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媒整体格局包括新闻传播技术、内容和环境等随之发生改变。网络媒体的兴起,在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中,推动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也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语态,使新闻话语传播呈现出全媒体传播时代的新特征。本文对网络化时期媒介话语权的变迁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希望对建立媒介话语新秩序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话语权舆论场话语新秩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1993年《杭州日报》首发电子版,1996年《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建立,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网站,中国的传统媒体初涉网站,由此为起点,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并迅猛发展。
网络媒体改变了大众媒介向公众灌输精英话语的传统。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让更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网络新闻话语开始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一、两个概念
1、话语
“话语”是一个舶来词,是现代汉语从西方语言学借用而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言学家对话语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刘学义综合各种观点对话语做了比较全面的表述:“语言学中话语(discourse)即是比语言小,比句子更大的语言结构,它具体地指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内容形式上的完整性的口语或书面语句单位。”
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研究将语言形式问题扩展到各种视觉形象、建筑和图表的全新领域。福柯认为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话语”而单独存在:“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网络话语本质上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话语生产、加工并传播的形式。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将网络话语分为门户网站中的新闻话语、社区论坛中的意见与评论话语、QQ、微信在线交流话语等多种形式。
2、话语权
作为文化与传媒研究的热点,“话语权”问题一直是西方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领域。福柯在1970年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说中,第一次提到了话语与权力的结合这一观点:他认为,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是权力,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
传统大众媒介的话语权是指大众媒介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现实影响力,是当下大众媒介的核心权力。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信息和舆论的控制权都掌握在大众媒介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手中。
网络话语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它是一种媒介职能权力。网络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类符号来真实记录现实世界的变化、发展。其二,网络话语权力对现实的构建起到一定作用,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网络话语权也是受众在公共议题上应享有的自由言说与公正表达的权力。
二、网络时代媒介话语权的变迁
1、传播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化转变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网民数量的激增推动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在网络化时期,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突发事件,例如北京暴雨事件等都是由网民自发自觉地在网上公布信息,引起官方关注。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普通公众出现在现场的概率远高于记者,因而在现场的普通民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利用自己的手机、相机等多媒体工具记录现场并通过互联网技术上传至网络向外界传播。
2、传播内容:由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还是以政策宣传为主,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新闻发布渠道的通畅和多样化,使普通公众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来发布个性化信息。就网络社区而言,各类主题下聚集了大量网民,他们就某一共同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网络社区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百度开通的百度贴吧,腾讯旗下的QQ个人空间,新浪博客,根据特定人群开设的专业论坛如摄影类的蜂鸟网,还有电子商务网站开通的论坛如阿里巴巴·商人论坛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社区的出现,满足了各类网民的不同需求。
3、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模式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
传统媒体大多是单向线性模式,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信息反馈渠道的阻塞或者缺乏,使得传统媒体和受众之间极少有互动和交流。而网络媒体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网民可在其中畅所欲言,这使得信息的双向循环流动成为可能。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被称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它集纳了全国网民的主流声音,成为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核心。此外,随着我国一些门户网站纷纷开设论坛,并且有不少已经凝聚了自己的受众群,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如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发展论坛”,红网的“红辣椒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等。
4、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向受众本位转变
传统媒体垄断时期,媒介的传播观念是以传者为中心,媒介话语权本质上说即传播者的话语权,普通受众只是单纯的接受信息,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在大众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民众素质的提升,公共意见汇集与博弈的公共空间逐渐在网络虚拟世界变成现实,即在“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受众由单纯的接受方转变成集传者和受者双重身份于一身,由以前的“读”、“听”、“看”向“写”、“做”、“传”转化,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传播信息转变。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普通公民新闻报道者的角色,也直接导致了“公民新闻”的出现。
三、网络时代媒介话语新秩序的建立
通过互联网,世界各地的网民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地域的自由交流。同时网络把官方和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整合为“公共的声音”,使得所有的声音共同构成了不用以往的主流社会话语。
1、构建网络舆论场的主流话语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指出,新媒体正全面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并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传播载体之一。在传统媒体舆论场缺位的情况下,网络媒体的舆论场的优势就显而易见。“网络舆论场的逐步形成与壮大,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空间的膨胀和影响力的扩大,进而影响到占据社会主流传播地位的传统新闻话语从量到质的改变。”
