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育能力、获得科学方法的主要场所,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本源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而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有意识地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做到两者有机的结合,我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究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 创设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043-0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得善于设计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有效问题,而在实验探究教学中,问题和情境又是实验探究准备阶段必须要考虑的两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显得更为重要,问题是实验探究的出发点,也是实验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关键。同时,情境的设计必须依赖于问题来展开,既要紧扣问题,又要接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然而,教师应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呢?在此,我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从实践出发,就化学实验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谈一些做法。
1 通过身边的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往往是熟视无睹。老师只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即可构成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探究实验现象的一系列变化时,我从水壶中取出一块水垢,加到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让学生观察现象(水垢大部分溶解,并放出气体)。接着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放出的气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水壶中会有水垢?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成分又是什么呢?你能解析桂林芦笛岩、阳春龙洞等巧夺天工、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笋、石柱吗?这时激发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通过分析知道它们实际上是下面三个反应的结果:Ca(OH)2+CO2=CaCO3↓+H2O CaCO3 +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2 通过设置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在课堂上注重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挖掘,可以设置许多与课堂中心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了解化学规律。例如,在“盐类水解原理”授课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作了一个实验,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ml0.5mol/L盐酸,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当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理由你清楚吗?这个问题难不到学生,他们根据以前所学酸、碱、盐有关知识马上就回答上了,接着我又让学生分别向三支洁净的试管中注入2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5mol/LNaCl溶液、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学生观察后发现三支试管里液体颜色不同,这一下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疑惑,这种结果的产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清楚地明白了什么是盐类的水解。为了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通过上述的实验现象或药品,你能比较醋酸、盐酸的酸性强弱?氨水、氢氧化钠的碱性强弱吗?刚开始有的同学认为药品不足,无法比较。接着,我让他们思考:能否根据将石蕊试液加到CH3COONa溶液中,溶液变蓝来证明盐酸酸性比醋酸强?石蕊试液加到NH4Cl溶液中变红来证明氢氧化钠碱性强于氨水呢?这一下学生的劲又来了。一会儿功夫,学生脸上布满了笑容,“问题解决了”一个学生大声说道,从0.5mol/LNaCl溶液为中性这个实验为依据,可得到正确结果:盐酸酸性强于醋酸,氢氧化钠碱性强于氨水。话刚落下,雷鸣般的掌声响了起来……
3 通过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类,验证性实验是揭示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创造性思维成份较少,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加强实验的探究深度,于是我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在学习Al(OH)3的两性时,我将0.5mol/LNaOH溶液滴加到0.5mol/L 10mLAl2(SO4)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在这个基础上我继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结果白色沉淀消失了,当时学生对这一现象:碱与盐反应生成的碱又溶于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马上对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探究起来,理解了Al(OH)3酸性。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Al(OH)3是否有碱性?于是将0.5mol/LNaOH滴加到0.5mol/L10mLAl2(SO4)3溶液中,当出现白色沉淀后,我立刻滴入0.5mol/LHCl溶液,白色沉淀仍然消失,学生通过探究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后,明白了Al(OH)3的碱性。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了Al(OH)3的两性后,处于一种满足状态,思维停留下来了,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知道NH3·H2O是弱碱,那么Al(OH)3的碱性与NH3·H2O比较谁的碱性更弱?同理Al(OH)3的酸性强吗?”这时学生又开始活跃起来。然后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Al(OH)3的酸、碱性都很弱。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拓宽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通过原有的实验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不可能脱离过去的经验,或多或少都会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随后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去寻源,去探究。例如:在“单质钠的化学性质”新授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时学生不假思索地写出:2Na+CuSO4= Na2SO4+Cu。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钠排在铜的前面,因此,认为钠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事实并非如此,于是我在课堂上当即演示了这个实验,并要求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然而,实验证明铜没有被析出,这一情境使学生感到非常惊讶,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当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最后得知,钠是很活泼的金属得先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的产物才进一步地与盐反应。
由此看来,在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过程中,我认为只要老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情境,使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更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迁移。然而在每一步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使学生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和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培養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杂志,2001.10.
