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乃药不对症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milk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患者一提起看病吃药,就会说“是药三分毒”,甚至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常常因此讳疾忌医。其实古代中医流传下来的“是药三分毒”一说,含义是多方面的。
  古今毒药大不同
  《周礼·天官》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说文》则说:“毒,厚也,害人之艸。”可见在古时候,“毒”是有不同含义的。广义的“毒”,是一切药物的总称;狭义的“毒”,则是指对人体有害的东西。
  古代中医的理论认为,药物都具备一定的“偏性”,这些“偏性”古代称之为“毒”。中医文献中,古人将所有的药物都称为“毒药”,就是这个意思。“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意思是说,周天子手下有掌管医疗政令的医师(一种主管医疗的官员),他们“聚毒药”(就是管理各种药品),以备临床医疗需要。《类经》也曾经指出:“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类经》还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药”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因为具有一些“偏性”。张景岳谓之“凡药之性,多有所偏,其所偏亦即其所长,医者当知其偏而用之,不应畏其偏而弃之”,医生就是要利用这些药物“偏性”来治疗疾病。《神农本草经》更明确提出:“疗寒以热,疗热以寒。”就是用温热的药治疗凉性病,用寒凉的药治疗热性病,并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毒”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今所指已经大不相同。在现代汉语中,“毒药”专指服用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害生命的药物。如我国现今《药典》规定的“毒药”,是指“毒性大而容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药品”。用现代的含义去理解古人所说的“是药三分毒”,显然是不恰当的。
  副作用不等于毒性
  古时的“毒药”,不仅包括药物的“偏性”,也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的“毒”,就是指具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过用会伤害人体正气。这是提示后人,治病用药,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应尽量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偏性”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临床用药,对于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药物的各种“偏性”都要全面考虑。寒凉之品,长期或超大剂量服用,易伤人之阳气;辛热之品,过用又易劫阴伤液。所以古代中医提出“是药三分毒”,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醒人们不可滥用药物。
  一般来讲,任何事物有利就会有弊。作为药品,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副作用。但副作用并不等于毒性作用,不会对机体造成危害,一般反应比较轻微,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有些药物服用后会出现轻微胃脘不舒,或腹胀、腹泻等,就属于药物的副作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而且药物的副作用,在常用量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发生,不是超剂量才会发生。
  正常情况下,医生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对抗并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寒热虚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润者燥之。药物只有在不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才会给人带来伤害。其实这并不是药物的问题,而是医生和使用者的问题,这应该属于人祸而非药祸。
  对证的药才适宜
  中医治病,讲究“对证”,只有“对证”的中药,才是最适宜的中药。如果“不对证”,就是再好、再贵、再稀缺的中药,对人体也无益处。所谓“是药三分毒”,也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
