匠心和创新之处,从而成功走出了之前故宫题材的窠臼。
  [关键词]故宫;影像表达;叙事手法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庆祝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3集电视纪录片,虽然每集时长只有50分钟左右,但是其首次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2017年1月,《我在故宫修文物》被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评为2016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纪录片之一。虽然其播出时间已过去5年多,并且这几年陆续也有《故宫新事》《上新了·故宫》(第一季、第二季)等新的故宫题材纪录片问世,但是时至今日,《我在故宫修文物》仍然在故宫爱好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广泛提及。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如何叙事,即如何讲好故事,以及对现实非虚构化的创造性表现,往往是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在故宫修文物》之所以能引发观众共鸣,收获好评,与它清新的影像表达方式和流畅的叙事策略不无关系。《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巧妙地运用丰富的叙事策略和隐而不彰的艺术手法,将“文物修复”这一在普通观众看来专业性极强的选题作为整体叙事的创作基点,纪实而又艺术地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修复文物的过程,把看似深奥的题材拍得简单明了。该作品关注的重心不再是故宫雄伟的建筑和悠久深远的历史,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文物修复师,修复师之手赋予了无比珍贵但却残破不堪的文物以新的生命,让观众对原来神秘无比的修复师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有了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观众在观影时丝毫没有感觉到沉闷和无聊,而是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感受到故宫另类的文化韵味和人文情怀。
  一、贴近生活流畅叙事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古代中国宫廷建筑之精华,因此,无论是建筑群本身,还是宫殿内陈列的各种珍贵文物,甚至故宫文物修复工作本身,都具有特殊性和珍贵性,对普通观众而言,都会对其产生神秘好奇感。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像叙事,没有像以往国内外创作团队拍摄制作的故宫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一样,刻意强调故宫文物修复工作的离奇非凡、意义重大等宏大话题,而是从微观的破旧文物珍宝的修复着手,运用平易舒缓的叙事节奏和亲近淡然的影像表现方式,展示各类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修复师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给文物“治病”的理念作为叙事架构,将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情形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修复工作用“打比方”式的日常性叙事进行了巧妙地转换[1]。《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半解说方式进行叙事,叙事时人物访谈与客观记录相结合。反观此前其他与故宫有关的影视纪录片,大多采用的是灌输性和主观性极强的全解说叙事手法。而为了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怪圈,《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奠定日常叙事的基调之后,随即展开对文物修复背后一些相关联的历史及人物故事的深层叙事,使文物修复师日常的生活状态和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文化和技艺传承得以较为全面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片中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在讲述自己早年进入文物修复行业时,从他略带结巴而低沉的口吻和满是沧桑与执着的眼神中,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王师傅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同样渗透着质朴生活气息的场景的,还有修复师谢扬帆、屈峰等齐心协力在木器组门外树上打杏子的场景。这些文物修复师的生活化場景可以让观众看到在貌似威严肃静的深墙之内,故宫亦有着与墙外世界一样生机盎然的一面。这些人物和生活细节的刻画,有效地弥合了艰深的专业叙事与灵动的生活叙事之间的区隔,把日常叙事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叙事主体没有被刻板成见的影像符号所泛化,而是在工作与生活的共融中,彰显浓浓的人文关怀精神。纪录片生动刻画出文物修复师既有专业精神,又有生活情趣的非常接地气的群体形象,巧妙地传递了他们生活与工作密不可分的主题信息。
  二、通过反差巧妙叙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不同种类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的主要线索,将故宫作为陪衬,成为叙事的背景。这与之前但凡与故宫有关的纪录片,故宫本身作为重要的叙事主体必定会浓墨重彩地进行讲述和表现的创作手法完全不一样。比如,央视制作的《故宫》、日本NHK制作的《故宫至宝》等,制作理念与叙事角度多为大制作、大手笔,并且都尝试给观众呈现一个立体而宏大的故宫形象。这些作品强调的无一例外是故宫建筑或珍贵文物的历史渊源,而在故宫里工作的人却鲜有提及。
  《我在故宫修文物》把故宫由主体变为陪体进行反差性设置,让观众觉得与众不同,既意外又新鲜,大大激发了人们观影的欲望和热情。这种通过反差进行叙事的手法,在全片中随处可见,不少段落都设置了反差颇大的情节,叙事也在此基础上从容展开[2]。如果按照此前以故宫为题材所拍摄的纪录片的构思方式,本片应该通过严肃的镜头、精心加工后的专业性解说词、情景再现式的特效合成,来突出文物修复大师不苟言笑的权威形象和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但《我在故宫修文物》却将国宝级修复大师和生活中的平凡人两种身份有机融合,让观众看到国宝级修复大师衣着朴素、平易近人而又性格鲜明的形象。在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在严谨的工作之余,文物修复师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抽烟、聊天、弹吉他、骑车兜风等。作品中这些非常接地气的人设上的反差性设置,大大消减了纪录片严肃呆板的元素,而修复师双重身份的影像表达,极大地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修复师的心理距离,给观众带来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双重享受,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求知和猎奇心理,并强烈地感染和触碰着观众的内心。