互联网的出现使原有的媒介生态被打破,传统媒体开始趋向“边缘化”,主流媒体话语权在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巨大冲击下逐渐分散,从而凸显了网络媒体的话语权。
2、提升全媒体时代网络话语的地位
在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过程中,“三跨”(跨行业、跨地域、跨集团)式的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主要路径,这使得某一事件能够迅速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等各类媒体中实现“全媒体传播”。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使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打破了原来的媒介生存格局。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的渠道、方式以及传播观念等都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而产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单个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出现了媒体间的“强强联合”现象,这意味着新闻话语也进入了媒介的多元化表达与整合时期。
媒介的融合使新闻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突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限制,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进行加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影像等集于一体,最后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出去。一旦某个话题或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并形成舆论,紧接着就会有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对话题或者事件进行深度解读,进而挖掘现象背后的问题,同时对网络上的新闻话语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
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网络话语权的表达提供了公共空间,更推动了媒介话语新秩序的建立。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传播新势力,在新闻话语传播上所展现出的影响力,对整个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产生着强大的冲撞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闻媒体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播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接受、认可、甚至赞赏的程度。在网络化时期,为了赢得受众的认可,就要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这更多地展现了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代化,也有利于公民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①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②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③王治河:《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④彭兰:《网络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⑤陈堂发:《媒介话语权解析》[M].新华出版社,2007
⑥沈晓静、陈文育等:《中国新闻话语的变迁》[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⑦奚立明、陈玮萍,《掌握舆论话语权赢得引导主动权——浅析网络媒体与话语权》[J].《新闻战线》,2009(4)
⑧刘鹏飞,《论90年代以来新闻话语的特征——以网络的影响为例》[D].安徽大学,2009
⑨石凤,《从网络媒体发展看网络话语权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
⑩庄会晓,《从全民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话语权转移》[D].中国海洋大学,2011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话语权舆论场话语新秩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1993年《杭州日报》首发电子版,1996年《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建立,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网站,中国的传统媒体初涉网站,由此为起点,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并迅猛发展。
网络媒体改变了大众媒介向公众灌输精英话语的传统。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让更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网络新闻话语开始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一、两个概念
1、话语
“话语”是一个舶来词,是现代汉语从西方语言学借用而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言学家对话语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刘学义综合各种观点对话语做了比较全面的表述:“语言学中话语(discourse)即是比语言小,比句子更大的语言结构,它具体地指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内容形式上的完整性的口语或书面语句单位。”
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研究将语言形式问题扩展到各种视觉形象、建筑和图表的全新领域。福柯认为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话语”而单独存在:“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网络话语本质上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话语生产、加工并传播的形式。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将网络话语分为门户网站中的新闻话语、社区论坛中的意见与评论话语、QQ、微信在线交流话语等多种形式。
2、话语权
作为文化与传媒研究的热点,“话语权”问题一直是西方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领域。福柯在1970年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说中,第一次提到了话语与权力的结合这一观点:他认为,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是权力,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
传统大众媒介的话语权是指大众媒介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现实影响力,是当下大众媒介的核心权力。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信息和舆论的控制权都掌握在大众媒介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手中。
网络话语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它是一种媒介职能权力。网络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类符号来真实记录现实世界的变化、发展。其二,网络话语权力对现实的构建起到一定作用,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网络话语权也是受众在公共议题上应享有的自由言说与公正表达的权力。
二、网络时代媒介话语权的变迁
1、传播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化转变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网民数量的激增推动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在网络化时期,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突发事件,例如北京暴雨事件等都是由网民自发自觉地在网上公布信息,引起官方关注。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普通公众出现在现场的概率远高于记者,因而在现场的普通民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利用自己的手机、相机等多媒体工具记录现场并通过互联网技术上传至网络向外界传播。
