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持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试图从农村生产关系的形式变化中找准推进千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强组织引导和服务扶持,加快形成农村资源生态化配置、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农民增收工资化保障机制,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使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1以农村资源生态化配置为中心,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目的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从千阳县农业资源实际出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科学利用、开发和培育农业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1.1培育主导产业
以生态县为依托,大力培育农业“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奶畜养殖为主导,桑果蔬菜为特色、生态粮食为基础”的一村一品产业带。畜牧业围绕“深山肉畜、浅山奶羊、川塬奶牛”三大板块,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养殖,建设养殖小区,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生态奶畜品牌,提升养殖业效益;种植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充分利用有机肥源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评,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发挥千阳蚕桑的品牌优势,开发蚕桑多功能保健产品,加快桑果菜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进程。挖掘利用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宝鸡大城市后花园优势,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建设蚕桑风情园、果品采摘园、农耕劳作体验园、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把生态县农业产品做成精品。粮食生产以良种良法配套为重点,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绿色生产技术,做大、做强千阳县粮食生态品牌,提升经济价值。
1.2推广循环模式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围绕生态资源保护、生产资源培育、再利用资源开发,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突出抓示范、推模式,发挥模式带动效应,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全面推广旱地“双万田”结构模式;重点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绿肥压青等技术;突破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建设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组织模式;扶持推广生态农业作物、无害化病虫害防治等安全生产模式;支持推广生物质产业、太阳能、风能等生态能源开发,推进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形成,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培育一体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1-2]。
1.3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村级技术服务站点为补充,专家大院和示范园区为阵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充满活力、服务到位、工作高效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健全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依靠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有效的市场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壮大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形成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农机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服务机制,保障城市化服务功能在农村广覆盖。
2以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为突破,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是党农村政策的基石。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的意义在于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长久稳定打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也为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取得土地集约经营高收入提供了保障。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政方针为探索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指明了方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保障农民把土地作为资本投入长久受益,并从农业生产专业化务工中取得较高收入的主要途径,这种趋势将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实现“农民长久当地主,土地资本保收益,专业务工保增收”的农民利益最大化,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必由之路。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
2.1以农业示范园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示范园是区域现代农业的孵化器、农业要素聚集的展示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促进土地流转的新载体,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趋势和产业形态。千阳县要着力建设海升万亩国际化现代苹果示范基地、蒙牛标准化优质奶源基地、鲁桑源万亩桑产品生态高效示范园、康师傅脱水蔬菜万亩基地四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千星现代农业示范园、千塬“双万”高产增收示范区、绿源千头现代化奶牛示范场等农业科技示范园,突出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提高三合村苹果、千塬大寨西瓜、王家庄有机蔬菜、千川胡萝卜、新西蚕桑、邢家塬核桃、柿沟制种等现代示范园的带动能力,引导土地经营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产出率。
2.2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互助性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生产要素科学配置的组织者。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组织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着组织农民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业生产的重任。要支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种养能手,采取牵头领办、参股合办、服务促办等多种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组织园区和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要按照“选准一个能人、培育一个产业、成立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农民增收”的思路,“加快发展一批,重点规范一批,逐步提高一批,联合壮大一批”的方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每年规范10个合作社,创建县级示范社5个、市级十佳社2个、省级百强1个,建立跨村、跨乡合作社各1个,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者。
2.3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本富集型产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四大农业生产要素构成的农业生产力中,资本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要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树立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理念,以“大招商、招大商”为目标,引进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建设生态农产品基地。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投入,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平台。2012年要积极引进海升集团(666.67 hm2果)、蒙牛(4 000.00 hm2饲料)、鲁桑源(666.67 hm2桑)、康师傅(1 333.33 hm2菜)等国内一流的农业企业投资建设“十万亩”生态农产品基地,构建千阳县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环境服务力度,推动更多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基地流转,向主导产业集中,把农户分散的土地资本聚集到龙头企业标准化农业生产板块中,形成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以农民增收工资化保障为目标,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在新时期,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新的变化。一方面,留守劳动力不断减少和老龄化的趋势增强,必然要求实行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事专业化生产,保证承包地收益和弱势劳动力有务工收入;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工人,从事社会化农业生产,保障获得社会资本带来的平均收益,实现农民增收工资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保障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培养农业产业技术人才,改变低效率、低工值的传统劳作习惯,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培育农村技能型劳动力群体驾驭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劳动工值,保障增收水平。
3.1创新培训模式
推广专家大院、科技入户、农民手拉手培训模式,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园区、科技户等技术优势,开展基地定向打工学技、网络电教、大专院校定向培训等活动,实施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
3.2丰富培训内容
结合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专业化、技能型农业劳动者。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进地里操作等有效形式,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同时,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合作精神;培养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诚实守信观念,增强爱心、诚信,生产让消费者放心、安全食用的农产品。
3.3拓展就业渠道
遵循现代农业劳动力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再到加工业的农业内部转移规律,加快土地资本化经营进程,吸引现代农业企业投资发展主导产业,建设示范园区,提高农产品产地加工份额,增加农业内部承载能力和就业容量,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培育农村就业条件,提高农民就业和增收工资化保障的稳定性[3-4]。
4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农村资源生态化配置、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农民增收工资化保障必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得到突破。
5参考文献
[1]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5-29.
[2] 刘凤仙.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的模式创新问题研究[J].农学学报,2011,1(6):62-66.
[3] 丁岩.辽宁省种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275-277.