[3] 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02.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 创设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043-0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得善于设计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有效问题,而在实验探究教学中,问题和情境又是实验探究准备阶段必须要考虑的两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显得更为重要,问题是实验探究的出发点,也是实验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关键。同时,情境的设计必须依赖于问题来展开,既要紧扣问题,又要接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然而,教师应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呢?在此,我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从实践出发,就化学实验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谈一些做法。
1 通过身边的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往往是熟视无睹。老师只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即可构成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探究实验现象的一系列变化时,我从水壶中取出一块水垢,加到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让学生观察现象(水垢大部分溶解,并放出气体)。接着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放出的气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水壶中会有水垢?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成分又是什么呢?你能解析桂林芦笛岩、阳春龙洞等巧夺天工、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笋、石柱吗?这时激发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通过分析知道它们实际上是下面三个反应的结果:Ca(OH)2+CO2=CaCO3↓+H2O CaCO3 +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2 通过设置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在课堂上注重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挖掘,可以设置许多与课堂中心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了解化学规律。例如,在“盐类水解原理”授课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作了一个实验,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ml0.5mol/L盐酸,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当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理由你清楚吗?这个问题难不到学生,他们根据以前所学酸、碱、盐有关知识马上就回答上了,接着我又让学生分别向三支洁净的试管中注入2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5mol/LNaCl溶液、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学生观察后发现三支试管里液体颜色不同,这一下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疑惑,这种结果的产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清楚地明白了什么是盐类的水解。为了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通过上述的实验现象或药品,你能比较醋酸、盐酸的酸性强弱?氨水、氢氧化钠的碱性强弱吗?刚开始有的同学认为药品不足,无法比较。接着,我让他们思考:能否根据将石蕊试液加到CH3COONa溶液中,溶液变蓝来证明盐酸酸性比醋酸强?石蕊试液加到NH4Cl溶液中变红来证明氢氧化钠碱性强于氨水呢?这一下学生的劲又来了。一会儿功夫,学生脸上布满了笑容,“问题解决了”一个学生大声说道,从0.5mol/LNaCl溶液为中性这个实验为依据,可得到正确结果:盐酸酸性强于醋酸,氢氧化钠碱性强于氨水。话刚落下,雷鸣般的掌声响了起来……
3 通过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类,验证性实验是揭示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创造性思维成份较少,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加强实验的探究深度,于是我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在学习Al(OH)3的两性时,我将0.5mol/LNaOH溶液滴加到0.5mol/L 10mLAl2(SO4)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在这个基础上我继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结果白色沉淀消失了,当时学生对这一现象:碱与盐反应生成的碱又溶于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马上对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探究起来,理解了Al(OH)3酸性。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Al(OH)3是否有碱性?于是将0.5mol/LNaOH滴加到0.5mol/L10mLAl2(SO4)3溶液中,当出现白色沉淀后,我立刻滴入0.5mol/LHCl溶液,白色沉淀仍然消失,学生通过探究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后,明白了Al(OH)3的碱性。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了Al(OH)3的两性后,处于一种满足状态,思维停留下来了,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知道NH3·H2O是弱碱,那么Al(OH)3的碱性与NH3·H2O比较谁的碱性更弱?同理Al(OH)3的酸性强吗?”这时学生又开始活跃起来。然后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Al(OH)3的酸、碱性都很弱。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拓宽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通过原有的实验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不可能脱离过去的经验,或多或少都会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随后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去寻源,去探究。例如:在“单质钠的化学性质”新授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时学生不假思索地写出:2Na+CuSO4= Na2SO4+Cu。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钠排在铜的前面,因此,认为钠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事实并非如此,于是我在课堂上当即演示了这个实验,并要求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然而,实验证明铜没有被析出,这一情境使学生感到非常惊讶,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当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最后得知,钠是很活泼的金属得先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的产物才进一步地与盐反应。
由此看来,在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过程中,我认为只要老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情境,使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更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迁移。然而在每一步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使学生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和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培養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杂志,2001.10.
[3] 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