2、传播内容:由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还是以政策宣传为主,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新闻发布渠道的通畅和多样化,使普通公众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来发布个性化信息。就网络社区而言,各类主题下聚集了大量网民,他们就某一共同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网络社区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百度开通的百度贴吧,腾讯旗下的QQ个人空间,新浪博客,根据特定人群开设的专业论坛如摄影类的蜂鸟网,还有电子商务网站开通的论坛如阿里巴巴·商人论坛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社区的出现,满足了各类网民的不同需求。
3、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模式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
传统媒体大多是单向线性模式,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信息反馈渠道的阻塞或者缺乏,使得传统媒体和受众之间极少有互动和交流。而网络媒体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网民可在其中畅所欲言,这使得信息的双向循环流动成为可能。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被称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它集纳了全国网民的主流声音,成为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核心。此外,随着我国一些门户网站纷纷开设论坛,并且有不少已经凝聚了自己的受众群,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如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发展论坛”,红网的“红辣椒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等。
4、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向受众本位转变
传统媒体垄断时期,媒介的传播观念是以传者为中心,媒介话语权本质上说即传播者的话语权,普通受众只是单纯的接受信息,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在大众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民众素质的提升,公共意见汇集与博弈的公共空间逐渐在网络虚拟世界变成现实,即在“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受众由单纯的接受方转变成集传者和受者双重身份于一身,由以前的“读”、“听”、“看”向“写”、“做”、“传”转化,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传播信息转变。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普通公民新闻报道者的角色,也直接导致了“公民新闻”的出现。
三、网络时代媒介话语新秩序的建立
通过互联网,世界各地的网民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地域的自由交流。同时网络把官方和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整合为“公共的声音”,使得所有的声音共同构成了不用以往的主流社会话语。
1、构建网络舆论场的主流话语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指出,新媒体正全面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并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传播载体之一。在传统媒体舆论场缺位的情况下,网络媒体的舆论场的优势就显而易见。“网络舆论场的逐步形成与壮大,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空间的膨胀和影响力的扩大,进而影响到占据社会主流传播地位的传统新闻话语从量到质的改变。”
互联网的出现使原有的媒介生态被打破,传统媒体开始趋向“边缘化”,主流媒体话语权在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巨大冲击下逐渐分散,从而凸显了网络媒体的话语权。
2、提升全媒体时代网络话语的地位
在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过程中,“三跨”(跨行业、跨地域、跨集团)式的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主要路径,这使得某一事件能够迅速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等各类媒体中实现“全媒体传播”。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使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打破了原来的媒介生存格局。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的渠道、方式以及传播观念等都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而产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单个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出现了媒体间的“强强联合”现象,这意味着新闻话语也进入了媒介的多元化表达与整合时期。
媒介的融合使新闻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突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限制,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进行加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影像等集于一体,最后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出去。一旦某个话题或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并形成舆论,紧接着就会有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对话题或者事件进行深度解读,进而挖掘现象背后的问题,同时对网络上的新闻话语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
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网络话语权的表达提供了公共空间,更推动了媒介话语新秩序的建立。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传播新势力,在新闻话语传播上所展现出的影响力,对整个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产生着强大的冲撞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闻媒体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播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接受、认可、甚至赞赏的程度。在网络化时期,为了赢得受众的认可,就要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这更多地展现了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代化,也有利于公民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①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②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③王治河:《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④彭兰:《网络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⑤陈堂发:《媒介话语权解析》[M].新华出版社,2007
⑥沈晓静、陈文育等:《中国新闻话语的变迁》[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⑦奚立明、陈玮萍,《掌握舆论话语权赢得引导主动权——浅析网络媒体与话语权》[J].《新闻战线》,2009(4)
⑧刘鹏飞,《论90年代以来新闻话语的特征——以网络的影响为例》[D].安徽大学,2009
⑨石凤,《从网络媒体发展看网络话语权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
⑩庄会晓,《从全民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话语权转移》[D].中国海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