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江红·延安行
刘怀汉 2010.12.2
悟道寻理,相偕处,延塔圣地。访旧迹,波澜在历,由生慨忆!
万征程尘未洗,一朝烽云烟正起。旭日升,拨散千层雾,聚霹雳。
巨人笔,惊天地,砥柱立,尽豪气。挥大旗,百万雄兵奋翼!
陋窑谋定帷幄计,寒灯策通山河力。阅往矣,握乾转坤移,和衷济。
《满江红·延安行》这首词缅怀了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也体现了作者的波澜豪情,颇有一代伟人毛泽东“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大气概。不过这位作者不是文人墨客,而是一位奋斗在长江航道整治一线的科技人员——刘怀汉。
千秋百代,江水东注,英雄俱往,山河永存。面对滚滚东流水,我们总是感慨颇多。然而在当今年代,英雄式的人物越来越少见,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地耕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怀汉就是这样一位情系长江航道的沉默英雄。
他是优秀科技工作者:
“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但创新可以让科技的前路豁然开朗。”
刘怀汉1997年担任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08年担任院长,曾先后主持、参加了三峡工程下游泥沙与航运问题研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长江中下游重点浅滩航道演变分析、长江航道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长江“三沙”航道整治研究、桥梁隧道工程对通航影响论证、长江航道治理前期工作、航标及码头工程设计等数十个重大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许多科研成果已在长江干线航道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为加快航道整治步伐,实现“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长江干线航道建设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刘怀汉承担的《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专题研究中,其中最大难题就是卵石推移质资料的采集,并且在葛洲坝下游沙卵石浅滩河段上进行这样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按国内同行和专家的说法,在该河段进行这样的观测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为解决这项难题,刘怀汉深入现场调研,冲破了传统的“卵推”观测模式,创造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抛锚方法,变单船工作为多船工作,使卵石推移试验观测取得了成功,开创了长江中游“卵推”观测研究的先例。为有关数学模型计算研究卵石运动机理,和即将开展的国内首次在大型河流、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卵石河段进行动床冲刷模型试验———芦家河物理模型试验,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原始观测资料。后来,经国家科委组成的专家评审组鉴定,他主持的《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针对目前国内外尚未开展的沙卵石动床冲刷模型试验,他提出了合理的模型设计方法,探索出操作、控制及试验实用新技术。“八五”、“九五”攻关顺利通过了交通部和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验收和好评,刘怀汉本人被评为“三峡科研先进工作者”。
在长江中游重点浅滩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上,刘怀汉采用分析、计算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中游典型沙质浅滩的演变与治理方案进行探索研究,对航道治理理念、整治参数、整治技术进行了创新,为长江航道进行大规模系统整治创造了条件。专家称他研究出的成果对常规的航道整治思路与方法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特别是为整治目标与河势条件不相协调的浅滩航道整治方案研究开辟了成功范例。对于加快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实施步伐,早日发挥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主持参加的中游诸多水道演变分析与预报工作上,他在传统的浅滩分析方法基础上开展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掌握河床演变内在机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浅滩演变的周期性、相关性,探索出新型的定性结合定量方法,保证了分析预报成果的合理可靠,提高了分析预报质量。
在桥梁通航论证方面,刘怀汉主持了长江干线巴东、宜昌、武汉军山、天兴洲、阳逻等诸多桥梁的通航论证和军山、荆州、鄂黄桥的航标工程设计工作。他在通航净空尺度和通航孔布置上采用水槽试验,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与分析论证相结合的新型确定方法提高了分析论证深度,使论证成果更加切合实际。
此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刘怀汉不断总结和钻研,在学术上建树颇丰。他编著和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报告;主持的《三峡工程下游沙卵石浅滩动床冲刷模型设计的有关问题探讨》、《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均被评为湖北省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并获得三等奖。