[4] 郭清文.丹江口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月刊,2011(14):33-34.
1以农村资源生态化配置为中心,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目的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从千阳县农业资源实际出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科学利用、开发和培育农业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1.1培育主导产业
以生态县为依托,大力培育农业“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奶畜养殖为主导,桑果蔬菜为特色、生态粮食为基础”的一村一品产业带。畜牧业围绕“深山肉畜、浅山奶羊、川塬奶牛”三大板块,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养殖,建设养殖小区,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生态奶畜品牌,提升养殖业效益;种植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充分利用有机肥源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评,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发挥千阳蚕桑的品牌优势,开发蚕桑多功能保健产品,加快桑果菜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进程。挖掘利用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宝鸡大城市后花园优势,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建设蚕桑风情园、果品采摘园、农耕劳作体验园、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把生态县农业产品做成精品。粮食生产以良种良法配套为重点,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绿色生产技术,做大、做强千阳县粮食生态品牌,提升经济价值。
1.2推广循环模式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围绕生态资源保护、生产资源培育、再利用资源开发,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突出抓示范、推模式,发挥模式带动效应,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全面推广旱地“双万田”结构模式;重点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绿肥压青等技术;突破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建设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组织模式;扶持推广生态农业作物、无害化病虫害防治等安全生产模式;支持推广生物质产业、太阳能、风能等生态能源开发,推进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形成,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培育一体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1-2]。
1.3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村级技术服务站点为补充,专家大院和示范园区为阵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充满活力、服务到位、工作高效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健全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依靠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有效的市场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壮大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形成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农机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服务机制,保障城市化服务功能在农村广覆盖。
2以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为突破,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是党农村政策的基石。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的意义在于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长久稳定打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也为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取得土地集约经营高收入提供了保障。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政方针为探索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指明了方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保障农民把土地作为资本投入长久受益,并从农业生产专业化务工中取得较高收入的主要途径,这种趋势将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实现“农民长久当地主,土地资本保收益,专业务工保增收”的农民利益最大化,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必由之路。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
2.1以农业示范园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示范园是区域现代农业的孵化器、农业要素聚集的展示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促进土地流转的新载体,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趋势和产业形态。千阳县要着力建设海升万亩国际化现代苹果示范基地、蒙牛标准化优质奶源基地、鲁桑源万亩桑产品生态高效示范园、康师傅脱水蔬菜万亩基地四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千星现代农业示范园、千塬“双万”高产增收示范区、绿源千头现代化奶牛示范场等农业科技示范园,突出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提高三合村苹果、千塬大寨西瓜、王家庄有机蔬菜、千川胡萝卜、新西蚕桑、邢家塬核桃、柿沟制种等现代示范园的带动能力,引导土地经营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产出率。
2.2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互助性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生产要素科学配置的组织者。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组织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着组织农民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业生产的重任。要支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种养能手,采取牵头领办、参股合办、服务促办等多种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组织园区和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要按照“选准一个能人、培育一个产业、成立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农民增收”的思路,“加快发展一批,重点规范一批,逐步提高一批,联合壮大一批”的方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每年规范10个合作社,创建县级示范社5个、市级十佳社2个、省级百强1个,建立跨村、跨乡合作社各1个,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者。
2.3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本富集型产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四大农业生产要素构成的农业生产力中,资本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要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树立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理念,以“大招商、招大商”为目标,引进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建设生态农产品基地。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投入,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平台。2012年要积极引进海升集团(666.67 hm2果)、蒙牛(4 000.00 hm2饲料)、鲁桑源(666.67 hm2桑)、康师傅(1 333.33 hm2菜)等国内一流的农业企业投资建设“十万亩”生态农产品基地,构建千阳县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环境服务力度,推动更多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基地流转,向主导产业集中,把农户分散的土地资本聚集到龙头企业标准化农业生产板块中,形成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以农民增收工资化保障为目标,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在新时期,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新的变化。一方面,留守劳动力不断减少和老龄化的趋势增强,必然要求实行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事专业化生产,保证承包地收益和弱势劳动力有务工收入;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工人,从事社会化农业生产,保障获得社会资本带来的平均收益,实现农民增收工资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保障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培养农业产业技术人才,改变低效率、低工值的传统劳作习惯,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培育农村技能型劳动力群体驾驭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劳动工值,保障增收水平。
3.1创新培训模式
推广专家大院、科技入户、农民手拉手培训模式,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园区、科技户等技术优势,开展基地定向打工学技、网络电教、大专院校定向培训等活动,实施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
3.2丰富培训内容
结合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专业化、技能型农业劳动者。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进地里操作等有效形式,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同时,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合作精神;培养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诚实守信观念,增强爱心、诚信,生产让消费者放心、安全食用的农产品。
3.3拓展就业渠道
遵循现代农业劳动力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再到加工业的农业内部转移规律,加快土地资本化经营进程,吸引现代农业企业投资发展主导产业,建设示范园区,提高农产品产地加工份额,增加农业内部承载能力和就业容量,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培育农村就业条件,提高农民就业和增收工资化保障的稳定性[3-4]。
4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农村资源生态化配置、农业用地资本化经营、农民增收工资化保障必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得到突破。
5参考文献
[1]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5-29.
[2] 刘凤仙.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的模式创新问题研究[J].农学学报,2011,1(6):62-66.
[3] 丁岩.辽宁省种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275-277.
[4] 郭清文.丹江口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月刊,2011(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