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间的经纬线把历史事件的点编织在一起,组成历史的面。时间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元素之一。相对于使用通史体例教材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使用“模块+专题”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时间”教学成为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隐性要求。教师应当具有明确的“时间”教学意识,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重视“时间”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时间
历史可以理解为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组合。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我们围绕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来展开教学,事件之间的时间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交错。时间的经纬线把历史事件的点编织在一起,组成历史的面。时间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时间”的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重视“时间”教学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隐性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不同于初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的“模块+专题”的形式,并出现了在同一课标下的多个版本教材。必修内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分别成三个模块,三本书,分三个学期学习。一个模块中重要历史事件单独成专题,成单元。时间之间的联系不再是教材编排的主要依据。例如,必修一模块中,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之间,时间联系薄弱,体现的是东方政治制度文明的对比。第二、第三单元同属西方政治制度文明,时间的跨度也是巨大的,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9世纪。相对于使用通史体例教材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使用“模块+专题”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时间”教学成为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隐性要求。
二、重视“时间”教学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明确的“时间”教学意识,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教师要有强烈的“时间”教学意识,不能寄希望于学生初中的历史学习,更不能寄希望于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形成时间概念。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历史事件中生动有趣的内容,而不是发生的时间和时间联系。笔者曾经就遇到过学生把书本目录的顺序作为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忆。因此,每次接新的班级时都要向学生介绍教材的编排方式和特点。教师有了“时间”教学意识,才会在实践教学中自然地显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事件时间的突出并配以板书,能够引起学生对时间的重视。比如高考考试说明下发以后,要求学生把上面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标注上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利用模块、专题之间的时间联系。虽然教材在编排上,时间不是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不以历史时间顺序进行,但是教师心中要有数,对教学内容时间上的横纵对比,隐性的时间线索,要抓出来,呈现给学生。这在某一专题内比较容易,专题内容都围绕主题按时间开展。关键是要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把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进行有效的时间链接。使学生对历史有整体的认识,避免孤立的看待历史。例如,在必修一政治模块专题三,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教学时,可以对比同时期的中国政体与英国政体的不同点,进行专题之间链接。还是以这课为例,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会有1832年议会改革,它的背景是什么?这在此课文中没有交待。教师就可以利用1832年这个时间点来帮助学生联系必修二经济模块中《工业革命》一课,由此发现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实行改革的重要背景原因,实现了模块之间的链接。在“模块+专题”形式的教学下,这些链接点需要教师认真深入的发掘利用。
再者,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时间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学生在历史学习上为什么会把历史事件前后颠倒,历史史实张冠李戴?学生在历史时间的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是什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有认识,有措施。例如:不同纪年之间的换算,如民国三十八年即公元1949年。不同的历史分期,如中国现代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而世界现代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起点。相同历史分期的多种称法,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6年)又称之为“土地革命时期”。这些是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但实际又会运用到的,教师都要向学生讲清讲明,避免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三、重视“时间”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考试的题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情境题成为主要部分,知识考查上呈现出宏观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对书本所学的内容有整体认识和思考。利用时间词解题在高考试卷客观题中占有较大百分率,以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为例,08年占21分、09年占12分、10年占18分、11年占9分。可见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对于提高高考得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时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编织时间经纬线,把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相互联系起来。这就像是中药铺的药柜一样,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归放到相应的抽屉中,使用时,一目了然,得心应手。就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巨大的帮助,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时间
历史可以理解为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组合。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我们围绕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来展开教学,事件之间的时间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交错。时间的经纬线把历史事件的点编织在一起,组成历史的面。时间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时间”的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重视“时间”教学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隐性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不同于初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的“模块+专题”的形式,并出现了在同一课标下的多个版本教材。必修内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分别成三个模块,三本书,分三个学期学习。一个模块中重要历史事件单独成专题,成单元。时间之间的联系不再是教材编排的主要依据。例如,必修一模块中,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之间,时间联系薄弱,体现的是东方政治制度文明的对比。第二、第三单元同属西方政治制度文明,时间的跨度也是巨大的,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9世纪。相对于使用通史体例教材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使用“模块+专题”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时间”教学成为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隐性要求。
二、重视“时间”教学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明确的“时间”教学意识,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教师要有强烈的“时间”教学意识,不能寄希望于学生初中的历史学习,更不能寄希望于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形成时间概念。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历史事件中生动有趣的内容,而不是发生的时间和时间联系。笔者曾经就遇到过学生把书本目录的顺序作为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忆。因此,每次接新的班级时都要向学生介绍教材的编排方式和特点。教师有了“时间”教学意识,才会在实践教学中自然地显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事件时间的突出并配以板书,能够引起学生对时间的重视。比如高考考试说明下发以后,要求学生把上面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标注上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利用模块、专题之间的时间联系。虽然教材在编排上,时间不是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不以历史时间顺序进行,但是教师心中要有数,对教学内容时间上的横纵对比,隐性的时间线索,要抓出来,呈现给学生。这在某一专题内比较容易,专题内容都围绕主题按时间开展。关键是要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把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进行有效的时间链接。使学生对历史有整体的认识,避免孤立的看待历史。例如,在必修一政治模块专题三,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教学时,可以对比同时期的中国政体与英国政体的不同点,进行专题之间链接。还是以这课为例,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会有1832年议会改革,它的背景是什么?这在此课文中没有交待。教师就可以利用1832年这个时间点来帮助学生联系必修二经济模块中《工业革命》一课,由此发现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实行改革的重要背景原因,实现了模块之间的链接。在“模块+专题”形式的教学下,这些链接点需要教师认真深入的发掘利用。
再者,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时间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学生在历史学习上为什么会把历史事件前后颠倒,历史史实张冠李戴?学生在历史时间的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是什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有认识,有措施。例如:不同纪年之间的换算,如民国三十八年即公元1949年。不同的历史分期,如中国现代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而世界现代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起点。相同历史分期的多种称法,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6年)又称之为“土地革命时期”。这些是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但实际又会运用到的,教师都要向学生讲清讲明,避免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三、重视“时间”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考试的题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情境题成为主要部分,知识考查上呈现出宏观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对书本所学的内容有整体认识和思考。利用时间词解题在高考试卷客观题中占有较大百分率,以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为例,08年占21分、09年占12分、10年占18分、11年占9分。可见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对于提高高考得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时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编织时间经纬线,把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相互联系起来。这就像是中药铺的药柜一样,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归放到相应的抽屉中,使用时,一目了然,得心应手。就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巨大的帮助,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