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一种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培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法指导很重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好,而且学得轻松。就农村孩子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一、激发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提高能力。
农村的学生在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观念都是以“挣钱”为中心,总是认为我只要把课本和老师讲的内容学好就可以了,而认为课外阅读是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还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几乎一无所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来改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浓厚兴趣。我小的时候,每天中午都要听收音机里单田芳说的评书,原因是他确实说的精彩,更重要的当然是每天正当他讲到最关键的时候他都会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第二天你只能早早的打开收音机等待他的接续,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有一本书一口气把它看完多好啊!所以我觉得老师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一旦听到老师要讲故事,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老师可利用课间休息、自习课等时机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嘎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想知道更精彩的情节,请阅读以下书籍……”这样让学生在一种求知的欲望中主动去阅读,使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奇妙境界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大增,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其次是榜样激励,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的榜样呢?当然书中学到的大家名人肯定是,但他们的榜样作用只是理论上的,要转化为现实是需要过程的,在这里我觉得身边“小人物”的榜样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更为重要。举例子说吧,一般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是其他同学追捧的对象,老师所说的话比家长说的话要管用的多。
二、让孩子掌握方法,学会阅读,提高能力。
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增强自学能力。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事先准备过程,而预习的目的就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预习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让自己对课文有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而教师则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形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稍微灵活一点的家庭作业就不知道怎么做。这个能理解,毕竟孩子还小,还要教师指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预习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会节约不少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让课内的时间进行课外的阅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三、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让他们去读,他们就不会觉得困难,就愿意去读。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记得有一天,我带学生进入图书室。学生看到那么多书都很兴奋,都想云抢书看了。但是当我选择了一些关于科学探索方面的书发给他们时,让我大失所望(选这类书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更好的类别的书,上次的拼音读物,学生基本看过了,另外的拼音读物又很少)。学生翻了一下书,看到没有彩色的图画,文字也较多,且比语文书中的字要小些,行距小些。看了一会儿,很多人就没看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语文课本上的字体都较大,一页的文字量也不大;故事性较强,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而且很有趣;再配上有彩色的图画,所以学生喜欢读。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得选对书。一两次的读书经历,不能让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限。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多去读课外书,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读课外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我们就如老子所说的,授给学生以方法,让其自己去捕获自己喜欢的“鱼儿”吧。
四、开展活动,促进训练,提高能力。
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首先是组织阅读检查与交流。对学生的阅读必须进行考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的指导阅读。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其次是开展阅读竞赛活动。限定篇目,设计题目,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举办征文比赛或手抄报比赛,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有好处。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愿农村小学课堂也能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让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一、激发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提高能力。
农村的学生在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观念都是以“挣钱”为中心,总是认为我只要把课本和老师讲的内容学好就可以了,而认为课外阅读是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还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几乎一无所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来改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浓厚兴趣。我小的时候,每天中午都要听收音机里单田芳说的评书,原因是他确实说的精彩,更重要的当然是每天正当他讲到最关键的时候他都会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第二天你只能早早的打开收音机等待他的接续,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有一本书一口气把它看完多好啊!所以我觉得老师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一旦听到老师要讲故事,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老师可利用课间休息、自习课等时机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嘎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想知道更精彩的情节,请阅读以下书籍……”这样让学生在一种求知的欲望中主动去阅读,使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奇妙境界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大增,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其次是榜样激励,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的榜样呢?当然书中学到的大家名人肯定是,但他们的榜样作用只是理论上的,要转化为现实是需要过程的,在这里我觉得身边“小人物”的榜样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更为重要。举例子说吧,一般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是其他同学追捧的对象,老师所说的话比家长说的话要管用的多。
二、让孩子掌握方法,学会阅读,提高能力。
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增强自学能力。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事先准备过程,而预习的目的就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预习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让自己对课文有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而教师则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形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稍微灵活一点的家庭作业就不知道怎么做。这个能理解,毕竟孩子还小,还要教师指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预习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会节约不少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让课内的时间进行课外的阅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三、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让他们去读,他们就不会觉得困难,就愿意去读。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记得有一天,我带学生进入图书室。学生看到那么多书都很兴奋,都想云抢书看了。但是当我选择了一些关于科学探索方面的书发给他们时,让我大失所望(选这类书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更好的类别的书,上次的拼音读物,学生基本看过了,另外的拼音读物又很少)。学生翻了一下书,看到没有彩色的图画,文字也较多,且比语文书中的字要小些,行距小些。看了一会儿,很多人就没看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语文课本上的字体都较大,一页的文字量也不大;故事性较强,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而且很有趣;再配上有彩色的图画,所以学生喜欢读。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得选对书。一两次的读书经历,不能让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限。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多去读课外书,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读课外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我们就如老子所说的,授给学生以方法,让其自己去捕获自己喜欢的“鱼儿”吧。
四、开展活动,促进训练,提高能力。
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首先是组织阅读检查与交流。对学生的阅读必须进行考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的指导阅读。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其次是开展阅读竞赛活动。限定篇目,设计题目,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举办征文比赛或手抄报比赛,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有好处。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愿农村小学课堂也能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让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