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25
资料与方法
本院妇科门诊慢性盆腔炎患者98例,年龄18~46岁,平均32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4.3年。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诊断标准。①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失调,白带量多、色黄;有时有低热、疲劳,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失眠、全身不适等。②体征:若为子宫内膜炎,子宫增大,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締组织炎,子宫常后倾后屈,活动常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宫骶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伴有压痛、附件区压痛。③中医辨证分型属于湿热内蕴。④排除妊娠期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或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患者。
方法:采用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法。方药组成:土茯苓9g,三棱9g,莪术9g,红花9g,川芎9g,蒲公英20g,金银花20g,皂角刺15g,泽泻9g,元胡9g,川楝子9g,白芍9g,甘草9g,黄柏9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2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制定。①痊愈:下腹疼痛或腰骶胀痛等症消失,妇科常规及理化检查正常,停药一个月内无复发;②显效:下腹疼痛或腰骶胀痛等症消失或减轻,妇科常规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结果
结果:痊愈52例(53.06%),显效28例(28.57%),有效15例(15.3%),无效3例(3.06%),总有效率96.93%。
例1:患者,38岁,已婚。2007年7月5日初诊。患者患慢性盆腔炎3年余,平素经常服用抗生素以及花红片等药物控制病情。1周前因劳累而下腹坠痛伴腰骶疼痛,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初诊妇检:子宫后位,有压痛,双侧附件成条索状增粗,有明显压痛。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湿热内蕴型。采用清热利湿法连续服用3个疗程,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讨论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原因多为急性盆腔炎没能彻底治愈,或为素体虚弱、病程迁延所致。有的继发于慢性宫颈炎,阴道炎。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难治病,有缠绵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有研究表明,盆腔炎的发生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并存。由于病程长,抗生素效果较差。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多为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湿热毒邪入侵,伤及任督二脉,或肝郁气滞,瘀久化火而致湿热内蕴。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处方中土茯苓、蒲公英、金银花、泽泻、黄柏清热利湿;三棱、莪术、红花、川芎、皂角刺活血散结;元胡、川楝子、白芍、甘草理气止痛。
资料与方法
本院妇科门诊慢性盆腔炎患者98例,年龄18~46岁,平均32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4.3年。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诊断标准。①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失调,白带量多、色黄;有时有低热、疲劳,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失眠、全身不适等。②体征:若为子宫内膜炎,子宫增大,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締组织炎,子宫常后倾后屈,活动常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宫骶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伴有压痛、附件区压痛。③中医辨证分型属于湿热内蕴。④排除妊娠期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或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患者。
方法:采用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法。方药组成:土茯苓9g,三棱9g,莪术9g,红花9g,川芎9g,蒲公英20g,金银花20g,皂角刺15g,泽泻9g,元胡9g,川楝子9g,白芍9g,甘草9g,黄柏9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2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制定。①痊愈:下腹疼痛或腰骶胀痛等症消失,妇科常规及理化检查正常,停药一个月内无复发;②显效:下腹疼痛或腰骶胀痛等症消失或减轻,妇科常规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结果
结果:痊愈52例(53.06%),显效28例(28.57%),有效15例(15.3%),无效3例(3.06%),总有效率96.93%。
例1:患者,38岁,已婚。2007年7月5日初诊。患者患慢性盆腔炎3年余,平素经常服用抗生素以及花红片等药物控制病情。1周前因劳累而下腹坠痛伴腰骶疼痛,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初诊妇检:子宫后位,有压痛,双侧附件成条索状增粗,有明显压痛。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湿热内蕴型。采用清热利湿法连续服用3个疗程,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讨论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原因多为急性盆腔炎没能彻底治愈,或为素体虚弱、病程迁延所致。有的继发于慢性宫颈炎,阴道炎。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难治病,有缠绵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有研究表明,盆腔炎的发生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并存。由于病程长,抗生素效果较差。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多为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湿热毒邪入侵,伤及任督二脉,或肝郁气滞,瘀久化火而致湿热内蕴。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处方中土茯苓、蒲公英、金银花、泽泻、黄柏清热利湿;三棱、莪术、红花、川芎、皂角刺活血散结;元胡、川楝子、白芍、甘草理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