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垃圾处理站建设亟待加强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bc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市小城镇垃圾处理水平一直较低,绝大部分小城镇连一个正规的垃圾堆场都没有,垃圾乱倒乱放或填沟、填坑,使河流沿岸成了天然的垃圾堆放场。这种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服务于当代,贻害于子孙”的“污染物转移”方式。垃圾的露天简易堆放对土壤、河流、地下水、空气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潜在的深层危害。
  目前,小城镇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仍在加剧,未能处理的垃圾堆放存量越来越多。据权威数据,一个小城镇平均年排放垃圾达400-500吨,这使得不少小城镇实际上已经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导致了土地被侵占,农田被破坏,空气、水体被污染,垃圾成为流行性疾病的传染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政府重视不够、监督管理薄弱、专项资金紧张、收运设施严重不足,等等。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上游,众多小城镇的垃圾处理对库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笔者建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小城镇的垃圾处理问题,在垃圾污染严重、同时又有经济条件的小城镇立即着手建设垃圾处理站,条件差的地方先行选择试点,及时就地处理垃圾,还当地居民一个清洁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首先,应给予小城镇垃圾处理以相应的地方法规支持。各地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因地制宜出台一些鼓励垃圾处理的地方性规范,制定“镇规民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监督、卫生管理机构。实施“合理收费,多方融资,有偿服务”的经济政策,从保护资源和环境出发,建立强制性和义务性的再生利用废品制度,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认真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采取“专业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保证垃圾处理的持续性发展。
  其次,积极扩大垃圾处理的经费来源渠道、创新经营方式。在垃圾站的建设投资上,目前各地主要有政府拨款、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民间企业投资者经营、民间企业直接投资建设三种融资方式,我市的各个小城镇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采用这几种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垃圾站的运行费用可由小城镇各单位、团体、工商户和居民缴纳垃圾处理费来解决。在垃圾站的运营方式和处理费用上,可将运营权交给投资人,让投资人经营管理,充分体现“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第三,垃圾处理应追求环保效益的最大化。小城镇垃圾的特点是量相对小和可回收利用物较少,小城镇的垃圾处理应以投资省、工艺成熟达标、节能节耗、操作简单为原则。小城镇垃圾处理站可采用“垃圾分拣——回收可利用物——垃圾堆肥——筛上物焚烧”的综合工艺。将收集到处理站的垃圾按类分拣,有毒有害垃圾不能进入堆肥区,直接进入焚烧区,废纸、玻璃、金属、塑料、橡胶等可回收物进入废品区,烂蔬菜瓜果等有机物和易碎无机物进入堆肥区。回收的可利用物经消毒后交废品回收公司,从而可增加垃圾处理收入经费,节省管理开支。垃圾堆肥处理通过发酵灭杀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将垃圾处理成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还原于大自然,既可以节约大量土地,减少二次污染,又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这样处理垃圾体现了效益最大化原则,是真正地把垃圾作为了一种资源来加以利用。
  小城镇垃圾处理站建设投产后,能完全消纳所排放的生活垃圾,除掉社会公害,杜绝白色污染。大量使用垃圾处置后的有机肥料,能改良土壤,将垃圾还原于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这样,不仅还给了居民一个清洁、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其他文献
“重引进、轻培养”,忽视在“用”上下工夫,导致我市人才较普遍地存在“不适用”、“不被用”、“不够用”等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落后。有的单位在用人上片面追求学历、资历,造成不少真正的人才“虎落平阳”。二是求全责备。看外单位满眼都是人才,看本单位个个不尽人意;在用人关键时候,一听某人“有争议”,就搁置不用,人才就被浪费了。三是使用不当。对人才发帽子、给位子比较流行,但却
