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淘宝项目在宾川运营一年多来,“下行”(指电商平台商品下乡,让村民购买)渐成规模,农民网上购物热情高涨,2015年宾川县下行销售额为2亿元。但业界更为期待的“上行”(指村民的农特产品进城)则显得有些冷清,2015年仅为5000余万元,“上行”和“下行”逆差巨大。
为何农户农特产品“触网”却没成规模?农产品进城要迈过几道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最近在云南省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展开调查。
2015年2月,阿里巴巴将大理州宾川县列为云南首个“千县万村”项目试点县,以开展农村淘宝的“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工作。
农村淘宝项目在宾川运营一年多来,“下行”(指电商平台商品下乡,让村民购买)渐成规模,农民网上购物热情高涨,2015年宾川县下行销售额为2亿元。但业界更为期待的“上行”(指村民的农特产品进城)则显得有些冷清,2015年僅为5000余万元,“上行”和“下行”逆差巨大。
为何农户农特产品“触网”却没成规模?农产品进城要迈过几道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最近在云南省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展开调查。
农民“触网”意识不强
目前,农村淘宝项目在宾川县已有1个农村淘宝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和63个村级服务站。“小到牙刷、大到汽车,我都帮村民们在网上买过。生意好的时候,十几平方米的服务站里挤满了人。”该县州城镇蹇街村服务站合伙人母建秀说,农村淘宝激发了人们的购物热情。即便如此,仍有农民对淘宝并不“感冒”。该县宾居镇水沽堤村47岁的农民张鹏海家对面就是一个淘宝服务站,但他从没去那里买过东西。张鹏海说:“我一般赶集的时候就顺手把东西买回去了,而且在集市上我还能摸一摸,看一看,但在网上就不行了。”
对宾川而言,电子商务是最近几年迅速成长起来的新事物,是一个全新课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像张鹏海一样对电商这个词很陌生的人并不在少数。“由于广大群众长期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惯性思维模式,短时间内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宾川县县长杨泽亮也坦言,该地区干部群众电商意识不强,电商氛围不浓。
同时,因为宾川是国家级贫困县,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据了解,全县无线WiFi、光纤覆盖面未达到100%,不少村民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并不多,给电商发展造成较大阻碍。“我们家里没有电脑,很多村民还用功能机。”该县平川镇大凹子村高京城说,村里年轻人对电脑和手机比较熟悉,但很多上年纪的人甚至都不会发短信。
此外,“触网”意识不强还体现在部分农民并没有学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卖家,更多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做上行很注重商家的信誉,诚信很重要。”阿里巴巴滇西片区负责人刘桃生说,当地农民在网上卖农特产品时走了一些弯路,卖给客户的水果存在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现象。
在刘桃生看来,培养农民电商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让农民作为消费者去体验网上购物,这样等他们成为卖家时就会换位思考,为消费者考虑。
人才缺口大成软肋
除了农民电商意识不强,人才匮乏问题也是当地农产品进城要迈过的一道坎。在传统销售渠道上,农民只要把收获的葡萄、柑橘等水果大批量卖给前来收购的批发商即可,但做“上行”却没这么简单。“一家成熟的网店需要运营、客服、采购等多个环节,一两个人很难成功。”当地一家电商法人代表杨雪林说,做“上行”、开网店需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就需要一个专业团队来运作,不能单打独斗。
对杨雪林的说法,当地州城镇龙邑村淘宝合伙人王晓辉颇为赞同。“我也想帮助村民们卖水果,但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他认为,并不是农户只要把水果交给服务站就可以了,后续产业链的完成都需要专业人才来运营。
“县里电子商务人才稀缺,又因发展空间小,存在人才引进来留不住的现象。”宾川县农业局局长徐东柱认为,人才匮乏导致该地网店数量少,销量小,无法满足农特产品线上销售的需求。
“人才问题是我们的软肋。因为缺乏专业的电商人才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短时间内人才匮乏问题很难扭转过来。”宾川县电商办负责人杨军对此并不讳言。不过当地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开始发力,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县域电商人才普及型、管理型、专业型培训,积极培育本土电子商务人才。
“我们计划年内完成不低于10000人的培训任务,目前很多外出务工劳动人员已经开始返乡创业。不过对没有电商土壤的宾川而言,人才培养也是急不来的。”杨军说。
物流面临多重难题
相对于我国东部发达的交通网而言,宾川的交通基础设施较差,加之大多农特产品属于生鲜类,物流面临的难题突出。
“当地一种无籽红提,5斤装的费用在本地只需要约40元,但如果做‘上行’,成本就会大量提高,盈利空间不大。”该县金牛镇柳家湾村服务站合伙人龙伟良算了一笔账,包装费用约16元,快递费用约25元。同时,选用的红提不仅质量上乘,而且需要修剪坏果、去枝,算下来仅成本就超过80元,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除了物流成本高外,如何减少水果在运输过程中的耗损也是龙伟良必须面对的难题。“虽然包装很用心并且添加了冰袋,但物流途中难免有耗损,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成本。”他说,之前曾发往江西、上海等地5单葡萄,但到客户手里全是烂的,“没办法,我只能全额赔偿。”
龙伟良遇到的难题在宾川其他电商那里随处可见。业内人士认为,难题的背后还是因为生鲜电商本身存在配送难点:与工业品不同,生鲜产品本身就存在高耗损现象,且当前配送、冷链物流环节尚不成熟,成本费用偏高。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进城物流不通畅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为此,宾川计划在县城建立两个公共物流中心,在乡镇建立110个物流服务点,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以解决“网货下乡最后一公里、农特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物流“瓶颈”。
