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的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在社会中的形象,这为慈善和商业建立关系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慈善作为一种创新的营销手段,也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慈善和商业之间还是存在着一段距离。
[关键字] 慈善 商业
在现代市场环境中,慈善已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爱心的社会救助活动,以慈善为名的各种促销活动俨然是企业或品牌营销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企业树立“社会公民形象”的重要工具。在传统的意义上,商业的目的是“聚财”,慈善的目的是“散财”,这两个概念的距离可以说是相差甚远,但是也有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慈善与商业的距离可以被拉得很近。
2006年,爱尔兰著名摇滚乐团U2主唱Bono、关怀非洲的慈善团体DATA主席Bobby Shriver与全球基金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帮助非洲人民对抗艾滋病,在英国创立了品牌RED。RED先后与多个国际著名品牌结为合作伙伴,其中包括美国运通公司、盖普、摩托罗拉、苹果、匡威等。这些世界著名品牌分别推出了以RED为别名的独特产品品类,他们的价钱都和普通款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它们都是红色的,并且有RED的标志,而且每销售一件即捐出10美元给全球基金。2006年2月到9月之间,红色产品已为全球基金筹集了1000万美金。在网站上,已有411231个用户发表留言支持该项活动,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购买了或者有意购买红色产品。“红色”商业模式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慈善在商业运作中的巧妙运用,慈善已被更多的企业当成一种投资行为或是一种商业行为。
中华民族素有积德行善、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同情弱者、济世为怀的传统美德,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在当代中国逐步发展起来,并在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中国慈善事业的商业化运作却遭遇了尴尬境地:那边是企业家频频出现在各种热心社会公益的颁奖活动上,而这边却有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显示说中国富豪财富增长而纳税却呈下降趋势,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一些企业家慈善的作秀成分。
慈善虽然已经被烙上了商业的味道,但现实却让我们又看到中国慈善与商业的距离渐行渐远。中外文化的差异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美国,慈善就是生活和社交的一部分。13岁以上人口中的一半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按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和慈善捐赠的规模来看,美国无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慈善国度。再比如每一个美国女士都会参加一个“美国妇女协会”,在那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认识朋友、出游、聚会,很有吸引力。但这个组织和大多数协会一样,有慈善工作的目标。她们组织在一起帮助老人院,儿童团体等等。每个成员都认为慈善应该是社团的应尽义务,非常热衷。西方社会的这个传统是从小就开始的,比如美国的童子军,小小年纪就开始有服务他人和社区的训练。中学和大学都有社区服务的基本要求,是算正式学分的。而在中国,穷人是占大多数的,需要帮助的人毕竟是太多了,慈善对于各个企业家或企业单位来说就不再是一件易事。
人们更愿意去逼问企业家的捐款目的:到底是出于无私的善心,还是别有用心谋划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比如用以免税的砝码、比如为了企业形象的传播,比如……对于崇尚内敛的中国人,“行善不留名”才能更好的符合传统文化,过于张扬总会给人目的不纯的感觉。以2.33亿元的捐赠额荣登胡润“2006中国慈善家排行榜”第五位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碰到过麻烦:吉利决定资助一千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捐钱不难,难的是还要花更高的成本找到一千个名实相符的受助人。因为他们曾经上过当,“穷孩子”摇身一变,变成了当地的领导子女。
社会上愿意做好事的人并不少,但他们担心自己出的钱不能真正起到帮助穷人的作用。一旦发现自己出的钱被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从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曾经看到过一些报道,政府的扶贫款被用来买高级轿车,盖豪华办公楼,而对真正的贫困民众缺乏同情心。可是怎样判断用钱当与不当?难道做慈善的人都应该穿破衣服,吃窝窝头?这些在企业里不成为问题的事,到了慈善机构里都成为可以争论的问题。要使善款不被误用,发挥最大的效果,内部管理有效,能够获取社会的信任,源源不断地有热心人士捐款,都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说,做好慈善事业比做企业更难。
虽然企业的慈善行为无论出于战略考虑还是单纯做善事,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都是应该被现在中国社会所提倡的,但一时的或者依赖个人道德力量支撑的慈善行为能走多远呢?必须为慈善行为寻找内在的驱动力。商业化便是很好的驱动力之一,以慈善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将会使企业的市场运作升华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更高层次,这种商业行为是一种间接的社会责任投资,企业的文化也会受到大众的称赞,其回报更是显而易见的。
在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氛围中,慈善不应当是排着队向募款箱里投入一张张钞票,也不应是向灾区捐款捐物,而应该把多姿多彩的商业与慈善完美地对接在一起。我们倡导着这样一种慈善,不再是把口袋里的几毛零钱塞进捐款箱,亦不是把旧衣物像高级垃圾似的丢入募捐车,更不是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口号标注在品牌形象广告上。我们期盼不久的将来,商业能够为慈善注入最为实际的新兴元素,慈善也能为商业带来更为深远的文化底蕴,商业与慈善的距离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钟宏武:《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2]方舟评:《公众参与冲破慈善围城》.《南方周末》,2006年2月