  不可否认,也有少数中药具备一些毒性,中醫用药经常讲“以毒攻毒”,即应用一些有毒的药品,治疗一些中医认为是由“毒邪”所引起的疾病。但是使用这些有毒有害的药物,除了注意剂量外,中医还主张“中病即止”,不能太过,而且还要严格掌握使用时间,不可长期服用。一些有毒性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运用合理,在临床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和长寿。一些没有医药常识的人或患者,会经常服用一些滋补品,如人参、鹿茸、燕窝、雪蛤之类,滥用药物、滥用滋补品,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反对滥用药物,是“是药三分毒”之说的正面意义,任何药物长期服用或不按规定滥用,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中药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长期滥用,也绝无益处。不要说是吃药,就是吃食物,也都有一个量和度的问题。例如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是蛋白质补充过量,也会加重肝、肾、胰腺的负担,尤其是对于肝功能、肾功能有问题的病人,危害更重,容易造成肝肾的损害。现代医学早已证实,即使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鱼肝油,以及各种微量元素,长期服用或服用过多过量,同样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中药中的人参、花旗参,虽然无毒,但用之不当,同样也会弊大于利。
  临床运用中药,安全与否的关键,不单单在于中药自身是否具有毒性,更重要的在于临床是否合理应用。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是否用对地方。中医常讲“疗寒以热,疗热以寒”,“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如果热病错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或寒病错用寒药,无异于雪上加霜。清代名医王孟英说:“用得其宜,硝黄可称补剂;用失其宜,参术不异砒硇。”一句话,药不对证,就会因“偏性”而带来不利影响,古人认为这就是“毒性”。
  (摘自《老中医教你怎么看中医》学苑出版社)
其他文献
从前的文人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需要晋谒公卿、应酬时务、入朝问政,自然不肯脱离目迷五色的都会。但他们又觉得,要论生活环境的恬适,山林才是真正富有诗意的乐土。两方面都不想放弃,怎么办呢,于是,便想出了一种“城市山林”的理想天地。明代有一位大书法家、大画家文征明,他那个家族,在十五、十六世纪的两百年间,前后六七代人,一直在苏州醉心于园林———城市山林的营造与欣赏。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对于居住生活的空
期刊
健康是买不到的。运动绝非均衡饮食所能取代,更不是补品、药丸,或号称提升免疫力、具神奇右旋功能之磁石床垫所能给予的。许多大受欢迎的塑身疗法号称你完全不必自己动,就可以获得健康和窈窕,方法却像某位美国人所发明的吃肉瘦身法一样,只会带来副作用———此人后来虽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畅销书作家,自己却死于心肌梗死。他的书截至目前都还炙手可热,甚至不断衍生出各种根据其理论所设计或命名的减肥餐。只要“胆敢”宣称,这
期刊
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后,坏血病一直是航海者的梦魇。它曾有一个使用广泛的名称:航海性紫癜。  很多航海者已经注意到坏血病和新鲜食物缺乏之间的关系,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遗憾的是,他们的做法并没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1768年到1780年,英国库克船长三次远航太平洋,尽可能靠岸,尽量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他相信芹菜、德国酸白菜和“坏血草”有抗坏血病作用。所谓“坏血草”,可能是人们发现的富含维生素C的
期刊
作者运用循证理论指导、加强对股静脉置管患者的导管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rn1 临床资料rn2006年1月~2007年1月对112例患者行股静脉置管术,其中男69例,女43例,置管部位
小时候,我的后父是个说书人。我一直记得后父说关羽投曹营那一章。话说刘、关、张三兄弟被曹操打败,关羽带着两位皇嫂被曹操俘虏,在曹营中一住十二年(其实也就几个月,被说书人夸张)。说书人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最有戏,却被作者几笔带过,这其中肯定有原因。  说书人说到这里不跟着故事走了,他停下来,开始说闲话。说当年罗贯中写到这里写不下去,为何?关羽保护两位皇嫂在曹营一住十二年,关羽住外屋,两位皇嫂住里屋,两屋间
期刊
多年的迁移生活之后,我开始质疑所有物品的重要性.在某些搬迁的过程中,我的家具总是跟着我.有的时候,要么我免费把它们储存到我家的农场里,要么付钱储存到公共仓库里.无论什
期刊
特异功能、神通,人家问我真的假的,我说小事情包你灵,大事情是保险你不灵,就这么一个东西,我从小玩起的啊。当然现在没有真有神通的人,有神通的人你问他十年以后是什么样子,他敢讲吗?他真有神通才不讲咧,为什么不讲呢?四个字,“众生共业”,就是道家讲不能泄露天机,该死的就该死,该还账的就要还账,三世因果,他不能讲的。  所以中國写预言,都写一些诗啊,词啊,过后一看都对。我讲算命的神通给你听,你就懂了。你回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县城一个旧书店里,邂逅了几本旧《特别健康》杂志.原本以为旧杂志早已过时,翻开看看,没想到内容“保质期”还挺长,讲的都是保健的方法和道理,还有宽慰人
期刊
2005年~2006年本院附属医院门急诊共收治小儿惊厥128例,经积极救护治疗均痊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我是一个农民,没有退休金,托人找了一份门卫工作,每月260块钱,一度非常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抱着学什么都不晚的想法,我开始自学计划.在漫长的五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