同时,为了进一步让物流成本降下来,当地成立了电商协会跟物流公司议价。“我们得抱团发展,提升包裹数量,这样才有底气跟物流公司谈价格。”宾川电商协会会长王汝荣说。
为何农户农特产品“触网”却没成规模?农产品进城要迈过几道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最近在云南省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展开调查。
2015年2月,阿里巴巴将大理州宾川县列为云南首个“千县万村”项目试点县,以开展农村淘宝的“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工作。
农村淘宝项目在宾川运营一年多来,“下行”(指电商平台商品下乡,让村民购买)渐成规模,农民网上购物热情高涨,2015年宾川县下行销售额为2亿元。但业界更为期待的“上行”(指村民的农特产品进城)则显得有些冷清,2015年僅为5000余万元,“上行”和“下行”逆差巨大。
为何农户农特产品“触网”却没成规模?农产品进城要迈过几道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最近在云南省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展开调查。
农民“触网”意识不强
目前,农村淘宝项目在宾川县已有1个农村淘宝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和63个村级服务站。“小到牙刷、大到汽车,我都帮村民们在网上买过。生意好的时候,十几平方米的服务站里挤满了人。”该县州城镇蹇街村服务站合伙人母建秀说,农村淘宝激发了人们的购物热情。即便如此,仍有农民对淘宝并不“感冒”。该县宾居镇水沽堤村47岁的农民张鹏海家对面就是一个淘宝服务站,但他从没去那里买过东西。张鹏海说:“我一般赶集的时候就顺手把东西买回去了,而且在集市上我还能摸一摸,看一看,但在网上就不行了。”
对宾川而言,电子商务是最近几年迅速成长起来的新事物,是一个全新课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像张鹏海一样对电商这个词很陌生的人并不在少数。“由于广大群众长期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惯性思维模式,短时间内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宾川县县长杨泽亮也坦言,该地区干部群众电商意识不强,电商氛围不浓。
同时,因为宾川是国家级贫困县,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据了解,全县无线WiFi、光纤覆盖面未达到100%,不少村民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并不多,给电商发展造成较大阻碍。“我们家里没有电脑,很多村民还用功能机。”该县平川镇大凹子村高京城说,村里年轻人对电脑和手机比较熟悉,但很多上年纪的人甚至都不会发短信。
此外,“触网”意识不强还体现在部分农民并没有学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卖家,更多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做上行很注重商家的信誉,诚信很重要。”阿里巴巴滇西片区负责人刘桃生说,当地农民在网上卖农特产品时走了一些弯路,卖给客户的水果存在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现象。
在刘桃生看来,培养农民电商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让农民作为消费者去体验网上购物,这样等他们成为卖家时就会换位思考,为消费者考虑。
人才缺口大成软肋
除了农民电商意识不强,人才匮乏问题也是当地农产品进城要迈过的一道坎。在传统销售渠道上,农民只要把收获的葡萄、柑橘等水果大批量卖给前来收购的批发商即可,但做“上行”却没这么简单。“一家成熟的网店需要运营、客服、采购等多个环节,一两个人很难成功。”当地一家电商法人代表杨雪林说,做“上行”、开网店需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就需要一个专业团队来运作,不能单打独斗。
对杨雪林的说法,当地州城镇龙邑村淘宝合伙人王晓辉颇为赞同。“我也想帮助村民们卖水果,但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他认为,并不是农户只要把水果交给服务站就可以了,后续产业链的完成都需要专业人才来运营。
“县里电子商务人才稀缺,又因发展空间小,存在人才引进来留不住的现象。”宾川县农业局局长徐东柱认为,人才匮乏导致该地网店数量少,销量小,无法满足农特产品线上销售的需求。
“人才问题是我们的软肋。因为缺乏专业的电商人才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短时间内人才匮乏问题很难扭转过来。”宾川县电商办负责人杨军对此并不讳言。不过当地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开始发力,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县域电商人才普及型、管理型、专业型培训,积极培育本土电子商务人才。
“我们计划年内完成不低于10000人的培训任务,目前很多外出务工劳动人员已经开始返乡创业。不过对没有电商土壤的宾川而言,人才培养也是急不来的。”杨军说。
物流面临多重难题
相对于我国东部发达的交通网而言,宾川的交通基础设施较差,加之大多农特产品属于生鲜类,物流面临的难题突出。
“当地一种无籽红提,5斤装的费用在本地只需要约40元,但如果做‘上行’,成本就会大量提高,盈利空间不大。”该县金牛镇柳家湾村服务站合伙人龙伟良算了一笔账,包装费用约16元,快递费用约25元。同时,选用的红提不仅质量上乘,而且需要修剪坏果、去枝,算下来仅成本就超过80元,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除了物流成本高外,如何减少水果在运输过程中的耗损也是龙伟良必须面对的难题。“虽然包装很用心并且添加了冰袋,但物流途中难免有耗损,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成本。”他说,之前曾发往江西、上海等地5单葡萄,但到客户手里全是烂的,“没办法,我只能全额赔偿。”
龙伟良遇到的难题在宾川其他电商那里随处可见。业内人士认为,难题的背后还是因为生鲜电商本身存在配送难点:与工业品不同,生鲜产品本身就存在高耗损现象,且当前配送、冷链物流环节尚不成熟,成本费用偏高。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进城物流不通畅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为此,宾川计划在县城建立两个公共物流中心,在乡镇建立110个物流服务点,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以解决“网货下乡最后一公里、农特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物流“瓶颈”。
同时,为了进一步让物流成本降下来,当地成立了电商协会跟物流公司议价。“我们得抱团发展,提升包裹数量,这样才有底气跟物流公司谈价格。”宾川电商协会会长王汝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