为求变,刘怀汉带领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把“平台引领、项目带动”作为新的发展战略。通过与其他同行单位合作,先后搭建了国家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中心、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的高层次科研平台。为求高,他又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申报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863”计划项目,并承担了西部重大专项《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关键技术》中的多个课题研究。为求新,他们将目光瞄准到“智能航道”这一全新发展方向上,积极组织开展了智能航道专题研究,首次确定了智能航道的概念与体系组成,明确了智能航道的推进思路,并在示范工程中进行探索和应用。这对于创新长江航道运行维护管理方式,提升长江航道公共服务品质将起到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他是全国劳动模范:
“我期待着有朝一日通过努力,将这条承载了几代长航人光荣与梦想的母亲河建设成为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
刘怀汉对自己参加或负责的每一项科研课题都尽职尽责、竭尽全力。每一项课题的研究、每一幅设计图的诞生、每一份报告的编写,他都力求做到极致完美。
1995年是“八五”攻关的最后一年,作为主持单位,他不仅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课题任务,还要协调好各子题单位之间的工作,完成专题报告的编写、出版等诸多任务。他常常为科技攻关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由于爱人工作特殊,孩子只能由他照看。他早上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下班后带到办公室,加完班再带回家,孩子常常是饿着肚子进入梦乡。孩子不知陪他熬了多少夜,受了多少罪。他自己患严重的咽喉炎,同事们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治疗一下,他每次总说时间太宝贵了,以后再说吧。因病情延误,有几年他连吞咽食物都有些困难。
一次院里派他去南京水利科学院学习泥沙模型技术,临行前他为了赶写一篇航道战枯水的预测报告,直到轮船开动前两小时才匆忙背起有关三峡攻关的资料赶往码头。在南京,白天在模型厅做试验,晚上回到招待所还继续编写报告。当各项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时,父亲突发疾病住进了医院,而他就在父亲病床旁边查资料边编写报告。
正当他和同事们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九五”攻关工作时,工作勘察途中一场车祸降临到,他小腿骨折,头上多处撕裂,牙齿脱落,缝了近百针,险些送命。后被鉴定伤残程度属Ⅳ级,劳动能力丧失20%。可当他刚刚清醒一点,能够说话时,首先询问的是课题情况,并再三叮嘱攻关组的同志不要因他而耽搁攻关进度。惯于忙碌的他刚能够在床上坐起来就要求工作,同事们只好把资料及有关书籍搬到他床头供他办公。
“有人问我,劳模、副总工程师、院长、学者、专家、教授,最中意哪个头衔。我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党员,一个从事科技工作的共产党员刘怀汉。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符号,才能让我在充满喧嚣和诱惑的当下,心灵归于平静,平静的去面对名与利,平静的去从事我热爱的科研工作,平静的去追逐黄金水道的不变梦想。”刘怀汉这样说。是的,长江毕竟东流去,青山终却不改变,刘怀汉在这一精神激励下也终将在他的科技工作上不断超越,不断向前。
刘怀汉 2010.12.2
悟道寻理,相偕处,延塔圣地。访旧迹,波澜在历,由生慨忆!
万征程尘未洗,一朝烽云烟正起。旭日升,拨散千层雾,聚霹雳。
巨人笔,惊天地,砥柱立,尽豪气。挥大旗,百万雄兵奋翼!
陋窑谋定帷幄计,寒灯策通山河力。阅往矣,握乾转坤移,和衷济。
《满江红·延安行》这首词缅怀了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也体现了作者的波澜豪情,颇有一代伟人毛泽东“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大气概。不过这位作者不是文人墨客,而是一位奋斗在长江航道整治一线的科技人员——刘怀汉。
千秋百代,江水东注,英雄俱往,山河永存。面对滚滚东流水,我们总是感慨颇多。然而在当今年代,英雄式的人物越来越少见,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地耕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怀汉就是这样一位情系长江航道的沉默英雄。
他是优秀科技工作者:
“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但创新可以让科技的前路豁然开朗。”
刘怀汉1997年担任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08年担任院长,曾先后主持、参加了三峡工程下游泥沙与航运问题研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长江中下游重点浅滩航道演变分析、长江航道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长江“三沙”航道整治研究、桥梁隧道工程对通航影响论证、长江航道治理前期工作、航标及码头工程设计等数十个重大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许多科研成果已在长江干线航道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为加快航道整治步伐,实现“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长江干线航道建设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刘怀汉承担的《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专题研究中,其中最大难题就是卵石推移质资料的采集,并且在葛洲坝下游沙卵石浅滩河段上进行这样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按国内同行和专家的说法,在该河段进行这样的观测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为解决这项难题,刘怀汉深入现场调研,冲破了传统的“卵推”观测模式,创造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抛锚方法,变单船工作为多船工作,使卵石推移试验观测取得了成功,开创了长江中游“卵推”观测研究的先例。为有关数学模型计算研究卵石运动机理,和即将开展的国内首次在大型河流、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卵石河段进行动床冲刷模型试验———芦家河物理模型试验,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原始观测资料。后来,经国家科委组成的专家评审组鉴定,他主持的《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针对目前国内外尚未开展的沙卵石动床冲刷模型试验,他提出了合理的模型设计方法,探索出操作、控制及试验实用新技术。“八五”、“九五”攻关顺利通过了交通部和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验收和好评,刘怀汉本人被评为“三峡科研先进工作者”。