  三、利用板块交叉叙事   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分为青铜器、木器、陶瓷、钟表等八大部门,《我在故宫修文物》根据分工方式设置不同的板块,展现上述部门对一件或多件文物进行修复的完整过程。每个工种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但片中透过影像表达的理念和思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是什么工种,口授心传、言传身教等传统文化中的师徒传承方式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每个工种中,师傅与徒弟协作和传授技艺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是通过师傅和师徒之间个性不同的对话和行动表现的。纪录片中这种板块式交叉叙事和故事化的表现手法,让观众看得饶有兴趣,纪录片以生动而有趣的画面语言深深地吸引了观众。比如,木器组修复师们一起打杏子,钟表组王津和亓昊楠参加厦门钟表博览会偶遇台湾收藏家黄嘉竹、屈峰参加同学会,陶器组纪东歌在故宫太和门广场骑自行车等。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文物修复部门,但是当不同的板块里这些颇有人情味的小故事一个个交叉展示、生动有趣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时,修复师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就变得活灵活现,真切自然地增强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通过板块化方式并借助小故事交叉叙事,纪录片画面看似非常质朴,却非常走心,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同时其也对修复师“择一事,终一生”、格物致知的工匠精神进行了真实反映和写照。此外,《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平实恬淡的影像表达代替刻板说教,把原本属于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文化、历史、审美等领域的文物知识,通过修复师朴实的言语和行动真实自然地进行了展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让观众易于接受,在观影过程中真正获得了美的熏陶和视觉艺术的体验。
  四、时空交替的双重叙事
  纪录片作品对历史时空的影像叙事,常常会因为“不在场”而导致真实感和参与感的缺失。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带给观众的遗憾,《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了时空交替叙事的策略。比如,其第1集在展现瓷器修复过程时,通过解说词以及修复师之间的对话,让观众可以了解到,即便是同一窑炉烧制出的瓷器也有不同的命运,并由此引申出观者与历史中那些烧窑人在心灵与精神层面上的无声对话。又如,在第3集里,书画组的修复师在对年久失修的古代书画进行修复时,徐建华、杨泽华等人与徒弟及同行之间所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在片中被当作极具穿越感的古今对话进行了展现,把过去书画装裱和修复的故事带到现代人的脑海中,深化了观众对以往书画制作以及历史知识的认知。
  同样,钟表修复师王津跟徒弟亓昊楠一起修复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的影像内容,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故宫令人赞叹、精美绝伦的各类型钟表收藏品;另一方面,通过在修复过程中王津师徒二人去厦门参加钟表博览会,与同行及参观者交流古代钟表和现代钟表有哪些不同的情景,以及游客参观故宫钟表展览时的专注眼神,古代和现代时空中的钟表制作者和修复者似乎在进行思想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最后,王津与徒弟终于一起修好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他们开心地看着修复完成的水法钟在美妙音乐伴随下准确走时的情景,不禁让人觉得时空倒转,脑海中似乎已然浮现当年乾隆皇帝等古人看到如此精美的钟表走时而露出的同样惊讶又快乐的神情。这些画画让观众犹如穿越时空,聆听古人与现代人的对话,充分彰显了古代中西方匠人们在钟表设计方面的智慧和当今故宫钟表修复者卓越的大师风范及绝佳的修复技艺。
  五、围绕主题精心叙事
  故宫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如何准确传达主题是体现其艺术价值和审美品质的关键。《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主题表达上精到地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内涵。围绕文物修复这一核心主题,创作者把握住自己的主观情绪,尽可能客观地呈现细节,以这些真实客观的细节去感染人、影响人、打动人[3]。纪录片所展现的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生活细节,既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点点滴滴,大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小到他们在故宫院子里养猫休闲,也展现了纪录片创作者熟练的叙事能力和镜头运用功底。比如,陶瓷器组的王五胜师傅一边认真修复唐三彩马,一边淡然地谈到自己快要退休了,觉得除了工作,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体验过,退休后想换辆车到处旅游,还想体验年轻人爱玩的滑翔伞等。纪录片从一个最为日常化的话题视角,反映文物修复师与普通人一样的物质和生活需求。在展现淡泊名利、平静优雅的修复师日常工作的同时,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又始终不偏离“文物修复”这一专业话题。这种精心的叙事方式,着重强调在文物修复技艺的延续和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然是师傅带徒弟这种人与人的关系。该片多次运用细节刻画强调师徒关系維系着文物修复工作的生命。如钟表组的师傅王津和徒弟亓昊楠、木器组的师傅石连仓和徒弟谢扬帆等。该片想要告诉观众的是,寄托和延续故宫文物修复工作未来的,正是师父对徒弟的言传身教,而非高科技的检测手段与文物修复机器。
  与继承传统文物修复技艺与文化思想同样重要的,还有与外界同行专家的交流与研讨。《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叙事过程中,也特别注意合理运用影像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表达,如漆器组在迎接维多利亚博物馆人员时,文物修复师与来访者进行探讨。这些看似片段式、碎片化的专业性细节交流都承载了人类文化融会与沟通的共同愿望,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了对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进做一步阐释,片中还出现了修复师借助现代高科技工具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场景。比如,陶瓷组的窦一村使用新添置的谷歌眼镜进行工作,织绣组的工作人员将待修复的织品纤维放置在现代数码镜头下进行纤维拍照分析、提取数据进行保存等。这些情节既是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修复技艺的实证范例,又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现代科技与古代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内在关系。同时,纪录片也让观众看到文物修复并非为了传统而仅采用传统的修复技术,并非完全排斥和拒绝新的科技手段,而是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充分地借助新的科学技术更好地完成文物修复工作。
  六、结语
  一部真正优秀的纪录片需要具备触动观众内心的表现功力,《我在故宫修文物》别具一格的镜头视角、接地气的多元叙事方式,正是它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该片的成功充分说明,纪录片创作只要找准选题角度,采取有效的叙事方式,确保影像表达与整体艺术气质有机吻合,巧妙地协调纪实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避免作品同质化的创作困境,实现同类型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全新突破,并得到观众和专业人员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高超.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与视听特色[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6(02):27-30.
