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指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是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能有效地推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数学学习特别是小学生数学学习需要学习兴趣来保持正向情绪,进行稳定持久的感知与思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激活、唤醒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介绍数学史实,增强数学情感
心理学认为:在美的享受中能启迪人的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 数学史中隐藏着丰富的兴趣因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相关的数学史实,首先,可使学生分享数学家们刻苦钻研取得科学成果时的快乐,使追求和探索数学中的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其次,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名题,数学教师应像导游一样向学生介绍奇景秀色,讲述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扩展知识面. 如关于圆周率值的计算,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值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西方早了1000 多年. 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获得动力,产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指导学生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活动. 小学生“好奇”、 “好动” 、“好玩”, 把这些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可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加深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用动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获取知识. 如在小学二年级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时,可以通过摆小棒让学生深刻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实际含义. 如,算式9 ÷ 2 = 4……1,教师:请你们把9根小棒4根捆成一捆,看能捆几捆?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有的同学问:老师,最后一根怎么办?此时,老师顺势告诉学生,这就叫余数. 这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等形式充分感知,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诱人的课堂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儿童,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以学生最喜爱的方式——讲故事,出了一道题目:小猴过生日,他的好朋友们给小猴庆祝,小松鼠一大早就赶来了,它送给小猴5个香蕉;小兔从地里拔了3个萝卜送给小猴;小猪也赶来了,但它什么也没带来,还偷吃了4 个香蕉,小猴子有点生气了. 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猴共收了多少个水果?最后还有几个香蕉?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学习兴趣马上产生了,他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并得出了结果:首先5 + 3 = 8,然后8 - 4 = 4. 这样采撷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实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四、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主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用2 根筷子,3个人用几根? 5个人用几根? 7个人呢?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练习口诀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有应用数学的意识,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样,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生活情景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体验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五、用学习的成功感增添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成功感是在主动参与某种活动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的积极情绪状态. 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从而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地给予鼓励并加强指导,帮助他们鼓起学习的勇气.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名学生给予热情和鼓励,坚信人人都能成功. 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时,我给学生讲授算理之后,让一位数学学困生在黑板上做了一道20以内退位减的运算题. 当该同学做完该题后,我让其他同学对该同学做题的过程及结果作出评价. 同学们认为该同学做得很好,此时,我趁机对他进行了表扬,没想到一句简单的表扬,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从此以后每天上数学课,他都能积极地参与我的教学活动,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增添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为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亮.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学习[ J].2009年第6期.
[2]沈娜. 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新课程学习[ J]. 2009(12).
[3]冉守华. 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周刊[ J].2010(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指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是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能有效地推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数学学习特别是小学生数学学习需要学习兴趣来保持正向情绪,进行稳定持久的感知与思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激活、唤醒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介绍数学史实,增强数学情感
心理学认为:在美的享受中能启迪人的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 数学史中隐藏着丰富的兴趣因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相关的数学史实,首先,可使学生分享数学家们刻苦钻研取得科学成果时的快乐,使追求和探索数学中的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其次,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名题,数学教师应像导游一样向学生介绍奇景秀色,讲述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扩展知识面. 如关于圆周率值的计算,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值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西方早了1000 多年. 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获得动力,产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指导学生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活动. 小学生“好奇”、 “好动” 、“好玩”, 把这些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可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加深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用动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获取知识. 如在小学二年级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时,可以通过摆小棒让学生深刻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实际含义. 如,算式9 ÷ 2 = 4……1,教师:请你们把9根小棒4根捆成一捆,看能捆几捆?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有的同学问:老师,最后一根怎么办?此时,老师顺势告诉学生,这就叫余数. 这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等形式充分感知,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诱人的课堂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儿童,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以学生最喜爱的方式——讲故事,出了一道题目:小猴过生日,他的好朋友们给小猴庆祝,小松鼠一大早就赶来了,它送给小猴5个香蕉;小兔从地里拔了3个萝卜送给小猴;小猪也赶来了,但它什么也没带来,还偷吃了4 个香蕉,小猴子有点生气了. 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猴共收了多少个水果?最后还有几个香蕉?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学习兴趣马上产生了,他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并得出了结果:首先5 + 3 = 8,然后8 - 4 = 4. 这样采撷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实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四、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主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用2 根筷子,3个人用几根? 5个人用几根? 7个人呢?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练习口诀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有应用数学的意识,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样,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生活情景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体验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五、用学习的成功感增添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成功感是在主动参与某种活动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的积极情绪状态. 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从而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地给予鼓励并加强指导,帮助他们鼓起学习的勇气.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名学生给予热情和鼓励,坚信人人都能成功. 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时,我给学生讲授算理之后,让一位数学学困生在黑板上做了一道20以内退位减的运算题. 当该同学做完该题后,我让其他同学对该同学做题的过程及结果作出评价. 同学们认为该同学做得很好,此时,我趁机对他进行了表扬,没想到一句简单的表扬,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从此以后每天上数学课,他都能积极地参与我的教学活动,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增添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为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亮.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学习[ J].2009年第6期.
[2]沈娜. 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新课程学习[ J]. 2009(12).
[3]冉守华. 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周刊[ J].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