在长江中游重点浅滩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上,刘怀汉采用分析、计算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中游典型沙质浅滩的演变与治理方案进行探索研究,对航道治理理念、整治参数、整治技术进行了创新,为长江航道进行大规模系统整治创造了条件。专家称他研究出的成果对常规的航道整治思路与方法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特别是为整治目标与河势条件不相协调的浅滩航道整治方案研究开辟了成功范例。对于加快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实施步伐,早日发挥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主持参加的中游诸多水道演变分析与预报工作上,他在传统的浅滩分析方法基础上开展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掌握河床演变内在机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浅滩演变的周期性、相关性,探索出新型的定性结合定量方法,保证了分析预报成果的合理可靠,提高了分析预报质量。
在桥梁通航论证方面,刘怀汉主持了长江干线巴东、宜昌、武汉军山、天兴洲、阳逻等诸多桥梁的通航论证和军山、荆州、鄂黄桥的航标工程设计工作。他在通航净空尺度和通航孔布置上采用水槽试验,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与分析论证相结合的新型确定方法提高了分析论证深度,使论证成果更加切合实际。
此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刘怀汉不断总结和钻研,在学术上建树颇丰。他编著和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报告;主持的《三峡工程下游沙卵石浅滩动床冲刷模型设计的有关问题探讨》、《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均被评为湖北省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并获得三等奖。
为求变,刘怀汉带领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把“平台引领、项目带动”作为新的发展战略。通过与其他同行单位合作,先后搭建了国家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中心、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的高层次科研平台。为求高,他又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申报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863”计划项目,并承担了西部重大专项《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关键技术》中的多个课题研究。为求新,他们将目光瞄准到“智能航道”这一全新发展方向上,积极组织开展了智能航道专题研究,首次确定了智能航道的概念与体系组成,明确了智能航道的推进思路,并在示范工程中进行探索和应用。这对于创新长江航道运行维护管理方式,提升长江航道公共服务品质将起到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他是全国劳动模范:
“我期待着有朝一日通过努力,将这条承载了几代长航人光荣与梦想的母亲河建设成为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
刘怀汉对自己参加或负责的每一项科研课题都尽职尽责、竭尽全力。每一项课题的研究、每一幅设计图的诞生、每一份报告的编写,他都力求做到极致完美。
1995年是“八五”攻关的最后一年,作为主持单位,他不仅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课题任务,还要协调好各子题单位之间的工作,完成专题报告的编写、出版等诸多任务。他常常为科技攻关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由于爱人工作特殊,孩子只能由他照看。他早上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下班后带到办公室,加完班再带回家,孩子常常是饿着肚子进入梦乡。孩子不知陪他熬了多少夜,受了多少罪。他自己患严重的咽喉炎,同事们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治疗一下,他每次总说时间太宝贵了,以后再说吧。因病情延误,有几年他连吞咽食物都有些困难。
一次院里派他去南京水利科学院学习泥沙模型技术,临行前他为了赶写一篇航道战枯水的预测报告,直到轮船开动前两小时才匆忙背起有关三峡攻关的资料赶往码头。在南京,白天在模型厅做试验,晚上回到招待所还继续编写报告。当各项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时,父亲突发疾病住进了医院,而他就在父亲病床旁边查资料边编写报告。
正当他和同事们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九五”攻关工作时,工作勘察途中一场车祸降临到,他小腿骨折,头上多处撕裂,牙齿脱落,缝了近百针,险些送命。后被鉴定伤残程度属Ⅳ级,劳动能力丧失20%。可当他刚刚清醒一点,能够说话时,首先询问的是课题情况,并再三叮嘱攻关组的同志不要因他而耽搁攻关进度。惯于忙碌的他刚能够在床上坐起来就要求工作,同事们只好把资料及有关书籍搬到他床头供他办公。
“有人问我,劳模、副总工程师、院长、学者、专家、教授,最中意哪个头衔。我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党员,一个从事科技工作的共产党员刘怀汉。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符号,才能让我在充满喧嚣和诱惑的当下,心灵归于平静,平静的去面对名与利,平静的去从事我热爱的科研工作,平静的去追逐黄金水道的不变梦想。”刘怀汉这样说。是的,长江毕竟东流去,青山终却不改变,刘怀汉在这一精神激励下也终将在他的科技工作上不断超越,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