  [2]邓高峰.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基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背后的思考[J].今传媒,2017(11):118-119.
  [3]余冉冉.浅析细节拍摄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作用[J].东南传播,2020(09):130-131.
  [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基于《纪录片创作》”(项目编号:CQGJ19B70)。
  [作者简介]李微(1970—),男,重庆永川人,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影视导演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围绕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原则和途径,在加强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育人观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思想政治元素的专业化、可视化,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逻辑起点;价值导向
期刊
[摘要]艺术社团是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独特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探索融媒体视角下艺术社团的精品化、专业化发展路径,构建能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长效协同机制,将艺术社团发展为开展高职美育工作的有效阵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高职美育是以第一课堂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融媒体的迅速发展,
期刊
[摘要]新时期,培养应用型广告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顺应了广告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广告学专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针对其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不成熟、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不高、实践教学与实务问题不相匹配等问题,从构建多梯级实践体系、打造广告创意文化节、创办校园广告文化工作室、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期实现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他高校广告学专业实践
期刊
[摘要]逻辑思维培养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少儿教育中。少儿期刊作为少年儿童的重要阅读媒介,应做好课堂外的内容补充和延伸,探索将逻辑学知识融入期刊的方式。本文以《数学大王》(超级脑力)为例,试分析将逻辑学知识融入少儿期刊的尝试和创新。  [关键词]少儿期刊;逻辑教学;栏目建设  近年来,逻辑思维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小学逐渐将逻辑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受空
期刊
[摘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不仅全面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助于为学生打造更加舒适的教学环境。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有效实现人才培育的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  随着新媒体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中的“主力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对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进行研究,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从而使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人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策略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大量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纸质期刊谋求转型,在纸刊中融入各类数字化内容。在新闻报道、科普期刊领域,沉浸式体验已受到关注和应用,并为少儿期刊突破内容和题材限制,提升交互性,切实发展融媒体出版,提升期刊附加值提供思路。《作文大王》结合作文阅读类少儿期刊的内容实际,策划小学生街头采访类沉浸式互动栏目、亲子互动类沉浸式内容、沉浸式期刊共创内容等,对少儿期刊沉浸式互动内容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少儿期刊;沉
期刊
[摘要]文章以《最美诵读》为例,阐述出版社如何通过研究教育政策改革新风向,洞察市场机会,充分挖掘读者需求,打造产品差异化,确定选题定位和图书体例,精心设计内容与形式,实现经典诵读类教辅图书的选题策划创新。  [关键词]经典诵读;教育改革;差异化;策划创新  近几年,随着教育政策的改革,学校对经典诵读教学的力度越来越大,家长对孩子经典诵读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经典诵读类教辅图书大量涌现,市场
期刊
[摘要]本文以智能时代老年人健康码的使用为研究情境,运用访谈法来研究微观家庭代际下的数字反哺效用是否存在夸大现象,以及中观社会场景下“流动性”与“稳定性”中的数字反哺作用等问题。研究发现,微观家庭代际下的数字反哺具有五个方面的局限性:家庭层面下的数字反哺并非广泛普遍存在;对存在家庭代际的数字反哺家庭,子女具有主动性,老年人处在相对被动地位;在数字反哺过程中,存在数字反哺的浅显性问题,即未能真正提高
期刊
[摘要]许鞍华导演的电影体现深沉的生命美学意识,自然流转下的生命状态是她创作的永恒源泉。本文从许鞍华电影中生命本体的内容书写、生命体验的审美形式、从形下到形上的双重主题关照三个层次出发,思考许鞍华电影与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之间的关联与共融,探究其作品中的生命美学意识。  [关键词]许鞍华;柏格森;生命美学  柏格森是生命美学的重要代表,“直觉”“绵延”和“生命”是其生命美学理论中的三个贯穿性概念。“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