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让语文课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增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就必须认真研究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科学、准确地确定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本文从目前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准确地对高职语文课程进行功能定位,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凸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实用性特色。
关键词:高职 语文 定位 模式 探析
引言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读、写、说的功能,突出理性思辨的实用性价值。但分析当前的高职教育状况,过分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多的是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因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在高职院校呈下滑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大学语文的尴尬处境、教育对象的多变化等现状,分析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并正确对待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发挥大学语文的实用功能。
一、正确对待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明确课程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要打破传统的大学语文的单门人文课程限制,拓展到职业人文基础、职业人文素养、职业人文延伸等方面。然而,在现实教学工作中,以大学语文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客观分析,正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计划如何规划。目前有很多学校未将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即便有些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建设,忽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共生共荣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仍然不受重视。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有的学校把对文学经典的学习退化或简化成“文以载道”的工具,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两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教学生应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注重的是人的自身发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值得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如何选择。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习、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大变革,更有人的思想和理念的变革,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探索一条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4.大学语文课程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何使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朝着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努力,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各专业就业服务,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谓艰难。
从以上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高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泛技能化、功利化,职业教育常常被作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产生了功利思想,对人文教育毫无兴趣。这就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明确课程功能定位,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二)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功能定位
人文教育应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应注重人文教育和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因而,从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应该明确高职语文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学科,其功能是介于高中语文“工具性”和本科大学语文“人文性”之间,具有“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
在明确大学语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应更新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在实践教学中,高职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性、实用性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开放性于一体,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质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采用“大语文”的观念,将文、史、哲、艺等知识结合起来,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突出理性思辨的实用性价值,实现文本内容内化为学生情操,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探索特色教学模式,找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高职语文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工具,还应为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它既有别于高中语文,又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因此,高职语文需要与高中教学恰当接轨,探索科学、实用、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总体可以归纳为要切实抓好“一个观念、两个注重、三个重点、四个运用”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人文陶冶的大学语文教学观
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高职语文课程、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二)注重人文课程建设,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1.注重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谓艰难。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针对各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内涵式”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基本修养和通用能力;“外延式”重点培养各专业需要的职业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各专业课教师的共同配合,让学生具有“大语文”的观念,从而促使人文教育改革朝着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前进。
2.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一些,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都有不小差距,所以如何把握好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的深浅度、难易度是设置教学任务时必须注意的方面。在实际授课中,既要重视人文基础知识的熏陶和培养,同时更要重视职业通用能力的提高,努力建立一整套以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三)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三个重点
由于高职语文是各专业开设的基础学科,教材可以通用,但各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所以,在实施教学前,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重点,吸引住学生。
1.使用教材是重点——灵活使用教材,按专业实行分类教学
2.设计课型是重点——巧妙设计各类课型,按能力灵活安排授课环节
3.布置预习是重点——创新预习模式,按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创新授课形式,探索教学方法,强化四项运用
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因而,在教法上要求精、求变、求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效教学。
1.运用“空间式”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教师创设个人空间进行创新教学,打破常规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致力于创建一个“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学习无限,创新无限”新理念的教学网络平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随时随地地开展,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2.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课件,以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探得个中滋味,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增强了授课效果。
3.运用“探索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采取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开展口语考核、演讲、情景剧表演、作家作品讲品会、文学社、课件展示等活动,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白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见解、主张,重视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知识、经验、态度、评价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
4.运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水平。为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高职语文应围绕职业教育能力的要求来设定考试目的及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从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区分不同专业,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采取过程实践能力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检测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与高技能的人才是一致的。在实际授课中,要使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性有理论上的新突破,就要创新人文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以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兴趣,体现高职人才“宽基础”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并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语
参考文献
[1]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
[2]刘爱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
[3]蒋锦旗,华泽秋.关于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4).
[4]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2).
[5]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
[6]胡欣育.高职语文要凸现人文性特色[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关键词:高职 语文 定位 模式 探析
引言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读、写、说的功能,突出理性思辨的实用性价值。但分析当前的高职教育状况,过分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多的是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因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在高职院校呈下滑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大学语文的尴尬处境、教育对象的多变化等现状,分析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并正确对待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发挥大学语文的实用功能。
一、正确对待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明确课程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要打破传统的大学语文的单门人文课程限制,拓展到职业人文基础、职业人文素养、职业人文延伸等方面。然而,在现实教学工作中,以大学语文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客观分析,正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计划如何规划。目前有很多学校未将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即便有些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建设,忽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共生共荣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仍然不受重视。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有的学校把对文学经典的学习退化或简化成“文以载道”的工具,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两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教学生应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注重的是人的自身发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值得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如何选择。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习、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大变革,更有人的思想和理念的变革,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探索一条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4.大学语文课程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何使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朝着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努力,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各专业就业服务,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谓艰难。
从以上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高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泛技能化、功利化,职业教育常常被作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产生了功利思想,对人文教育毫无兴趣。这就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明确课程功能定位,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二)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功能定位
人文教育应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应注重人文教育和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因而,从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应该明确高职语文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学科,其功能是介于高中语文“工具性”和本科大学语文“人文性”之间,具有“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
在明确大学语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应更新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在实践教学中,高职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性、实用性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开放性于一体,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质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采用“大语文”的观念,将文、史、哲、艺等知识结合起来,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突出理性思辨的实用性价值,实现文本内容内化为学生情操,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探索特色教学模式,找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高职语文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工具,还应为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它既有别于高中语文,又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因此,高职语文需要与高中教学恰当接轨,探索科学、实用、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总体可以归纳为要切实抓好“一个观念、两个注重、三个重点、四个运用”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人文陶冶的大学语文教学观
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高职语文课程、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二)注重人文课程建设,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1.注重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谓艰难。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针对各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内涵式”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基本修养和通用能力;“外延式”重点培养各专业需要的职业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各专业课教师的共同配合,让学生具有“大语文”的观念,从而促使人文教育改革朝着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前进。
2.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一些,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都有不小差距,所以如何把握好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的深浅度、难易度是设置教学任务时必须注意的方面。在实际授课中,既要重视人文基础知识的熏陶和培养,同时更要重视职业通用能力的提高,努力建立一整套以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三)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三个重点
由于高职语文是各专业开设的基础学科,教材可以通用,但各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所以,在实施教学前,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重点,吸引住学生。
1.使用教材是重点——灵活使用教材,按专业实行分类教学
2.设计课型是重点——巧妙设计各类课型,按能力灵活安排授课环节
3.布置预习是重点——创新预习模式,按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创新授课形式,探索教学方法,强化四项运用
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因而,在教法上要求精、求变、求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效教学。
1.运用“空间式”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教师创设个人空间进行创新教学,打破常规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致力于创建一个“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学习无限,创新无限”新理念的教学网络平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随时随地地开展,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2.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课件,以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探得个中滋味,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增强了授课效果。
3.运用“探索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采取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开展口语考核、演讲、情景剧表演、作家作品讲品会、文学社、课件展示等活动,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白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见解、主张,重视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知识、经验、态度、评价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
4.运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水平。为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高职语文应围绕职业教育能力的要求来设定考试目的及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从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区分不同专业,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采取过程实践能力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检测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与高技能的人才是一致的。在实际授课中,要使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性有理论上的新突破,就要创新人文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以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兴趣,体现高职人才“宽基础”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并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语
参考文献
[1]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
[2]刘爱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
[3]蒋锦旗,华泽秋.关于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4).
[4]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2).
[5]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
[6]胡欣育.高职语文要凸现人文性特色[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