提起冰岛,无端引来一阵寒意,甚至眼前浮现出冰河世纪的白雪茫茫。然而,这座孤傲而冷静地矗立在大西洋中的活火山岛,冰冷的名字下是随时准备喷发的热烈,地球上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将冰与火相容得如此随意,如此的不经意,却也让人刻骨铭心。  冰岛,一个在炎热的夏季听起来感觉相当凉爽的名字,只是这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大西洋小岛,对于欧洲人来说甚至都有些远在天边,更不要说来自亚洲的我,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  经
在北碚区静观镇,有个人称“王草鞋”的青年,他把草鞋卖出了皮鞋的价钱。在他的经营下,古老的草鞋从农村走进城市,走向海外,甚至踏进了文化艺术的殿堂。    结缘草鞋 打工仔下海觅商机    走进位于北碚区静观镇的重庆嘉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展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除毛刺、纺线、织鞋面……在工人们手中,一双双各具特色的草鞋逐渐成型。  站在厂房中间,脸膛黝黑的“王草鞋”正忙着指挥生产,
王松朋友:  你好!你的所言所感我完全能理解,你对进城的农村人的感受在当今很有代表性。可以说,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村人住在一幢楼或一个社区,有很强的不适应性。正是这种不适应性,给你和许多城市居民带来了烦恼、困扰和不安,甚至是愤怒和怨恨,从而会形成对进城农村人的强烈的鄙视心理和排斥心理。  如同我们看农村人一样,其实农村人也同样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居民。  比如,他们在社区住宅内养鸡养鸭,在楼道里堆放
李可染《漓江山水》。  1946年8月,李可染抱著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自警之心来到了北平,任国立艺专中国画系副教授。39岁的李可染从此定居在这座古老的城市,用生命呼吸历史,用精魂淬炼艺术。即使夫人邹佩珠也在北平艺专任教,但家庭人口的增多和飞涨的物价,二人的收入对于维持整个家庭生计来说也是举步维艰的。北京的冬天比重庆冷得多,冰天雪地里李可染连一件大衣也没有,甚至鞋子也是在旧货市场买来的。对于一颗激动
河南开封、漯河两地官员讲话稿如出一辙,千字讲稿中竟有800多字相同,开封副市长讲话稿中甚至出现了“构建和谐平安漯河”字眼,从而被网友戏称为“开封指导漯河”。  根据一些地方的官场规则,笔者认为,这篇讲话稿的原始作者,可能不是开封的领导,也不是漯河的官员,而是一个不知名的秘书。因此,出现这样的笑话,明着看,是“开封指导漯河”;明白看,其实是秘书指导领导。  秘书对于领导,只是一种协助、辅助工作,不能
作为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振兴经济,重整国企是一道绕不过的命题。近年来,政府主导下的新兴航母级国有企业集团,从单纯的扭亏脱困、改制重组转而通过整合资源、扩大开放、借助资本市场,迅速做大做强,以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完整的产业链成为相关支柱产业和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这种改革思想也是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的精髓。      ■ 体内重组:在加减法中“增大增粗”    2004年10月,一纸任命将安启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思路,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将万州、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六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明确提出将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  按照这一战略思路,万州在2004年提出了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具体思路,即十年构框架、20年建成第二大城市,具体是到2020年,万州主城区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左右。根据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看,这一目标极有可能提前,到20
一个民间笑话把万州的形势形容为“斗地主”(一种纸牌游戏),手里捏了一把“孬牌”,但同时拥有三张至关重要的底牌:移民、直辖、西部大开发。把这三张牌巧妙地加以运用,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后来居上。     2007年年初通车的万州北滨路,像一道时空分水岭。北滨路之下,曾经辉煌的老城已永沉江底;北滨路之上,青春蓬勃的新万州正在崛起。经历了迷惘、彷徨、等待、寻位、奋起的变迁,经历了移民搬迁与再造新城、重塑产业
创业—继承—毁灭,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4年:在欧美,这叫“富裕爸—贵族儿—讨饭孙”;在中国,俗称“富不过三代”——    “80%的家族企业将终止于第二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能传到第四代。”这是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成果。  “富不过三代”,这是家族企业的成长魔咒。  创业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代渝商,经过20多年打拼,在赢得财富地位的同时,也迎来两鬓霜华——如何选取接班人,破解“富不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