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它反映了儒家以礼乐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对中国上古时期教育实践经验作出了总结,它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虽然文章只有一千二百余字,却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其中的许多教育理念至今仍对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学记》;中学教育;历史教学;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学记》强调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单方面的教导行为,而应该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这一专门的教育概念。指出学生要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这里就既看到了“教”与“学”之间的区别,又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正确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论证了“教学相长”的必要性。历史教学的过程,同样如此。对于各类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是既要吸纳,也要分析,通过对材料的论证来对历史进行解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做到“教学相长”,“一面指导学生,一面研究学问”,以求新的进步。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历史知识理论的学习;时刻关注历史学研究的状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或自身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这样在历史教学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从而研究问题,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且教师应通过各种开放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并且发现自身历史知识的匮乏,从而能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更多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锻炼,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历史教学活动中受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除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外,《学记》还认为不仅要重视课堂的教学,更应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生活当中去。即“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因为课外不操理弹拨的基本技能,就不能妥善的弹琴。不学习广泛的比喻,就不能妥善的理解诗。不学习各种礼服、燕服的形制、用场及其穿着仪容,就不能妥善的行礼。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课程中的各种技艺,就不能提起学习兴趣。我认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对于学业知识都应积累练习,并在生活中去理解体会和感悟运用。作为教师在这方面还必须给予学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与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的理论不谋而合。夸美纽斯也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凡事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这对历史教学的启示是不仅要在课堂上使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联系。在讲述和分析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与现实问题进行恰当地联系,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社会,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还应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感悟甚至运用这些历史知识。比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把历史学习与认识社会联系起来,而且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游览文化古迹或参观博物馆时要与了解的历史知识想联系;在观看电影或连续剧所涉及到的史实时要学会鉴别和思考等。同时学生在课外的这些学习也会促进课堂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
《学记》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历史教学同样也应如此。文中对古代学生入学后每年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考察制度作了介绍,提出求学就要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一样孜孜不倦,但同样要注重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段。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提出了循序渐进这一原则。他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井然有序的,是有自身规律的。“自然并不跃进,它只一步一步地前进。”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妥善地安排教学顺序,由简到难、由未知到己知,从而使先学到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的连贯性,而对于学生已了解的一些历史知识内容,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发挥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走上将自己了解的与课堂有关的历史知识讲出来,然后由下面同学热议。由于他们往往出于个人喜好和自发的意识就事论事,还不能由具体事件提升一个层次分析较抽象的问题或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问题联系起来考察。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历史知识再进行讲解补充。历史教师在补充的过程中首先应特别注意新讲说文概念与原有的历史概念有无联系,是否可以利用原有的历史概念进行教学。第二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历史知识。第三,在讲授新的历史知识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记忆、思考这些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实行自我调控。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学思想的专著——《学记》对先秦诸家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总结而且有所发展,并提出了许多教学方面的观点,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思想。其中“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长普救其失”等许多原则至今仍对中学历史教学有许多启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和教训,并加以概括和总结,进而积累成为像《学记》中那样的经验型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学记》;中学教育;历史教学;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学记》强调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单方面的教导行为,而应该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这一专门的教育概念。指出学生要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这里就既看到了“教”与“学”之间的区别,又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正确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论证了“教学相长”的必要性。历史教学的过程,同样如此。对于各类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是既要吸纳,也要分析,通过对材料的论证来对历史进行解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做到“教学相长”,“一面指导学生,一面研究学问”,以求新的进步。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历史知识理论的学习;时刻关注历史学研究的状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或自身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这样在历史教学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从而研究问题,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且教师应通过各种开放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并且发现自身历史知识的匮乏,从而能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更多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锻炼,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历史教学活动中受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除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外,《学记》还认为不仅要重视课堂的教学,更应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生活当中去。即“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因为课外不操理弹拨的基本技能,就不能妥善的弹琴。不学习广泛的比喻,就不能妥善的理解诗。不学习各种礼服、燕服的形制、用场及其穿着仪容,就不能妥善的行礼。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课程中的各种技艺,就不能提起学习兴趣。我认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对于学业知识都应积累练习,并在生活中去理解体会和感悟运用。作为教师在这方面还必须给予学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与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的理论不谋而合。夸美纽斯也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凡事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这对历史教学的启示是不仅要在课堂上使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联系。在讲述和分析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与现实问题进行恰当地联系,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社会,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还应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感悟甚至运用这些历史知识。比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把历史学习与认识社会联系起来,而且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游览文化古迹或参观博物馆时要与了解的历史知识想联系;在观看电影或连续剧所涉及到的史实时要学会鉴别和思考等。同时学生在课外的这些学习也会促进课堂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
《学记》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历史教学同样也应如此。文中对古代学生入学后每年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考察制度作了介绍,提出求学就要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一样孜孜不倦,但同样要注重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段。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提出了循序渐进这一原则。他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井然有序的,是有自身规律的。“自然并不跃进,它只一步一步地前进。”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妥善地安排教学顺序,由简到难、由未知到己知,从而使先学到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的连贯性,而对于学生已了解的一些历史知识内容,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发挥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走上将自己了解的与课堂有关的历史知识讲出来,然后由下面同学热议。由于他们往往出于个人喜好和自发的意识就事论事,还不能由具体事件提升一个层次分析较抽象的问题或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问题联系起来考察。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历史知识再进行讲解补充。历史教师在补充的过程中首先应特别注意新讲说文概念与原有的历史概念有无联系,是否可以利用原有的历史概念进行教学。第二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历史知识。第三,在讲授新的历史知识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记忆、思考这些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实行自我调控。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学思想的专著——《学记》对先秦诸家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总结而且有所发展,并提出了许多教学方面的观点,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思想。其中“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长普救其失”等许多原则至今仍对中学历史教学有许多启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和教训,并加以概括和总结,进而积累成为像《学记》中那样的经验型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