[3]《慈善文化与社会和谐》.《长江日报》,2007年1月
[关键字] 慈善 商业
在现代市场环境中,慈善已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爱心的社会救助活动,以慈善为名的各种促销活动俨然是企业或品牌营销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企业树立“社会公民形象”的重要工具。在传统的意义上,商业的目的是“聚财”,慈善的目的是“散财”,这两个概念的距离可以说是相差甚远,但是也有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慈善与商业的距离可以被拉得很近。
2006年,爱尔兰著名摇滚乐团U2主唱Bono、关怀非洲的慈善团体DATA主席Bobby Shriver与全球基金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帮助非洲人民对抗艾滋病,在英国创立了品牌RED。RED先后与多个国际著名品牌结为合作伙伴,其中包括美国运通公司、盖普、摩托罗拉、苹果、匡威等。这些世界著名品牌分别推出了以RED为别名的独特产品品类,他们的价钱都和普通款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它们都是红色的,并且有RED的标志,而且每销售一件即捐出10美元给全球基金。2006年2月到9月之间,红色产品已为全球基金筹集了1000万美金。在网站上,已有411231个用户发表留言支持该项活动,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购买了或者有意购买红色产品。“红色”商业模式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慈善在商业运作中的巧妙运用,慈善已被更多的企业当成一种投资行为或是一种商业行为。
中华民族素有积德行善、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同情弱者、济世为怀的传统美德,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在当代中国逐步发展起来,并在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中国慈善事业的商业化运作却遭遇了尴尬境地:那边是企业家频频出现在各种热心社会公益的颁奖活动上,而这边却有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显示说中国富豪财富增长而纳税却呈下降趋势,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一些企业家慈善的作秀成分。
慈善虽然已经被烙上了商业的味道,但现实却让我们又看到中国慈善与商业的距离渐行渐远。中外文化的差异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美国,慈善就是生活和社交的一部分。13岁以上人口中的一半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按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和慈善捐赠的规模来看,美国无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慈善国度。再比如每一个美国女士都会参加一个“美国妇女协会”,在那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认识朋友、出游、聚会,很有吸引力。但这个组织和大多数协会一样,有慈善工作的目标。她们组织在一起帮助老人院,儿童团体等等。每个成员都认为慈善应该是社团的应尽义务,非常热衷。西方社会的这个传统是从小就开始的,比如美国的童子军,小小年纪就开始有服务他人和社区的训练。中学和大学都有社区服务的基本要求,是算正式学分的。而在中国,穷人是占大多数的,需要帮助的人毕竟是太多了,慈善对于各个企业家或企业单位来说就不再是一件易事。
人们更愿意去逼问企业家的捐款目的:到底是出于无私的善心,还是别有用心谋划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比如用以免税的砝码、比如为了企业形象的传播,比如……对于崇尚内敛的中国人,“行善不留名”才能更好的符合传统文化,过于张扬总会给人目的不纯的感觉。以2.33亿元的捐赠额荣登胡润“2006中国慈善家排行榜”第五位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碰到过麻烦:吉利决定资助一千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捐钱不难,难的是还要花更高的成本找到一千个名实相符的受助人。因为他们曾经上过当,“穷孩子”摇身一变,变成了当地的领导子女。
社会上愿意做好事的人并不少,但他们担心自己出的钱不能真正起到帮助穷人的作用。一旦发现自己出的钱被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从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曾经看到过一些报道,政府的扶贫款被用来买高级轿车,盖豪华办公楼,而对真正的贫困民众缺乏同情心。可是怎样判断用钱当与不当?难道做慈善的人都应该穿破衣服,吃窝窝头?这些在企业里不成为问题的事,到了慈善机构里都成为可以争论的问题。要使善款不被误用,发挥最大的效果,内部管理有效,能够获取社会的信任,源源不断地有热心人士捐款,都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说,做好慈善事业比做企业更难。
虽然企业的慈善行为无论出于战略考虑还是单纯做善事,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都是应该被现在中国社会所提倡的,但一时的或者依赖个人道德力量支撑的慈善行为能走多远呢?必须为慈善行为寻找内在的驱动力。商业化便是很好的驱动力之一,以慈善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将会使企业的市场运作升华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更高层次,这种商业行为是一种间接的社会责任投资,企业的文化也会受到大众的称赞,其回报更是显而易见的。
在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氛围中,慈善不应当是排着队向募款箱里投入一张张钞票,也不应是向灾区捐款捐物,而应该把多姿多彩的商业与慈善完美地对接在一起。我们倡导着这样一种慈善,不再是把口袋里的几毛零钱塞进捐款箱,亦不是把旧衣物像高级垃圾似的丢入募捐车,更不是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口号标注在品牌形象广告上。我们期盼不久的将来,商业能够为慈善注入最为实际的新兴元素,慈善也能为商业带来更为深远的文化底蕴,商业与慈善的距离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钟宏武:《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2]方舟评:《公众参与冲破慈善围城》.《南方周末》,2006年2月
[3]《慈善文化与社会和谐》.《长江日报》,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