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向全党提出明确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进基层,扎根群众,指导实践,让普通干部群众能懂、能学、能用,从而夯实群众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务更迫切,意义更重大,也更具挑战性。理论工作者,要充分认清形势,直面三个现实,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坚定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正确的航船上奋勇前进。
▍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矛盾和问题的现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这一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了洗礼,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大变革,中华民族再次走上了富强、繁荣的快车道。但是,在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薄弱的大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前所未有,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抵触情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信任,个别地方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不够和谐。
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人们获取信息是多渠道的。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理论解答消除人民群众的困惑,人民群众必定会从其他方面寻找答案。所以,在理论宣传中,除了正面宣传和引导,对普通群众的各种困惑,不仅不能回避,更要主动面对,回答这些疑惑。那些对矛盾和问题闪烁其辞、敷衍应付的做法,不仅不能让普通群众信服,反而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为理论宣传带来被动。
一方面,要向普通群众科学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帮助普通群众理性认识前进道路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基本判断。另一方面,要结合对各项惠民政策的解读,告诉人民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出台干部问责规定等,就是为了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有效解答普通群众的各种疑惑,消除抵触情绪,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的现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党的十七大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党的凝聚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广为弘扬,主流舆论进一步壮大,文化建设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将矛头主要对准中国,敌对势力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一刻也没有停止。国外一些组织和西方媒体利用舆论优势,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妖魔化中国;利用相对较强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输出价值观,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鼓吹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等。
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态势,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坚守立场,理直气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充分整合载体资源,畅通宣传渠道,争夺舆论阵地,努力扩大宣传面,挤占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因此,在理论宣传中要力戒浅尝辄止、风来时轰轰烈烈、风过后偃旗息鼓的“凡事一阵风”的工作态度。必须坚持做到常抓不懈,并不断深入,克服随意性、片面性,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直面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现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既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人民思想的空前活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交流平台愈加快速便捷,国内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现象,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导向去引领,否则,社会运转就会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所以,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必须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让普通大众逐渐认识、理解、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吸引力。一是贴近生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感。在理论研究上,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现实性。在理论宣传上,变“大理论”为小道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告诉人民群众,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也正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贯彻实施,才为今天大量惠民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主要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等。二是注重通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它理应是通俗亲切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都深入浅出,晓畅明白。所以,在理论教育中,一定要提倡平民哲学,反对玄奥化。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老百姓熟知的身边事例,和老百姓亲切交流,做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切忌故作高深、枯燥说教。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认知能力,遵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明显等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宣传的针对性,提升效果。
▍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矛盾和问题的现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这一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了洗礼,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大变革,中华民族再次走上了富强、繁荣的快车道。但是,在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薄弱的大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前所未有,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抵触情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信任,个别地方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不够和谐。
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人们获取信息是多渠道的。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理论解答消除人民群众的困惑,人民群众必定会从其他方面寻找答案。所以,在理论宣传中,除了正面宣传和引导,对普通群众的各种困惑,不仅不能回避,更要主动面对,回答这些疑惑。那些对矛盾和问题闪烁其辞、敷衍应付的做法,不仅不能让普通群众信服,反而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为理论宣传带来被动。
一方面,要向普通群众科学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帮助普通群众理性认识前进道路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基本判断。另一方面,要结合对各项惠民政策的解读,告诉人民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出台干部问责规定等,就是为了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有效解答普通群众的各种疑惑,消除抵触情绪,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的现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党的十七大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党的凝聚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广为弘扬,主流舆论进一步壮大,文化建设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将矛头主要对准中国,敌对势力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一刻也没有停止。国外一些组织和西方媒体利用舆论优势,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妖魔化中国;利用相对较强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输出价值观,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鼓吹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等。
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态势,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坚守立场,理直气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充分整合载体资源,畅通宣传渠道,争夺舆论阵地,努力扩大宣传面,挤占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因此,在理论宣传中要力戒浅尝辄止、风来时轰轰烈烈、风过后偃旗息鼓的“凡事一阵风”的工作态度。必须坚持做到常抓不懈,并不断深入,克服随意性、片面性,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直面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现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既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人民思想的空前活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交流平台愈加快速便捷,国内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现象,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导向去引领,否则,社会运转就会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所以,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必须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让普通大众逐渐认识、理解、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吸引力。一是贴近生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感。在理论研究上,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现实性。在理论宣传上,变“大理论”为小道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告诉人民群众,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也正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贯彻实施,才为今天大量惠民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主要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等。二是注重通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它理应是通俗亲切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都深入浅出,晓畅明白。所以,在理论教育中,一定要提倡平民哲学,反对玄奥化。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老百姓熟知的身边事例,和老百姓亲切交流,做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切忌故作高深、枯燥说教。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认知能力,遵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明显等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宣传的针对性,提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