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播与学习的途径方法得到极大拓展,教育教学的模式和理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原来PC架构时代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辅助平台不能适应移动学习需求。本文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进行移动化信息教学的必要性和方式,并分享一些在实践教学中获取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移动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49-01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学。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育部文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紧迫且必要。
2014年11月,中国第一款教育类手机教学软件蓝墨云班课上线,一时间,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于一体的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的课堂云教学工具在中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的浪潮。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蓝墨云班课已覆盖全国2000多所院校,云时代+教育使课堂教学进入精细的数据驱动教学科研时代。为适应移动信息化教学变革的方向,在学院基础部开设的多门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创业就业》中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以促进基础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升,全面提高基础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在多门公共基础课中使用移动教学软件
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普遍使用“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软件,实现教学管理智能化,教育教学移动化、期末考核数据化。公共基础合班学生人数多,考勤是一大难题,通过蓝墨云班课,实现了手机一键签到,快捷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增强约束力并提高出勤率。利用软件实现了教学资源上传共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時间,随时随地学习,让学习不再枯燥,并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慕课、微课的基本覆盖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突破传统文字教程和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在信息化课程改革上,着力于慕课、微课的应用和开发,从单一的平面文字拓展到视频、音像、动漫、截屏、链接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体现学习效果
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体现,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通过网络作业、线上考试、制作PPT电子作业,课堂演讲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表达呈现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手段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罗列了一些如下:
1.在公共基础课程使用“蓝墨云班课”手机软件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使教学变得轻松、简单、有趣,用手机终端教学替代传统PC端教学,实现“处处能学、时时能学”。
2.建设了多元化的移动终端教学资源库,包括大量的微课、慕课、视频、音像、动漫、截屏、网络连接、数字教材、电子书等,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3.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了更好的成长性。
4.初步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流程的翻转。
参考文献:
[1]杨南昌,刘仪辉,刘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其质量提升路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81.
[3]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的致辞[R].中国青岛,2015-5-23.
[4]段春红.基于精品课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4).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 号.
作者简介:
吴多康(1982.1-),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数学。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移动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49-01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学。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育部文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紧迫且必要。
2014年11月,中国第一款教育类手机教学软件蓝墨云班课上线,一时间,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于一体的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的课堂云教学工具在中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的浪潮。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蓝墨云班课已覆盖全国2000多所院校,云时代+教育使课堂教学进入精细的数据驱动教学科研时代。为适应移动信息化教学变革的方向,在学院基础部开设的多门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创业就业》中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以促进基础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升,全面提高基础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在多门公共基础课中使用移动教学软件
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普遍使用“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软件,实现教学管理智能化,教育教学移动化、期末考核数据化。公共基础合班学生人数多,考勤是一大难题,通过蓝墨云班课,实现了手机一键签到,快捷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增强约束力并提高出勤率。利用软件实现了教学资源上传共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時间,随时随地学习,让学习不再枯燥,并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慕课、微课的基本覆盖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突破传统文字教程和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在信息化课程改革上,着力于慕课、微课的应用和开发,从单一的平面文字拓展到视频、音像、动漫、截屏、链接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体现学习效果
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体现,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通过网络作业、线上考试、制作PPT电子作业,课堂演讲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表达呈现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手段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罗列了一些如下:
1.在公共基础课程使用“蓝墨云班课”手机软件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使教学变得轻松、简单、有趣,用手机终端教学替代传统PC端教学,实现“处处能学、时时能学”。
2.建设了多元化的移动终端教学资源库,包括大量的微课、慕课、视频、音像、动漫、截屏、网络连接、数字教材、电子书等,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3.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了更好的成长性。
4.初步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流程的翻转。
参考文献:
[1]杨南昌,刘仪辉,刘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其质量提升路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81.
[3]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的致辞[R].中国青岛,2015-5-23.
[4]段春红.基于精品课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4).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 号.
作者简介:
吴多康(1982.1-),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