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移动信息化教学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播与学习的途径方法得到极大拓展,教育教学的模式和理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原来PC架构时代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辅助平台不能适应移动学习需求。本文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进行移动化信息教学的必要性和方式,并分享一些在实践教学中获取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移动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49-01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学。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育部文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紧迫且必要。
  2014年11月,中国第一款教育类手机教学软件蓝墨云班课上线,一时间,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于一体的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的课堂云教学工具在中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的浪潮。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蓝墨云班课已覆盖全国2000多所院校,云时代+教育使课堂教学进入精细的数据驱动教学科研时代。为适应移动信息化教学变革的方向,在学院基础部开设的多门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创业就业》中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以促进基础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升,全面提高基础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在多门公共基础课中使用移动教学软件
  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普遍使用“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软件,实现教学管理智能化,教育教学移动化、期末考核数据化。公共基础合班学生人数多,考勤是一大难题,通过蓝墨云班课,实现了手机一键签到,快捷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增强约束力并提高出勤率。利用软件实现了教学资源上传共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時间,随时随地学习,让学习不再枯燥,并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慕课、微课的基本覆盖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突破传统文字教程和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在信息化课程改革上,着力于慕课、微课的应用和开发,从单一的平面文字拓展到视频、音像、动漫、截屏、链接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体现学习效果
  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体现,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通过网络作业、线上考试、制作PPT电子作业,课堂演讲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表达呈现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手段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罗列了一些如下:
  1.在公共基础课程使用“蓝墨云班课”手机软件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使教学变得轻松、简单、有趣,用手机终端教学替代传统PC端教学,实现“处处能学、时时能学”。
  2.建设了多元化的移动终端教学资源库,包括大量的微课、慕课、视频、音像、动漫、截屏、网络连接、数字教材、电子书等,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3.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了更好的成长性。
  4.初步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流程的翻转。
  参考文献:
  [1]杨南昌,刘仪辉,刘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其质量提升路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81.
  [3]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的致辞[R].中国青岛,2015-5-23.
  [4]段春红.基于精品课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4).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 号.
  作者简介:
  吴多康(1982.1-),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数学。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双师带教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一对一带教老师跟班制和总带教老师负责制,对高职实习护生在NICU实习阶段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与考核。结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提高了学习质量。结论:双师带教制值得在NICU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双师制 NICU 护理 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探究如何在化工分析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进行阐述,从更新教学理念、拓宽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成绩的综合评价机制这四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依据。  【关键词】化工分析实验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82-01  1.转
期刊
【摘要】当前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完善就业创业机制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和大学生相关调查信息,从学生视角就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按照高校职业指导的原理、思路和内容,针对进一步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学生 高职 职业指导 工作開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 近两年,南平市延平区音乐教研室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课题研讨”活动。通过示范课、欣赏教学讲座、论文评选、片断教学、说课竞赛等各形式对小学音乐欣赏课剖析,探讨。其中不乏精彩纷呈的课堂,也有淡淡无味,不出彩也没有亮点的课堂,有的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有的默守旧理念,没有将新理念吃透读懂……但不管怎样,只要是值得大家思考、回味的音乐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环节都可以说是研讨活动的目的。下面想就这两年来自己对音
期刊
【摘要】在专业课程的讲课过程中灵活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文本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从基本概念的讲解以及专业技术的讲解两个角度探讨了讲课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课程 讲课 技巧与方法 道路勘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15-01  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不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76-01  新的课程理念引起中考化学命题的新变化, 这些变化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了分析陕西省2016年至2017年的中考化学试题特点,突出基础实验与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化学基本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的方向上应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一、试题特点  1.突出
期刊
【摘要】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是自我概念,同时为了综合阐述生涯发展理论,舒伯创造了“生涯彩虹图”。图中把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人们的表现不同,任务不同。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在基础教育中的表现主要在成长阶段和探索初期。在这个时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知自己,发现自我潜
期刊
【摘要】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耐心,且在工作中須注意总结,找寻不同的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探索知识本身的价值和乐趣。论文通过所带班级的陈凡同学的案例对大学生学习态度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帮助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态度 思考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16-02
期刊
【摘要】为适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各种创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方式不断被创造出来,微课授课方式便是其中一种。将微课教学法运用于中職计算机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如何运用微课来进行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在简单介绍计算机的概念内涵基础上,分析运用微课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微课 计算机教学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55-0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旨在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理论基础,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前沿学科,也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细胞,而细胞又是组成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故学好本门课程,对医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